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舰艇通信技术的发展.doc
《论舰艇通信技术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舰艇通信技术的发展.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舰艇通信技术的发展内容提要:舰艇通信技术是现代舰船所必备的。通信技术成为舰艇的耳目,失去耳目的海军的没有任何战斗力的。通信技术在当下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主要运用在探测、通信和导航系统方面。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高频自适应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对潜通信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海军的研究重点。舰艇智能化也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发展现状 应用范围 发展方向舰船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程,从中国的艨艟巨舰到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这之间是无可比拟的鸿沟。现代舰艇的技术复杂、知识密集,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具有坚固的船体结构、良好的航
2、海性能、较强的生命力,以及与其使命相适应的作战能力或勤务保障能力。一般由船体结构,武器系统,动力装置,探测、通信和导航系统,船体设备,舰艇管路系统,防护设施,以及工作和生活舱室,油、水、弹药舱和器材舱等构成。代表现代舰艇最有力的标志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舰艇通信技术是指各国海军为保持舰艇之间、舰艇与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畅通而开发和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通信是现代军事指挥的基本要素,是军队指挥系统的神经。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5年4月20日报道:法国海军指定舰艇建造局的作战管理系统部负责筹备、部署和保障一个多网络、多战术数据链通信基础结构,用于4月4日到14日的三叉戟 2005多国海上演习。参与
3、演习的有多个国家约40艘水面舰和潜艇、13架飞机以及岸基装备和指挥部。其中包括法国(19艘舰艇和9架飞机)、德国(8艘舰艇)、希腊、意大利(4艘舰艇)、西班牙、土耳其、北约(北约常设反应部队第二扫雷组的3艘舰艇) ,还有加拿大和美国。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三叉戟 2005演习分为两个阶段,4月4日到8日为训练阶段,在法国地中海海岸进行,然后在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之间进行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北约进行军事行动应对紧急情况为背景。此次演习致力于发展和贯彻海战场的网络中心战能力。这是法国舰艇建造局首次在作战环境中作为一个网络中心系统的操作者。通过法国海军指定舰艇建造局提供的新设备能够用来构
4、建战术数据链单元,管理所有部署的战术数据链网络,并通过卫星链路把信息分发到舰艇上和岸上的指挥中心。例如,法国海军指定舰艇建造局将海上端口控制指挥官单元节点安装在索姆号舰队补给船和 儒勒凡尔纳号保障船上。DCN还在戴高乐号航母上安装了卫星通信终端,并负责为位于土伦的高战备部队海上指挥部及位于巴黎-塔韦尼的法国空军联合空作中心提供设备,使参谋长和高级军官可以交换战区的战术态势实时信息。透过这个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建设高标准海军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这对我国将要建设“蓝水”海军的设想有借鉴意义。通信技术将成为舰艇的耳目,失去耳目的海军的没有任何战斗力的。特别是在海上执行作战任务的舰艇,通信联络是
5、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将来战争的成败胜负与该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通信技术在当下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主要运用在探测、通信和导航系统方面,探测系统有舰艇雷达、声纳和舰艇光电探测设备等。通信系统有无线电台、视觉和音响通信设备及舰内通信设备等。导航系统有磁罗经、陀螺罗经、测深仪、计程仪和导航仪等。舰艇及其编队的通信网络是海上编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舰艇内外联络的重要渠道。通过舰岸双向通信,战术旗舰指挥中心可以接收岸基舰队指挥中心发来的各种信息,并报告自己的作战态势、作战任务的进展等情况。为适应现代海战中舰艇与外界通信的要求,各国海军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外部通信网络
