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doc
《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二八年七月三十日2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第二章 基本概况 2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7第四章 村镇布局规划10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12第六章 规划建设实施时间15 第七章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以及资金概算17第八章 规划建设总资金构成情况25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6红庆河镇村镇发展规划方案第一章 总论一、规划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农村牧区人口的大量转移外出务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需要对当前村镇产业布局、发展布局和人口布局重新进行规划调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
2、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村社现状,本着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和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制定如下规划。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到2020年,与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与全市三区规划相结合,与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相对接。三、规划范围红庆河镇辖区内的28个行政村1个移民区,规划面积1000平方公里。四、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2006年2月21号)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3、中共鄂尔多斯市
3、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意见4、鄂尔多斯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5、鄂尔多斯市新农村新牧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6、鄂尔多斯市“三区划分”方案7、伊金霍洛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8、红庆河镇各村基本情况第二章 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红庆河镇位于伊旗西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大镇,全镇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西北分别于乌审旗、杭锦旗接壤,东、南分别于本旗苏布尔嘎镇、伊金霍洛镇、札萨克镇毗邻。地理位置在北纬39度13分至39度36分,东经109度00分109度35分之间。地形地貌特征为起伏较大,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植被
4、为沙柳、 杨树、柳树、柠条和沙蒿。土壤以粘性沙壤土、钙栗土为主,土层较厚且肥沃。气象: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严寒而长,夏季炎热而短,寒暑变化剧烈,降雨量小而集中,蒸发旺盛,光能源丰富。气温:年平均气温为6.2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7.9摄氏度,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1摄氏度,温差较大。无霜期127天-14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2.01米,平均冻土深度为1.67米。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354.2毫米,但年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60%-70%左右,且多以暴雨或雷雨形式出现,强度大,历时短。境内有五条季节性河流分布,有大小湖泊5处。风:主风方向为西北
5、风,春冬季风大,夏季较小,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大风多出现在春季。干旱、冰雹、霜冻、低温、大风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但干旱较为严重,俗有“十年九旱”之称。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镇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473人7162户,其中常住4108户14365人,外出3054户10108人。全镇总耕地面积 100367亩,其中水地6.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共有深机井184眼,浅机井837眼,动力电入社率达到85%,民用电入户率100%。境内有等级砂石路120公里,黑色路面98公里,18个村社通黑色路面。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健全,通讯基本无盲区。种植水
6、地牧草3.45万亩,旱地种草3.5万亩,饲料玉米3.6万亩。根据伊金霍洛旗“两区”规划方案, 红庆河镇阿刀亥、巴音布拉、宝林、布连图、冯家渠、通格朗、呼家壕、阿日勒图、 红庆河、其劳图、白格针、哈希拉嘎、台盖希里、纳林希里、乌兰淖、哈达图淖、其和淖、木乎敖包、特宾苏莫、兰家圪卜、其根沟、巴本岱、林家圪堵,柴达木24个村属于限制开发区;珠兰敖包、独贵梁 、昌井渠、乌兰敖包4个村属于禁止开发区。全镇有林面积93万亩,林草覆盖率55%,植被覆盖率90%。红庆河镇目前的产业是肉羊、肉猪、林沙三大产业, 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全镇2008年牲畜总头数为20万头(只),其中白绒山羊143050只,肉羊3996
7、1只,肉猪14018口,畜牧业在一产中比重达到60%。组建了肉羊、肉猪、蔬菜生产者协会组织7个,组建了农牧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果蔬专业合作社1个,已经注册4个。有农牧民经纪人280人,科技示范户300户,产业化带头人300人。2008年全镇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其中来自工资性收入3774元,占农业人均收入的47.2%,经营性收入3203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40%,转移性收入843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0.5%,财产性收入178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3%。全镇农牧民住房主要为砖木结构建筑,户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居住大部分较为分散,生产建设战线过长,急需进行整合资源,集中发展
8、全镇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严重滞后,现有卫生户厕379户,有1216户农户饮用自来水,其余农户无集中供水设施,人畜饮水靠自打人工井或拉水解决。牲畜棚圈设施建设大多不规范,没有达到人畜分离标准要求,距离“十有六化 ”建设规范有较大差距。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现有中学一所,小学三所,在校生539人,教师总数83人;幼儿园1所,幼师2人。有卫生院2所;信用社2所;客运车站1所;敬老院1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技术人员3人。各村均设有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集镇区从事餐饮、住宿、商业门点256家565人,建有屠宰场1处。但这些服务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亟待改善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农牧业经济和社
9、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三、发展机遇与优势潜力整体形势为规划建设提供的机遇第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大量资金将对农村牧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资。第二、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目标,二十字方针”为各级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指明了方向。第三、广大农牧民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高,准备充分。第四、各级干部、社会各界对建设新农村思想统一,目标一致。第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农村综合改革,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有力政策、措施支持。地方发展带来的机遇伊旗煤炭资源丰富,煤电、煤化工、旅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加快发展带
10、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一市三区,三个组团”的建设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之我市我旗立体交通枢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红庆河镇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规划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土地占补平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设施农业建设等一大批农业项目的实施,将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适宜规划建设村社的基础设施集中打造、集中发展,为生态恢复区和其他地区农牧民的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存在的问题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特别是水、电制约
11、瓶颈较为突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水平较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需要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规模开发市场,增加收入。农牧民居住分散,常住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个别村社条件恶劣,生存发展困难。农牧业发展战线过长过大,使得建设资金发挥效益不明显,急需要调整人口布局。产业发展不均衡,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产业定位难,定位不准,经济发展方向不明,急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要素没有较好集中,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全部投入建设时,资金量过大,且居住分散,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发挥受到制约。需要加快布局规
