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的设计及其处理方法.doc
《软土地基的设计及其处理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土地基的设计及其处理方法.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软土地基的设计及其处理方法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强劲增长。各基础设施的建设量日渐增多,而其穿越软土地基区域的情况也随之增多。在此情况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软土的特征分布及处理目的,总结了针对中层软基和深层软基分别适用的处理方法,提出了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工程技术员应该选择的软基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关键词:软土地基;方法;选择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引言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1.2.2 国内外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11.3 主要研究内容2第二章 软土的特征分
2、布及处理目的32.1 软土特征32.1.1 软土地基的鉴别32.1.2 软土的工程性质32.2 软土分布42.2.1 沿海地区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42.2.2 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工程特性42.3 处理目的53.1 浅层软基处理方法63.1.1 常用方法63.1.2 方法选用63.2 中层软基处理方法63.2.1 水泥搅拌桩63.2.2 袋装砂井法73.2.3 塑料排水板73.2.4 强夯置换法73.2.5 挤密碎石桩83.3 深层软基处理方法93.3.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93.3.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03.3.3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104.1 主要结论114.2 讨论与展望11参考文献1
3、2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伴随着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和日趋增加的交通荷载,对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建筑所在区域软土地基进行工程处理,往往成为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将目光聚集在了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之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对软土地基的设计及其处理方法做进一步探讨。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地基处理技术最早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实现土体的抗拉强度的大幅提高,在工程中推广应用了土体结构
4、的“加筋法”;为了探索如何有利于土的排水和加速固结等技术,先后开发生产了土工聚合物、砂井预压和塑料排水带;为了研究深层密实处理工艺,探索并采用增加击实功率的处理技术,开发设计了振动“水冲法”和“强夯法”等技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制造出载重几十吨的专用地基加固起重机械;在“水冲法”的基础上,引入潜水电机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振动水冲法,同时利用真空泵技术,发明了真空预压法;200个大气压以上空气压缩机的发明,使得“高压喷射注浆法”、“真空预压法”等地基加固技术成功用于工程实践。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时期至70年代以及70至今。联引进在第一个阶段,我国为满足新中
5、国基本设施建设和工业建设的发展需求,年代末从前苏、吸收并发展了大量的地基处理技术,在这一时期,砂桩挤密方法、砂石垫层方法、重锤夯实方法、化学灌浆方法、石灰桩方法、堆载预压方法、灰土桩方法和挤密土桩方法、预浸水方法以及井点降水方法等地基处理技术,在国内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70年代末开始,地基处理技术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主要阶段。自1978年起,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国内大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修建,尤其是一批大型的现代化建筑结构的修建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我国先后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1.2
6、2 国内外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国外公路处理软基的方法中,除常规的排水固结外,更多的是采用深层复合地基技术,提高软弱地基土体的强度与稳定性。许多欧洲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在桥头引道前的相当长路段内采用桩承法进行软基处理,使桥梁与道路之间实现平稳过渡,有的采用轻质(如粉煤灰、炉碴、陶料,质材料有膨胀性聚苯乙稀等)填筑路堤,以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而口本学者认为,处理软土地基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前在软土地表上部逐级填筑路堤结构,通过这种提前预压的方法使软土路基不断沉降直至稳定,多条高速公路的路基采用提前几年开始预压的处理方法。近年来,我国不仅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同时也逐步发展
7、并完善了符合国内具体工程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例如,我国先后引进并发展了振冲方法、高压喷射注浆方法、深层搅拌方法、强夯法、强夯置换方法、土工合成材料、EPS超轻质填料方法等多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此前己在我国得到成功应用的多项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如排水固结方法、砂桩方法、土桩方法和灰土桩方法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1.3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工作如下: 1.本文首先研究了软土的工程性质以及可能给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2.通过对现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研究了软基处理方法的比选。第二章 软土的特征分布及处理目的2.1 软土特征2.1.1 软土地基的鉴
8、别软土普遍定义为从软塑状态到流塑状态的一种饱和的土层。其中具体土质类型大体分为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等。各软土的鉴别指标,详见表 2-1。表2-1 软土鉴别指标注:当天然含水量和孔隙比两个指标满足时,即可划为软土。2.1.2 软土的工程性质软土作为道路地基,它变形和稳定的时间比其它类型的土层来得长。其在自然状态下,可保持稳定,当软土受到扰动,其结构很容易遭到破坏而发生流动。因此,处理软土地基的主要工程问题被归结到了促进沉降和保持稳定性上。软土按不同的形式划分,其种类很多。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工程特征。 (1)天然含水量高,一般大于液限 WL,通常大于 30%
9、甚至大于 200%,相对含水量大于 1.0; (2)天然孔隙比大,e 一般大于 1.0; (3)软土饱和度 Sr高达 100%,甚至更大; (4)容重小,天然容重 =1.519 kN/m3; (5)渗透系数小,其大小范围为 10-610-8cm/s,自然沉降固结速度慢,且时间长; (6)粘粒含量高,塑性指数大,Ip=1315; (7)高压缩性,压缩系数大,压缩系数 a1-20.005 MPa-1,甚至到 a1-2=0.02 MPa-1; (8)强度指标小,具有较高的固结快剪强度指标,抗剪强度低 C0.02 MPa; (9)具备高的灵敏度,其大小范围为 210,有些情况下超过 10,其流动变形
10、特性显著。2.2 软土分布2.2.1 沿海地区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我国沿海地区软土的成因基本上相似,大体可分为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亚粘土和淤泥混砂四类,其工程特性,见表2-2。大体情况下,除了淤泥以及淤泥质土外,大部分软土都可以作为天然的地基。表2-2 我国沿海地区软土典型类型及工程特性2.2.2 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工程特性三角洲地区为典型的平原地貌,其地势平坦开阔,水网密布,河水受潮水顶托明显。该区软土层中一般含有较薄的粉细砂层。绝大部分的地方只含有一层软土,个别地方含有两层软土。软土深度平均值为 46 m,一些地区深度可达 15 m,地基底部为软岩质,属于第三系红色岩系。其工程特性如下:
11、含水量较高。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平均天然含水量分别为 76%和 48%,还有可以达到100%以上。土体一般为流塑状。 孔隙比大。淤泥质土的天然孔隙比为 1.25,淤泥天然孔隙比为 1.80,少数大于 2.0。 压缩性高。淤泥的压缩系数为 1.34 MPa-1,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为 0.73 MPa-1,均属于高压缩性土。 凝聚力小。淤泥的快剪凝聚力平均值为 9.1 kPa,淤泥质土的快剪凝聚力平均值为12.4 kPa,因此土体剪切变形能力差,容易造成路堤失稳。 固结系数小。固结系数一般在 410-3cm2/s 左右,所需固结时间长,影响施工工期。2.3 处理目的软土地基处理需要满足要求是沉降和稳定
12、首先是处理地基发生沉降的问题,当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工后沉降不符合要求时,要对路基沉降进行必要的处理。其次是处理地基稳定性问题,稳定性要求一般表现在:一是能够控制剪切变形,防止地基因为路堤荷载的作用而发生隆起或流动;二是能够促进地基强度增长;三是通过置换部分地基或调整路堤形状(如设置反压护道),来增加地基土的抗滑能力。第三章 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3.1 浅层软基处理方法3.1.1 常用方法浅层软基处理方法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浅层软土路段,以及低填、浅挖路段,为满足路面结构及路基对地基的强度要求,而对浅层软土加以处理。常用的处置方法有换填法、浅层加固法、抛石挤淤法,其中换填法和抛石挤淤法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设计 及其 处理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