6、主要的有:战术通信数据链;卫星通信网络;短波通信网络;中、长波及超长波通信网络;极长波通信网络等。 航母编队的通信具有典型意义,这里主要描述它的通信应用。 航母通信由外部通信和内部通信组成。内部通信实现舰内各部门间的对讲、会议、通播及广播、告警等话音通信和信号传递,确保对舰载机的安全起飞、返航的指挥控制通信,保证舰长舰桥指挥所、航母指挥控制系统、主飞行控制台、返航信号指挥室工作台等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并完成视频信息传输及战术数据的传输。当前对航母上的内部通信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它应具有高级指挥功能,应能综合该舰上的各种工作,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战斗实体,内部通信系统应是许多子网组成的网络。外部
7、通信包括各海上部队使用的近距离通信(它适合战术要求,通信距离在400或500千米以内)以及岸上节点与战斗群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它支持战术或战略通信,根据作战类型,距离从740到11000千米)。战术部队指挥网为战斗群指挥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服务,使用HF和UHF频段。 战术部队电传电报网用于特混舰队内各舰船之间一般通信联络及作战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交换,并可把报文传送给舰对岸中继船,此网使用HF或UHF频段。战术部队广播网受战术指挥官控制的网络,在其指挥下向舰艇发送作战及行政管理信息,此网用HF或UHF频段。 航母上的远程通信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情报数据的传输,传感器数据的通报及分发,部队指挥、作
8、战及武器系统控制、行政管理及后勤支援和紧急战情时战场指挥官交换战情信息。远程通信主要使用卫星线路,特别是UHF频段FLTSATCOM舰队卫星线路,航母使用该卫星的通信系统有舰队卫星广播系统、战术指挥官信息交换子系统、战术情报信息交换子系统,公共用户数据信息交换子系统,潜艇卫星信息交换子系统,战术数据信息交换子系统和舰队卫星通信保密话等。另外还有舰对岸备用HF线路,仅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该线路传送信息。 海湾战争拉开了信息战的帷幕,以信息为核心的舰艇编队的作战环境日益复杂.为适应现代海战的需求,舰艇的通信系统应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此,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高频自适应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
9、对潜通信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海军的研究重点。 通过建立更为先进的网络,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通信业务和今后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业务,具有高度的交换功能,将成为一种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互相兼容、资源共享的通信网络为保证传输信息的质量。发展高频自适应通信技术是实现舰艇通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现已开发和应用的高频自适应通信技术有自适应频率管理和自适应选频、自适应天线、自适应调制解调器、自适应速率调制解调器、自适应编码和自适应干扰对消等技术。舰艇高频通信系统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造后,有效地提高了传输信息的质量,且由于在舰载短波通信系统中采用了跳频技术,还避开了敌人的电子侦察和干扰,因此高频通信系统仍将是舰
10、艇广泛应用的通信手段之一。现在很多国家都把卫星通信作为海军通信的主要手段,并大力开发和应用卫星通信系统,其中以美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最为先进,应用也最为广泛,它的开发和应用代表着卫星通信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传输质量高等特点,但卫星通信在军事应用中最突出的缺点是星体暴露无遗,容易被摧毁。为此,进一步研究宽带跳频、纠错编码、伪随机编码数字滤波和分组报文交换技术,采用更高的通信频率,研制毫米波卫星通信,研制卫星上的信号处理技术,研制分布式通信控制技术,地址控制方式等新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舰艇智能化也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船体设备, 例如舵、系船、减摇、海上补给、桅杆
11、等装置和设备,舰载飞机升降机、起飞弹射器、降落拦阻装置、直升机系留装置等特种设备,勤务舰船还装有的与其使命相适应的专用设备都可以有计算机智能控制。舰艇管路系统,例如消防系统,甲板排疏水系统,供水系统,通风、取暖和空气调节系统,弹药舱喷注、灌注系统,冷藏系统,污物、废水排泄和处理系统等,当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动开启或关闭。防护设施 ,例如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系统;消磁装置;减振、降噪、隔音、减少热辐射、减少电磁波和声波反射的隐身技术设施;能自动反馈信息。这是对信息技术的一次严峻考验,但无可置疑,未来的舰船在信息技术的包裹下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4、对潜艇的通信技术 目前,岸基对导弹核潜艇通信主要
