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
《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梁平至黔江高速公路石柱至黔江段建设项目施工(专项)技术方案报审单施工单位: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标 段: SQTJ-1 监理单位: 北京中港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编 号: 监表2 工程名称及工程部位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SQTJ-1标段隧道工程设计图名称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桩 号图 号第四册致 北京中港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现报上 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的技术、工艺方案,方案详细内容见附件,请予以审查及批准。 附件: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标段负责人: 日 期: 年 月 日技术部审核意见:总承包部工程技术部: 日 期: 年 月 日审核意见: 总承
2、包部总工程师: 日 期: 年 月 日审查意见:总监办工程技术部: 日 期: 年月 日审批意见:副/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年月 日备注:危险性较大的专项方案必须由总监审批,总监办审核签署完成后,由总监办报项目公司(审查)备案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指挥部一分部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指挥部一分部2016年11月目 录1.工程概况11.1.地形地貌11.2.气象条件21.3.地质构造及岩性21.4.水文条件21.5.地震21.6.治理区域危岩及卸荷带概况21.7.主要技术难点62.编制依据72.1.文件、规范依据72.2.
3、编制原则82.3.荷载计算及验证83.施工部署83.1.施工指导思想83.2.施工目标93.3.管理组织机构103.4.施工准备103.5.施工计划134.施工方案及方法154.1.施工方案154.2.设计要求174.3施工步骤195.质量管理445.1.质量管理体系455.2.质量保证机构455.3.创优保证措施455.4.特殊过程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475.5.质量保证措施475.6.成品保护措施486.雨季施工保证措施506.1.雨期施工基本要求506.2.施工准备516.3.机电设备527.高温季节施工保护措施537.1.高温季节施工其它措施537.2.降温防暑措施538.冬季施工保
4、证措施548.1.施工前准备548.2.施工过程中的保证措施558.3.冬季施工安全注意事项559.文明施工管理569.1.文明施工措施569.2.施工总平面布置及项目标准化建设5910.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保证措施6010.1.安全管理机构6010.2安全生产投入制度6210.3.安全生产投入的监督管理6410.4.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制度6410.5.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6610.6.安全文明施工内部监督制度6710.7.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6810.8.劳务分包队伍与外雇人员安全管理制度6910.9.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7110.10.进场设备、机具验收与评价制度7510.11.安全生
5、产专项费用使用制度7610.12.施工现场用电管理制度7710.13.食堂卫生管理制度8610.14.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8710.1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9010.16.危险作业旁站监控制度10110.17.安全生产奖惩制度10110.18.危险源风险形成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10610.19.安全保证措施1131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11411.1.环境保护体系11411.2.环境保护措施11512.应急预案11612.1.总则11612.2.编制目的11612.3.编制原则11612.4.组织机构与职责11612.5 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12012.6.应急响应12112.7.应
