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doc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doc(2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二五年七月核 准: 蔡其华 王忠法核 定: 马建华 魏山忠 钮新强 王新才审 查: 仲志余 张 惠 王 俊 徐福兴 袁弘任郭熙灵 刘振胜 吴道喜 史立人 金兴平校 核: 徐国新 胡维忠 谈昌莉 李才宝 纪国强罗晓峰 胡向阳 郭海晋 陈剑池 杜忠信蒋固政 马经安 黄煜龄 徐元明 王 威冯明汉 赵 义主要编写人员: 仲志余 张 惠 徐国新 胡维忠 谈昌莉曾令木 谭培伦 郭海晋 陈剑池 张明波杜忠信 卢金友 李迎喜 蒋光明 徐承隆邱忠恩 丁洪量 袁登维 李平治 李红清 黄 悦 杨 谦 袁杰锋 王井泉 沈华中 冯明汉主要参加人员: 郭铁女 宁 磊 袁如意 王
2、翠平 刘巧清马小杰 汪新宇 丁 毅 黄家文 管光明钱凯霞 瞿霜菊 游中琼 万 英 余启辉施 勇 刘 晖 朱 勤 王永忠 向 峰杨 波 徐高洪 郭希望 王政祥 荣风聪 沙志贵 王 辉 胡宗云 荣亚红 罗小杰 冯德顺 操文颖 蔡建清 王 培 巴亚东 韩小波 杨 新 宫 平 李 飞 张 杰 张细兵 许正甫 余富基 陈 凌 韩东平 黄思平 吴如发 廖鸿志 徐 航 张玉华技术顾问: 黎安田 陈雪英 文伏波 洪庆余 洛叙六目 录1 长江流域概况11.1 地理概况11.2 河流、水系21.3 气象、水文31.4 地质概况61.5 社会经济概况82 长江的洪水和洪灾32.1 长江的洪水32.2 长江的洪灾83
3、 防洪形势及面临的问题173.1 现有防洪体系173.2 现状防洪能力203.3 防洪减灾面临的形势213.4 防洪减灾面临的挑战254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284.1 规划指导思想284.2 规划编制依据284.3 规划原则294.4 规划水平年304.5 防洪减灾目标305 江湖水情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影响365.1 江湖关系研究365.2 主要控制站泄洪能力分析415.3 江湖槽蓄能力435.4 主要站洪水频率计算455.5 三峡水库兴建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495.6 影响江湖蓄泄关系的专题研究546 长江防洪体系及总体布局606.1 防洪区606.2 防洪体系646.3 防洪总体布
4、局687 防洪规划方案797.1 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797.2 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规划意见1297.3 主要城市防洪规划1467.4 水土保持规划1588 环境影响分析1698.1 环境效益1698.2 相关重要问题分析1718.3 对策措施1739 实施意见及效果评价1759.1 实施原则1759.2 实施意见1759.3 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178前 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全长6300余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横贯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
5、一个省、市、自治区,支流还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8%,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同时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威胁着流域内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洪灾从汉代起就有简略的记载,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人烟稀少,两岸滞蓄洪水的湖泽多,水大灾情小,虽洪水泛滥而人水相安。盛唐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洲滩围垦筑堤活动日趋增多,发展成富庶的
6、鱼米之乡,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局面日益突出,洪灾逐渐严重。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西汉)至公元1911年(清末)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其中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5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一次。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了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20世纪以来,长江又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长江的防洪治理十分重视,1950年初即组建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一方面抓紧培修江堤,一方面着手研究长江中
7、下游的防洪治理方案。在分析长江洪水特点及流域防洪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长江防洪的复杂性,总结提出了“蓄泄兼筹 ,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1959年提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较长时间,其步骤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堤防的适当加高加固及充分利用分蓄洪工程,以基本消灭普通洪水灾害,减轻大洪水损失,提高重点区和重要区的防洪标准;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兴建干支流水库,并充分利用平原区已有防洪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以逐步达到遇195
8、4年洪水重要区不受灾;第三阶段将兴建更多的山谷水库,逐步提高防洪能力,而平原区的分蓄洪工程将逐步减少运用数量与机会。1972年和1980年水利部主持召开了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作了局部调整,确定了长江防御标准,并对重点建设项目作了安排。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根据前述防洪治理方针和原则,对长江防洪又进行研究规划,肯定了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制订的长江防洪总体布局。并对主要支流防洪和城市防洪作了安排。以历次防洪规划为指导,沿江各省的防洪建
