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2022年收藏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doc
《精品资料2022年收藏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2022年收藏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加快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牧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牧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6250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7亿亩,农牧民人均耕地面积7.4亩,有效灌溉面积4517.85万亩,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200亿斤,是国家13个粮食
2、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一)秸秆资源量内蒙古是粮食生产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2015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5.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2.6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565.4亿斤。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3756.65万吨,其中玉米秸秆2926.16万吨,大豆秸秆266.2万吨,小麦秸秆189.57万吨,向日葵秸秆117.18万吨,其它秸秆257.54万吨。全区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3128.26万吨,其中,玉米秸秆2463.87万吨,占可收集资源总量的78.76%;大豆秸秆212.96万吨,占可收集资源总量的6.81%;小麦秸秆151.66万吨,占可收集资源总量的
3、4.85%;向日葵秸秆93.74万吨,占可收集资源总量的2.99%;其它秸秆206.03万吨,占可收集资源总量的6.59%。表1 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统计表秸秆种类理论资源量(万吨)可收集资源量实物量(万吨)占总实物量比例(%)玉米秸秆2926.162463.8778.76大豆秸秆266.2212.966.81小麦秸秆189.57151.664.85向日葵秸秆117.1893.742.99其它秸秆257.54206.036.59合计3756.653128.26100从种植结构和秸秆资源分布区域看,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东四盟市秸秆产生量占全区秸秆资源总量的70%左右;从秸秆种类看
4、玉米、小麦、大豆、向日葵等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约占全区秸秆资源总量的93.41%。其中玉米秸秆所占比重最大,其秸秆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全区秸秆总产量。(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随着种植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全区农作物种植布局呈现出集中连片趋势,秸秆资源分布也从种类和数量上日趋集中,东部以玉米和大豆为主,中部以玉米为主,西部以小麦和向日葵为主,集中的资源分布态势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表2 全区秸秆主要利用途径消耗量统计表(单位:万吨)秸秆种类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合计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玉米秸秆2463.872062.94576.72731.15742.1
5、59.243.68大豆秸秆212.96142.6858.2279.584.8800小麦秸秆151.6680.3845.9423.78.150.022.57向日葵秸秆93.7469.3730.4823.8915.000其它秸秆206.03155.0674.7954.224.0702.0合 计3128.262510.43786.15912.52794.259.268.25内蒙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等五种利用方式。2015年,全区秸秆有效利用资源量2510.43万吨,有效利用率达到80.25%,其中肥料化利用786.15万吨,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31.32%;
6、饲料化利用912.52万吨,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36.35%;燃料化利用794.25万吨,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31.63%;基料化利用9.26万吨,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0.37%;原料化利用8.25万吨,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0.33%。同时仍有617.83万吨秸秆被废弃和焚烧,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9.75%。(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秸秆作为农牧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和重要资源,秸秆资源化和商业化利用前景广阔。传统的刀耕火种,使秸秆焚烧和闲置现象在粮食主产区仍普遍存在。秸秆焚烧可以消灭一部分杂草种子和细菌虫卵,燃烧后的草木灰作为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文件,禁止秸秆焚烧,积
7、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过腹还田技术、青贮微贮技术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引导和扶持秸秆制板、秸秆发电、秸秆固化颗粒燃料、秸秆生物燃气等综合利用项目,但是,秸秆利用率低、产业链短、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远未彻底解决。1秸秆还田条件高、难度大(1)还田秸秆不能及时腐解秸秆在2530 条件下腐熟需要20 天左右。内蒙古秋季温度低,气候干旱,冬季封冻时间长,加之秸秆产量大,还田后腐解较慢,导致当季难以腐熟完全,播种后耕层漏风、跑墒现象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2)秸秆破碎度达不到要求玉米机械收获粉碎还田要求秸秆破碎长度小于10厘米,破碎度达到 95%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降低油耗和成本,常因机械动力不足或
8、人为设置不合理,秸秆破碎度一般在 80%左右,秸秆长短不一(长的秸秆达到4050厘米),翻埋深度不够,整地时易拖堆,不能与土壤较好结合,导致墒情不足减缓秸秆分解速度,不利于腐解。(3)秸秆还田作业成本高、缺乏科学标准大型机械收获、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成本偏高,要达到高质量的还田作业需进行两次粉碎,机械深翻,投入氮肥、腐熟剂等,较高的投入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农牧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此外秸秆还田还存在技术标准和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凭感觉靠经验现象比较普遍。2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低、规模小秸秆能源化(生物燃气、颗粒燃料、直燃发电等)、饲料化(饲草、复合颗粒饲料)利用途径在技术、规模、经济等基础条件
