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教学设计.doc
《病毒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课题 第五章 病毒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等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并且病毒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繁殖;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和组装,掌握病毒的结构,并推测病毒的繁殖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病毒的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培养学生的科学观;2、认同科
2、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3、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科学的看待艾滋病。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视频探究、阅读探究、提问式教学方法、交流归纳等方法。教具学具导入视频“艾滋病公益广告”、“病毒的繁殖”视频及自制PPT,病毒模型(学生动手组装)。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背景展示病毒图片,然后播放“艾滋病公益广告-红丝带”视频。2、问:同学们,红丝带代表人们对那类人群的关爱?3、问题导入:那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呢?4、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
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那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原体?它为什么能引起让我们如此恐慌的疾病?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病毒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学生观看。回答:艾滋病患者。回答:病毒。播放“艾滋病公益广告-红丝带”视频,以学生较为熟知的艾滋病为例,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引出本节课题-病毒,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课学习(一)病毒的发现人类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病毒,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布置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三道思考题,教师巡视、指导。1、19世纪末,俄国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病毒?他是在研究烟草哪种病时发现的?2、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病毒
4、是利用什么工具?3、科学家发现并观察到病毒的过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4、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学生阅读教材P89,自主完成学案,回答:1、伊万诺夫斯基;烟草花叶病。2、电子显微镜。3、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表达。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自主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将科学发现的过程,贯穿于教学之中,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病毒的小大、形态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病毒,那病毒到底有多小?形态又是什么样的呢?1、展示放大七万倍的病毒和细胞的对比图片;2、展示一组数据:病毒与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