12、划,集中力量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禁止开发区(4个村)除其余个别社外,大部分生产环境较差,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民生存困难,需要进行转移。人口转移空间越来越小,常住人口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田间劳作困难,需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个别农牧民盲目投资建设,使得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得不到合理科学利用,特别是在禁止开发区投资建设,使得农牧民的资金形成浪费。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13、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加速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聚集,调整农村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走集中集约发展道路。根据旗委政府“东退西缩”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集中力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红庆河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村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调整,核心是发展生产力。要以建设现代农牧业为主攻方向,适当集中收缩,进一步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培植状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14、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居民点和谐发展。政府扶持引导,农牧民自愿主导。四大布局调整要在政府扶持引导下进行,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农牧民主导作用,共建美好家园。总体规划,稳步推进。要把各村社现状、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和各项举措紧密结合起来,以集镇区周边、重点项目区、公路沿线和其他有条件的村社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试点、基点、居民点。抓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线连片,逐步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不同情况,探索各自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定位、人口转移
15、集中规划、房舍改造建设、异地搬迁等各方面,不搞一个模式,多形式建设,多渠道开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承受力,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积极稳妥的推开。三、目标任务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任务:总体目标总体建设标准概括为实现六化。即“生态实现良性化,生产实现机械化,经营实现产业化,管理实现科学化,生活实现现代化,民风实现文明化”。具体目标任务1、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主导产业明确,至2015年主要农畜产品和种植业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2020年产业化经营全面实现。牲畜良种改良率逐年提高,至2010年,改良率达到70%,至2015年达到85%,20
16、20年达到100%,实现良种化,使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2010年重点规划建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初步完善,2015年所有规划建设点基本完善,2020年全部配套。使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至2010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2020年达到2万元。农牧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3、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实施“转移收缩,集中发展”战略,至2010年先期重点规划建设区主要通村道路实现晴雨通车目标。
17、2015年客运车辆通村率达到85%以上,2020年达到100%。基本实现社社通动力电。农牧民住房人均达到35平方米,95%以上居民实现住房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排水设施和洗浴设施,居住更加舒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对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逐步推广户用沼气,太阳灶。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45周岁及以下农牧民每人至少掌握一项非农技能,劳动力培训达到90%以上,2020年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有85%变为产业工人、管理人才或农场主、牧场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18、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全面发展。5、民主建设深入推进2020年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自治组织更加完善,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规范、透明,规划建设区和谐稳定。 6、社会秩序良好2020年规划建设区农牧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调解组织健全,无群体性事件,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7、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20年依托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封山育林、转移人口、执行禁牧政策等多种有效措施,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70%,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8、人口转移有序推进立足实际,重点引导生态脆弱区和现代农业建设区的
19、人口转移,积极推进生态恢复区建设。将常住人口集中在居民点、镇区和产业密集区,实现“减人、增效、留空间”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全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降至7000人左右,2020年降至4000人左右,人均水地达到30亩,户均达到100亩。第四章 村镇布局规划根据红庆河镇两区规划方案、各村社自然地理条件、建设用地条件、农牧业基础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农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民俗习惯等各方面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配套完善、注重质量、体现特色、促动产业、大聚居,小分散”的原则,对全镇村镇布局进行如下划分:收缩转移现有28个行政村,1个移民区,185个村民
20、小组,逐步形成红庆河新区、移民新区、宝林新区、巴音布拉新区、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共五个区的村镇布局格局。1、红庆河新区:整合容纳红庆河村(6个社301户825人,其中常住252户697人)、白格针村(6个社207户769人,其中常住122户483人)、其劳图村(6个社207户754人,其中常住131户508人)、台盖希里村(6个社209户695人,其中常住95户313人)、林家圪堵村(5个社300户955人,其中常住115户365人)、兰家圪卜村(4个社104户330人,其中常住56户180人)、呼家壕村(5个社192户584人,其中常住86户295人)、柴达木村(6个社165户539人,其中
21、常住144户366人)八个村共1685户5451人(其中常住1001户3207人)的农村人口,形成集居住、餐饮住宿、农副产品流通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小集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8公里。计划入住697户2200人。2、移民新区:整合容纳特宾苏莫村(9个社214户718人,其中常住139户482人)、珠兰敖包村(11个社251户858人,其中常住142户498人)、独贵梁村(6个社209户707人,其中常住91户307人)、其根沟村(4个社183户538人,其中常住112户324人)四个村857户2821人(其中常住484户1611人)的农业人口,形成集居住、种植和绒山羊养殖为一体的
22、居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6公里。计划入住247户800人。3、宝林新区:整合容纳宝林村(6个社217户627人,其中常住97户289人)、其和淖村(9个社313户1042人,其中常住175户615人)、布连图村(380户1283人,其中常住219户805人)三个村910户2474人(其中常住491户1709人)的农村人口,形成以种植、肉猪、肉羊养殖为主的居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新区服务半径9公里。计划入住178户600人。4、巴音布拉新区。整合容纳阿刀亥、布拉、巴本岱部分共三个村,总户数664户2344人,其中常住441户1613人。总面积42.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2平
23、方公里。该村目前已实现全村通自来水,有深机井5眼,浅机井65眼,水地1998亩,常住人口人均3.2亩。牲畜总头数6233头(只),其中肉羊4249只,主要以种植业和发展肉羊、肉牛产业为主。新区服务半径8公里。计划入住279户1000人。5、哈达图淖新农村试点区。 总户数252户1032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常住203户835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该村地下水位浅,水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有浅机井15眼,水地面积4900亩,常住人口人均6亩。牲畜总头数12086头(只),其中肉猪9000余口,主要以种植业和肉猪养殖、运输业为主。试点新区服务半径4公里。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红庆河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庆河镇 村镇 发展规划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