9、方面还不完全成熟,虽然在市场刺激下出现了一些综合利用雏形,但仅仅是倾向性和苗头性的,不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综合利用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规模不大,距产业化发展相去甚远。3秸秆收集成本高、储存难一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从事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强,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多采用低成本设备进行生产,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推广应用。据调查统计,加工生产吨秸秆固体成型颗粒燃料,需耗电120150度,仅此一项即增加生产成本100多元。二是秸秆售卖价格低,利润空间小,不具吸引力,农牧民没有积极性。调查显示,一亩地秸秆产生量约0.3吨,秸秆电厂收购价每吨260元,
10、去掉收集、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后,农牧民可获利润较低。三是秸秆收集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企业要维持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储存量,但秸秆比重轻,体积大,储存场占用土地较多,且秸秆收获后仍处于后鲜期,在打包、堆垛后极易发热、霉变,还需进行防雨、防潮、防火和防雷等设施建设,投资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储存风险较大。4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布局零散,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整体经济效益偏低,除了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在通辽市、赤峰市建设的两个秸秆发电厂规模较大外,其他的均为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上下游脱节。随着种植业、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传统的种养结合模式
11、日渐分离,导致秸秆在农区过剩。其次,秸秆利用一次性投资大,周期长和获得效益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收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企业面对千家万户缺少定价权)导致企业不愿意涉足该领域。三是缺少相对成熟和完备的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政策来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在建设用地、用电、排污费收取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完全落实,导致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也难以形成完整的销售体系和稳定的市场。5秸秆消化渠道不畅(1)由于市场有限,刺激能力弱,经纪人队伍没有形成,种植户和养殖、加工企业的购销平台尚未建立。无人收集、无人加工、无人储运、无人供应的现象阻塞了秸秆的消化、利用渠道。(2)秸秆综合利用一些关键性技术和设备尚未取得
12、突破性进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科技含量较低,示范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如秸秆作为饲料消化率低,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生物质节能炉具生产成本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问题,直接导致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效益低,覆盖面不广,推广难度大。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新阶段促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化主导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多途径、多层
13、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1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区秸秆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地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2坚持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统筹编制地区性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制定财税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牧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3坚持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切实尊重和保障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牧
14、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4坚持依靠科技支撑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秸秆有效利用资源量超过3000万吨,较2015年增加500万吨,形成秸秆处理年均增加100万吨的能力;秸秆有效利用率超过85%,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肥料化利用提高1.3个百分点,饲料化利用提高1.6个百分点,燃料化利用1.4个百分点,基料化利用提高0.5个百分点,原料化利用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15、秸秆资源富集地区秸秆焚烧得到有效遏制。三、重点领域和建设内容(一)重点领域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5139号)精神,“十三五”期间,全区将进一步推进中东部和西部沿黄灌区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调减东北高寒区玉米种植,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调减中西部旱作区玉米种植,发展马铃薯及谷子、荞麦、莜麦、绿豆等杂粮杂豆,西部河套灌区大力推广玉米套种小麦。全区共确定6个重点领域,分别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及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1)秸秆肥料化利用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实施玉米、大豆、小麦等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资料 2022 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 十三 秸秆 综合利用 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