6、急抢险救援123 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指挥部一分部 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石柱至黔江高速公路第SQTJ1合同段隧道洞口危岩及卸荷带专项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1.1.地形地貌1.1.1.万寿山隧道隧址地形地貌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深切低山中山地貌。隧道与岩层走向相交角度756O。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石柱县三河镇,地形北低南高,下缓上陡,地面高程748856m,坡向35015O,坡角35O75O。隧道出口受平桥沟切割,地形坡度较陡,北高南低,坡向7090O,坡角45 O85O,地面高程867918m。隧址区在坡顶一带植被稀少,部分为基岩裸露,缓坡、沟谷地带多为第四系崩坡积层及残坡积
7、层覆盖,局部为水田及耕地。1.1.2.平桥隧道隧址地形地貌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深切低山中山地貌。隧道与岩层走向相交角度756。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石柱县南宾镇黄鹤村凤相组南东侧斜坡上,地形北低南高,下缓上陡,地面高程748856m,坡向3515,坡角3575。隧道出口受平桥沟切割,地形坡度较陡,北高南低,坡向7090,坡角4585,地面高程867918m,隧址区内地形最高标高点位于K7+100处坡顶上,标高1343m,最低标高点位于隧道进口外侧坡脚,标高754m,隧道穿过地带相对高差达589m,隧道最大埋深525m。隧址区在坡顶一带植被稀少,部分为基岩裸露,缓坡、沟谷地带多为第四系崩坡积层及残坡
8、积层覆盖,局部为水田及耕地。1.1.3.三汇隧道隧址地形地貌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深切低山中山地貌。隧道与岩层走向相交角度756O。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石柱县六塘乡平桥村,地形北低南高,下缓上陡,地面高程748856m,坡向35015O,坡角35O75O。隧址区在坡顶一带植被稀少,部分为基岩裸露,缓坡、沟谷地带多为第四系崩坡积层及残坡积层覆盖,局部为水田及耕地。1.2.气象条件隧址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气候湿润,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立体性气候特征突出,同时,伏旱、低温、绵雨、冰雹、大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也较频繁。据石柱县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3.717.6,极端最低气温-
9、4.7,极端最高气温44.1。多年平均降雨量1126.61224mm,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2/3以上,最大日降雨量306.9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90%。1.3.地质构造及岩性隧道群隧址区岩层产状较稳定,未见次级褶曲和断层,构造简单。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崩坡积层、残坡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工程区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1.4.水文条件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为单斜构造,植被较发育,部分基岩裸露,地表水排泄条件好,降雨经斜坡面排泄于两侧及中部溪沟,最终汇于进口北侧平桥沟。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1.5.地震隧道群隧址位于川东弱震区,相邻区域最大一
10、次地震时1856年6月,发生在黔江境内的小南海地震,震级为6.25级,遗迹至今保留完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路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有关规定执行。1.6.治理区域危岩及卸荷带概况1.6.1.万寿山隧道出口段万寿山隧道出口在YK4+600、K4+595陡崖缓坡堆积少量块石土;厚度0.501.2m,陡崖缓坡分布一危石,体积约20m3,下部土体已被冲蚀,领空。外界的震动、施工爆破等因素的影响下,
11、可能诱发块体失稳,危石划塌方向约为180,威胁洞口施工安全。隧道出口陡坡发育为厚层砂岩,卸荷带分布在K4+550左侧920m至K4+500右侧80m陡崖以北50m范围内,经现场调查(探槽无法施工)卸荷带范围依据45+/2对其评价。卸荷带分布高程849886m,卸荷带以南为陡坡,坡角40-80,坡向170-210。高约105m,坡腰缓坡分布有崩坡积体,砂岩崩石,体积2m3m,坡脚为斜坡地段、为崩坡积体,砂岩崩石,崩石体积一般2050m,最大可约8000m,较缓部位可见散落的砂岩块石,块径1-2m。卸荷带发育于J2S中厚层状砂岩体中。产状31011,发育有两组裂隙:19080;31083。根据赤平