12、依靠甚低频段的超长波通信系统。为有效地对水下弹道导弹核潜艇遂行通信、指挥,国外已在开发或应用的对潜通信技术有: (1)战术机载超长波发射系统,超长波的频率范围为3kHz30kHz(波长100 km10km)。这种超长波通信是世界各国海军实现对潜艇通信、指挥的主要手段。除了岸基VLF对潜广播通信网外,机载VLF系统也投入了使用,如美国的塔卡木,它不仅用于对潜中继VLF通信,而且已成为美国新的空中指挥中心。 (2)极长波通信系统。虽然战略核潜艇下潜的深度越来越大,但各国的反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在水下的安全深度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潜艇航行于深水中的通信指挥成了一些海军大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应运
13、而生的极长波对潜通信和激光对潜通信成为解决战略核潜艇在30米以下水域以30节高速航行时的对潜通信系统。 极长波(ELW)的波长通常为10000 km1000 km,常用频段的频率为45Hz或75Hz。采用极长波通信远比超长波通信优越得多。首先,极长波在大气中和海水中的衰减均比超长波小得多,约为超长波的1/10,而且在大气和海水中受核爆炸电磁脉冲的干扰程度也远比超长波小得多。其次,极长波对潜通信系统对水下通信深度比超长波要深很多,因此,潜艇的生存能力比使用超长波通信也强得多。美国海军对极长波通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起步早、投资大、发展快,已达到实用化的程度。 极长波对潜通信的另一间接重要作用在于,利
14、用极长波信号通知潜艇的振铃器(Bellringer),使潜艇上浮到一定深度处,在那里可放出浮标天线,使天线升高到海面,在此深度下的潜艇可以接收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其它高数据率信号,从而弥补了深海对潜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低的问题。 虽然极长波对潜通信系统有许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点,它的发射台规模宏大、天线极长、传输数据的速率很低(传输一个3字母编码的电文就需要15分钟才能收到)。 除美国之外,俄罗斯、法国、英国等也正在积极开发和装备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如俄罗斯海军的弹道导弹潜艇和奥斯卡/C级弹道导弹潜艇都装备有极低频(ELF)接收机及天线,用以接收俄罗斯海军的极长波发射台发送的信息。
15、3)卫星转发蓝绿激光对潜艇通信计划。波长为430530纳米(nm)的蓝绿激光穿透海水的能力远比其它波长的激光要强得多,而且进入海水后还发生散射现象,散射光的衰减又是非散射光的三分之一,所以它能较深地穿透海水。人们认识到,可以利用这种海水中的蓝绿光窗口来实现对潜艇通信。美国海军曾提出用卫星激光散射通信发展计划来取代现在仍有争议的极长波通信发展计划。蓝绿激光卫星转发对潜通信系统将具有信息容量大、方向性强、隐蔽保密、可实现全球通信等优点,但是要实现这一计划,还需要研制大功率激光器、窄波束天线、宽带宽视野接收机,研究激光在太空、大气层内和海水中的传播及散射机理等许多技术难题。据悉,美国海军已突破了上
16、述关键技术,现已初步达到实用阶段。今后,卫星转发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将有可能取代极长波对潜通信。 5、舰载光纤通信技术 随着舰上电子设备的增加,光纤通信已作为尖端技术在实艇上得到应用。如瑞典出口澳大利亚的新型潜艇上装备的MK48鱼雷、鱼叉反舰导弹、布雷装置,以及舰首和舰侧的声纳,这些设备的传感器都采用了光纤数字母线。这种装置称为舰上光纤数字多路通信系统。所有武器与传感器之间通过光纤来连接,实现由中央处理设备控制所有的传感器,然后由舰上的光纤数字母线变换地控制武器的功能。 与舰上光纤数字多路通信系统相联系的还有导航用声纳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导航用雷达及舰上的光学潜望镜。 美国将在潜艇上采用容量更大的
17、光纤多路通信系统。光纤在潜艇上的应用将会使下个世纪的潜艇更加可靠和灵活。 1994年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进行了卫星与水面舰艇的光纤通信和控制系统试验。通过光纤可使各种参数归入舰上的5个独立系统,这种整体通信和指挥系统将用于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海岸猎雷艇上。 光纤通信具有可靠性高、抗毁性强等特点,光纤光缆和相关的光器件技术已经成熟并已实现了商品化。光纤通信取代舰上的电缆信息传输,使舰载C3I系统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光纤光缆承担了舰载C3I系统的情报和指挥控制信息的传输功能。在舰艇上敷设光缆通常采用局部网络和主干网络,因此,美国海军制定了应用光纤通信的SAFENET和SAFENET两个标准,为推
18、广应用光纤通信提供了依据。 6、舰艇编队通信系统 海上舰艇编队通信系统是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防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下的哥白尼(Copernicus)C4I和武士(warriors)C4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艇编队通信系统既是编队C3I(或C4I)的粘合剂又是编队C4I系统所依托的公用信息平台。海上舰艇编队通信网络系统是一种综合电子信息传输平台,不仅包括舰艇内部通信系统,而且还涉及到岸基通信网、编队的区域机动通信网、战术通信网等。为适应信息战的需求,编队通信网络系统应是一种以开放式系统为标准的安全保密的、多层次综合化的、无缝连接的多网络通信系统。这种编队通信系统最终实现的目标是采用以