9、设按总体部署有序进行。经过多年的防洪建设,初步形成了由干堤和支堤组成的堤防工程体系,对规划安排的有效容积约630亿m3的分蓄洪区,部分进行了建设。建成了一批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水库。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堤防、蓄滞洪区、支流水库、河道整治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战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洪水,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长江的防洪建设一定要遵循长江流域的自然规律和洪水特性,以防洪规划为依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依靠初步建立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
10、数百万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奋力抢险,严防死守,实现了确保长江干堤安全,确保武汉市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取得了长江防汛斗争的伟大胜利。1998年的大洪水,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由于投入不足,防洪工程未能按规划实施,抗洪能力低,加之堤身堤基先天的不足,一遇高洪水位险情众多,长时间抗御超标准洪水位冒了很大风险;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缓慢,管理薄弱,遇大洪水计划运用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巨大;围垦及泥沙淤积,导致河湖行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水位抬高;水库防洪作用与防洪对其要求差距较大;由于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等人
11、类活动,使得水土流失加重。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一旦受淹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长江防洪问题引起全国各界的极大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的防洪问题十分重视,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适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灾后重建政策措施;
12、当年10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对水利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了在长江防洪中贯彻中央的精神,水利部在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发1999 12号文转发,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近期长江中下游防洪建设中最紧迫的一些重大问题。1998年汛后,中央大规模地加大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对中下游主要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特别是加强了堤防隐蔽工程(基础处理、护岸工程,穿堤建筑物)的建设;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措施,在1999年、2002年汛期已初见成效,2003年汛前基本完成。今后如再遇1998年洪水,那
13、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紧张局面将得到大大缓解。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关键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建成后,有效利用其221.5亿m3的防洪库容,可使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超过百年至千年一遇洪水,包括类似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在荆江地区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有效防止荆江河段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城陵矶附近分蓄洪区的分洪机率和分洪量也可大幅度减少;由于上游洪水得到较好控制,可避免下游武汉水位失控,提高了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武汉市的防洪保安起到保障作用。总之,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的毁灭性威胁得以解除,长江中游的防洪标准和能力有
14、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江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是不足的,故防洪情势仍很严峻,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清水”下泄,将引起中下游河道长距离的冲刷及江湖关系的调整与河势变化,给防洪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
15、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规划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11月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1999年2月,水利部以水规计1998560号文对防洪规划工作大纲进行了批复。1999年3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会议,流域内16个省(自治区、直
16、辖市)参加会议,会议明确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与各省市的工作分工。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规划、干流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支流的防洪规划,这些支流包括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编制,因此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具体规划安排见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各省市负责社会经济资料的搜集、城市防洪规划,大型和重要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治涝规划、有关主要支流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汇总规划成果,编制完成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随后,长江水
