新型城镇化“十五五”规划.docx
《新型城镇化“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十五五”规划.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十五五”规划、乙、刖B“十五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五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规划根据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2、高效能城乡融合为导向,主要明确“十五五”时期市城镇化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本规划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规划范围为市全域,国土面积约1620平方千米。第一章规划背景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
3、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发展新动能,通过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市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紧扣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的发展定位,打造“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活力宜居的健康之城”的任务。我市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又面临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准确把握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认真研判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特征,着力补齐发展面临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
4、续发展。第一节发展基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简化申办手续,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规范户籍人口规范化管理,以居住证为载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不断提升市民化水平。205年,全市常住人199.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82%;2015205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从79.14万人增加到111.8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2.2%提高至44.6%o城镇空间总体格局不断优化。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稳步推进“东进、北拓、南联、西优、中调”和组团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一重点镇一一般镇”
5、层次分明的等级结构,人口、用地、产业向中心城区、占陇镇、洪阳镇的中心集聚特征明显。“一城三区三片”格局逐步打开,中心城区加快推进“一轴一带”建设,COCOCity、服装城二期等一批商贸平台建成开业,区域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全面激活东部片区发展活力,以东部创新城规划建设为主线,发挥市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占陇镇作用,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升级。拓展北部片区发展格局,依托产业转移工业园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各项道路及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创设营商硬条件,为打造医疗健康产业高地奠定基础。提升西部片区发展效益,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连片打造田园综合体,绿色发展高地、生
6、态宜居新城建设成效显著。产城融合发展动力逐渐加强。“十四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肌产业结构转型态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4.6:47.5:46.9调整为7.L33.2:59.7o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从2016年的5.4%增加到205年的41.6%o产城融合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5年一2022年)和市促进产业发展“1+1+12”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乙方思维”,实施精准服务,针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深入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进一步梳理完善各园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优惠扶持政策。产城融合平台建设日趋完善,东部创新城建
7、设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逐渐完善,累计入驻企业26家;市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印花区23家企业已全部入驻并陆续试产,印染区42家印染企业已全部进场建设。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接中心镇,辐射到农村,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干,县道为基骨,东西相连、南北贯通、比较便捷的综合交通格局。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0.28亿元。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十四五”期间,汕湛、潮惠、揭惠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通车里程累计达107.9公里;改造建设国省道11044公里,县乡道220.06公里,新建市政道路17条27.87公里,打通城市
8、断头路6条,公路通车里程2258.48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2.6公里。潮惠高速段、揭惠高速麒麟互通连接线、高铁站周边配套工程、汕湛高速段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省道255线(原X107)马南山至三州桥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236线广太至池尾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医院从2015年的22个增加到2019年的36个,增长64%o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市中医医院急诊门诊楼、医技药剂楼建成使用,完成2家中心卫生院升级、13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509个卫生站规范化建设。练江流域9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通水运营,完成配套截污主管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9、31.75万吨/天;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一期实现满负荷试运行,市区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先后在城区建成39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撤除城区150多个露天垃圾点,基本实现城区垃圾中转机械化和清运密封化,彻底改变大街小巷垃圾点遍布、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现象,城区环境得到净化整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新建4所垃圾转运站。污染防治逐步加强,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4年全面达标。练江段水质明显好转,累计取缔流域内258家无牌证印染印花企业,青洋山桥断面水质除氨氮外,其他指标均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要求,榕江9条重点支流(河涌)全部消除劣V类,龙江水质稳定达标,保持In类,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10、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16年的1.86下降至205年的1.53。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管理改革稳步推进,贯彻落实市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办法市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进入登记发证阶段,切实保障农民不动产权利。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本建立起“城区(镇区)一乡村”两级乡村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分级配建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成32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薄”任务,洪阳、占陇中
11、心卫生院成功开业,完成梅塘、云落等6家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投入使用,201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完成县道改造11条102.94公里、乡道改造65条117.12公里、10个未通客车行政村公路改造和335个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行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1236个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铺开,完成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主体村建设,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63个,大南山街道被评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流沙东街道新坛村被评为美丽乡村特色村。大力推动农村“雨污分流”全覆盖,建成农村雨污分流处理终端350个,铺设主管933公里、支管1400公里;加
12、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新增森林碳汇林1.07万亩,道路绿化92.4公里。第二节存在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吸引力不足,人口外流趋势比较明显,2015-205年,常住人口从210.73万人减少至199.86万人,净流出10.87万人。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存在制度约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主动落户意愿不强,20152019年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中因城乡属性调整的被动型落户城镇的人数占比达到98%城镇空间结构有待提高。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扩张受限,外围村庄“建新不拆旧”现象明显,20132018年市新增建设用地14.3平方千
13、米,其中:新增村庄建设用地8.7平方千米,占比60.4%,挤占城镇化拓展空间。“村包城”现象明显,中心城区村庄建设用地28.5平方千米,占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的44.7%,城镇化空间拓展难度较大。外围乡镇集聚能力不强,19个乡镇中城镇人口不足2万人的8个,占比42%o城镇化发展动力转换较慢。“十四五”期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从2015年的9%下降到205年的0.l%o2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3.69亿元,较2016年的241.88亿元下降15.8%o高技术制造业增速相对缓慢,201620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仅从15.9%增加到18.4虬传统商贸业受互联网冲击严重,专
14、业市场销售量与出租率下降,2018年商品城空置率超过60虬对房地产的依赖逐步加大,房地产开发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例从2015年的1.6%上升到205年的34.l%o城市品质建设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文体设施较少,目前全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二级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各1座,建设年代相对较久,设施老旧,难以满足全市体育文化需求。城市生态空间不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1.18平方米,低于国标8.0平方米要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量用地改造动力不足,2016年到205年底完成改造项目9个,面积37.05公顷。城市人文风貌名片尚未成型,历史文化名镇开发保护力度不足,特色小镇统筹规划、建设指
15、引与政策扶持尚待完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城市内部道路系统性有待完善,2018年我市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为2.83公里/平方千米,与国家8公里/平方千米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污水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智慧市政管网检测设施,智慧电线杆、智能充电站、智慧停车等建设尚未普及。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仍需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2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8.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3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深加工能力不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仅为3.2%。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仍有短板,乡村
16、公共服务设施缺口较大,2019年农村每千人拥有乡村医生数仅0.44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人数仅为L17人,低于全省水平(1.68人)。第三节新的要求与重点任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需要将全面打造以人为本、更加公平、更为多样、更高质量的生活作为新型城镇化“十五五”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准对接新时
17、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以空间布局优化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需要牢牢把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带来的新机遇,从全省大局和区域整体出发,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活力宜居的健康之城。在
18、坚守生态、粮食和国土安全,坚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底线“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格局优化、用地结构调整,提升国土空间对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促进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
19、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需要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新型城镇化需要凝聚共识。明确全市“十五五”时期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是事关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
20、整体性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等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态为目标,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
21、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顺应发展要求、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可靠的规划保障和科学的政策指引。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坚持守住底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坚持高质量发展。顺应城镇化发展
22、的新趋势,积极主动融入汕潮揭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促进城镇化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倒逼改革、推动创新,努力营造优质的宜居环境。.坚持城乡融合。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三节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活力宜居的健康之城”的奋斗目标,立足改革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与功能布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以人为本、布局合理、动力多元、和谐宜居、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进
23、程。到2030年,我市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新突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本地累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数超过8万人。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区域地位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镇化动力更加多元,城乡建设品质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镇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35年,我市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形成集聚高效、对外开放的城镇化格局,实现城镇特色化发展,打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城镇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