19、点对面和以点对三维空间的立体通信方式,编队及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通信,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在苛刻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使自身的通信能力和性能指标不受影响,实现数字化、综合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有互连和互通功能。编队通信网络系统使用ATM的高速通信方式,支持高速组网的多种类型的应用业务,并提供电话、数据、图像、多媒体会议,分布式仿真和教学训练,从而确保海上舰艇编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抗干扰的无缝通信系统,具有全时域、全频域、全空域和多种工作方式的宽带、高速传输的智能化综合业务通信能力。 在现代海战中,通常舰艇编队的各艘舰艇分布在数百甚至上千米宽的海域,各编队之间的距离则更
20、远,编队与陆上指挥部之间的距离可遍布全球。为此,要实现本舰和编队的不同武器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通和传递的安全可靠。随着舰艇通信技术的发展,海上舰艇作战的灵活性和作战效能将得到巨大的提高。 对潜深海通信装置尚存在着不足;卫星通信还有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研究,如(宽带跳频、纠错编码、伪随机编码数字滤波和分组报文交换技术,卫星上的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通信控制技术,地址控制方式等新技术。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浮动机场,它主要使用飞机执行海上作战任务,是海军重要的作战力量,承担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保护海上交通航线、防御敌人进攻等职责,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一艘航空母舰
21、可能与十多艘作战舰艇和辅助舰艇以及它所搭载的作战飞机、警戒飞机等一起联合组成战斗群体,而且在战斗中还有可能与陆军、空军等友军协同作战,成为多军种协同作战的司令部。航母的活动远离海岸,要与岸上指挥部、空中飞机及其它舰船联络,需要实时、保密、准确地传送重要的战略和战术信息。舰上通信设备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大、信息流通量大。系统含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和多种信息综合。不同通信系统之间要求互通、互连,因而航母上的通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一般来说,为完成与总部和各军兵种的联络,为与陆基航空兵协同作战,航母需要与海岸上进行远距离通信。在海上为完成对舰队有关兵力的指挥及协同,需要与各种舰艇进行视距、超视距
22、通信。航母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舰载飞机,需要与起飞后的舰载飞机进行通信。航母上各战位、各部门还需要内部通信和甲板上为飞机起飞、着舰服务的甲板通信和飞机库通信,如果航母的活动不止一个舰队编队,还要考虑各舰队间的通信。 90年代航母上的通信系统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方面已十分先进,已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美国海军近年提出的未来全球综合通信结构“哥白尼”结构,具有综合舰上各种电子系统的能力,具有非常宽的带宽,支持同步的和异步的数据传输,支持多媒体通信,支持电视电话会议。卫星通信的频段已由特高频UHF扩展到超高频SHF和极高频EHF。保密的抗干扰数据话音无线通信系统和导航、识别一起综合成供三军使用
23、的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JTIDS。 为了在航空母舰上应用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需要研究异步传输方式ATM技术。 舰内通信系统已运用了光纤综合内部通信和控制结构。“哥白尼”现代化计划中的关键系统通信支援系统是灵活的多媒体共享结构。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使航母通信高度自动化,安全、可靠、顽存、联络畅通,具有足够的标准接口和网络管理能力,通用性、互操作性强并且资源可以共享。 一、航母通信概述 二、航母通信新技术发展 1.卫星通信技术新进展 UHF舰队卫星在航母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它已经过时。美国新开发的UHF接续卫星UHFFO系统是用来替代现在运行的系统和LEASAT卫星系统的,计划发射9颗U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舰艇 通信 技术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