17、利委员会根据工作大纲内容全面开展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开展了大量的测量、调研、专题研究等工作。主要有:(1) 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社会经济、水文、地形资料长江流域涉及到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调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分析整理工作,汇总提出了以2000年为基准的流域社会经济成果,为了进一步反映防洪区的基本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典型调查及分析工作,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区的基本情况资料。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中下游溃垸达1975个,本次规划安排了溃决堤垸的典型调查,获得了典
18、型溃垸洪灾损失资料,为评价防洪规划及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防洪规划建立在最新的水文、河道、地形等资料基础上,本次安排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长程水道地形测量,获得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的中下游河道地形情况,为研究江湖关系,河道冲淤变化,河势变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基本资料;洞庭湖与鄱阳湖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对调蓄长江中下游洪水有较大作用,洞庭湖于1995年完成了湖盆区万分之一水下地形测量,本次开展了鄱阳湖万分之一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鄱阳湖自解放以来最完整的地形资料;安排并完成了洪湖分蓄洪区及华阳河分蓄洪区万分之一地形测量,已用于两分蓄洪区的规划特别是洪湖分蓄洪区近期50亿m
19、3的分块蓄洪方案的拟定及规划;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干堤纵横断面的测量。搜集了堤防、水库等大量地勘资料及长江防洪工程基本情况及排涝等基本资料。(2) 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 建立了长江防洪规划信息资料库,利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荆江四口(现为三口)分流分沙,宜昌、螺山、汉口、大通等主要站有关的洪水频率分析计算,系统分析了沙市、螺山、汉口、湖口(八里江)等主要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为了解三峡工程建成后河道的冲淤变化、四口分流分沙的变化及有关治理方案实施后的水沙变化,初步建立了将复杂的荆江与洞庭湖联为一体的水沙计算数学模型,比以往只能通过给定荆江四口分流、洞庭湖出流的干流水
20、沙计算模型前进了一大步。以此模型为基础,获得了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不同时期河湖冲淤变化、四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淤积变化的初步成果,同时提出了各主要站不同水位级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定性结论及初步定量成果。荆江四口建闸、簰洲裁弯、螺山扩“卡”、鄱阳湖湖口控制等专题牵涉到复杂的江湖关系,影响面很广,研究难度大,为此本次规划研制了宜昌大通河湖仿真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对中下游各省普遍关心的以上几个专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供初步评价决策的计算成果。本次规划还以汉江及澧水流域为典型,开展了防洪工程超标准运用可靠度及风险分析,成果可逐步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以最新的微分电测探法为技术核心,开发了快速探测堤防
21、蚁穴、洞穴的仪器。(3) 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通过近些年的防汛实践检验,长流规拟定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在1998年大洪水中也暴露了长江防洪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由于投入不足、工程未按规划标准实施外,还主要体现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洪水的关系,因此本次规划将人与洪水和谐共处,人给洪水以必须的出路,洪水不致人以巨大灾害,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防洪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贯彻始终。由于大量围垦、过度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降低了河湖调蓄洪水能力,使洪水位抬高,这说明不给洪水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洪水的惩罚。吸取1
22、998年洪水的教训,规划对一批洲滩民垸采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措施,这些堤垸大多数在一般年份,可利用进行耕作,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而遇较大洪水必须滞蓄洪水,给洪水以出路。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由于长江中下游的堤防均是修建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地质条件较差,表层粘性土壤很薄,底下是深厚的强透水层,堤防越高,风险越大,一旦失事后,造成的损失及危害越大。规划必须拟定适当的堤防高度,否则,堤防越高,调蓄洪水的空间越来越小,致使同样洪水条件下,洪水位不断抬高,洪水位抬高后又要加高堤防,将造成加高堤防与抬高洪水位的恶性循环。同时,堤防必须做好基础防渗处理,达到汛期在设计水位下只需专业队伍巡查排险,
23、无需动用广大军民防守,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蓄洪区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安全建设缓慢,加之管理不善,导致计划运用十分困难,给重点地区防汛带来极大的压力,造成的风险很大。因此规划强调近期重点建设一部分分蓄洪区,以适应遇大洪水分洪需要;另外分蓄洪区应按移民建镇的思路搞好安全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防汛实践,也充分反映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特别是管理乏力,相应的政策法规滞后,使工程措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这在本次规划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4) 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这次提出的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在上述几方面的支持下,充分考虑了三峡工程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流域 防洪 规划 简要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