12、极射投影图分析:其中为卸载裂隙,裂面较平直,由上至下变陡,张开0.5mm10cm,局部钙泥质填充,沿伸约135m,发育间距0.57m,结合深度一般差;由于砂岩底部为泥岩,局部泥岩差异风化形成小凹腔,凹腔高约1030cm,深约2050cm,导致上部砂岩块体局部悬空。陡岩中砂岩稳定性主要受卸荷裂隙控制,主裂隙尚未贯穿,卸荷体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当降雨沿岩体裂隙渗入坡体后,形成的水压力进一步加剧卸荷体的不稳定,外界的震动和风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诱发卸荷体失稳。万寿山隧道出口段围岩处治高度约为67.85m,详见万寿山隧道危岩及卸荷带处治设计图。 图1.6.1-1 万寿山隧道出口危岩示意图1.6
13、2.平桥隧道进口段平桥隧道进洞口位于一陡崖北侧下部,斜坡坡向220,斜坡坡角3540,陡崖坡角6085。隧道轴线与斜坡走向近于垂直相交,与岩层走向交角8。进口以东约2030m分布有崩坡积体,左线进口斜坡零星分布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厚约2m,右线进口斜坡分布有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钻探揭露最大厚度14.7m。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泥岩为软岩,砂岩为较坚硬岩。位于石柱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28510,强风化层厚1.23.5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薄中厚层状,层间结合一般较差。岩体发育三组裂隙:156080;30073;12571。其中裂隙为卸荷裂隙。裂面较为平直,由上至下变陡,张开12
14、cm局部张开58cm,局部泥质充填,延伸约875cm,发育间距0.57m,结合程度一般差,经过现场陡崖顶部探槽施工,陡岩顶部裂隙张开最大8cm。黏土充填,植被根霹,砂岩稳定性仅受卸荷裂隙控制,主控裂隙尚未贯穿,个别切割较深,卸荷裂隙后缘距陡崖前缘约25m。由于砂岩底部为泥岩,主控裂隙差异风化形成小凹腔,凹腔高约20cm、深约30cm,导致上部砂岩块体局部悬空,卸荷体现处于基本稳定,而当降雨沿岩体裂隙渗入坡体后,形成的水压力进一步加剧卸荷体的不稳定,外界的振动和风化作用影响下,可能诱发卸荷体失稳。平桥隧道进口段围岩处治高度约为74.52m,详见平桥隧道危岩及卸荷带处治设计图。 图1.1.6.1-
15、2 平桥隧道进口危岩示意图1.6.3平桥隧道出口段平桥隧道出洞口位于平桥沟以北一陡崖下部,坡向170185,坡角4585,隧道轴线与斜坡走向交角75左右,与岩层走向交角56。陡崖基岩裸露为上沙溪庙后层砂岩,崖底分布厚度28m的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左线出口东侧有一蹦石,体积约9000m3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为主,夹少量灰色薄层细砂岩、泥岩为软岩,砂岩为较硬质岩。位于石柱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3059,强风化层厚1.03.5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薄中厚层状,层间结合一般较差。岩体发育三组裂隙:13585;24085;22042。裂隙裂面较为平直,张开0.5mm10cm,局部钙泥质充填,
16、延伸约735m,发育间距0.55m,结合程度一般差。经过现场陡崖顶部探槽施工,卸荷裂隙后缘距陡崖前缘约18m。陡岩中砂岩稳定性仅受裂隙、裂隙控制,被切割岩体成楔形体,由于砂岩底部为泥岩,局部泥岩差异风化形成小凹腔,凹腔高约50cm、深约2070cm,导致上部砂岩块体局部悬空,主控裂隙尚未贯穿,表层岩体局部受裂隙切割较深,张开最大10cm,泥质充填,卸荷体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当降雨沿岩体裂隙渗入坡体后,形成的水压力进一步加剧卸荷体的不稳定,外界的震动和风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诱发卸荷体失稳,施工爆破可能导致卸荷体失稳,洞口距离卸荷体顶部最大距离为45m。此外,卸荷体滚落距离约35m,可能影响
17、下方拟建六塘乡中桥。平桥隧道出口段围岩处治高度约为20.8m,详见平桥隧道危岩及卸荷带处治设计图。 图1.6.1-3 平桥隧道出口危岩示意图1.6.4.三汇隧道进口段进洞口位于一山脊北侧斜坡中下坡,斜坡坡向336346,坡角3570。隧道以直线进洞,洞轴线与斜坡轴向近于垂直相交,与岩层走向交角68。进洞口以上陡崖存在卸荷裂隙局部分布有危岩。斜坡基岩裸露,平缓部分有分布崩坡积土,厚约1-7m,缓部位可见散落的砂岩块石,块径1-2m。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组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为软眼,砂岩为较硬岩。其位于石柱斜南东侧,岩层产状3156,强风化层厚1.23.0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裂碎状,层间结合一
18、般较差。岩体发育二组裂隙:5580;32075。卸荷带分布高程933964m,卸荷带以北为陡坡,坡脚30-75,坡向337-350,高约80m,坡脚为斜坡地段、为崩坡积体,砂岩崩石,崩石一般20-50m,可达约4000m。经野外地质调查测绘,该陡崖段主要发育三处危岩:经过YK线洞顶以上W1与隧道进口南西侧100m处的W2,以及YK10+120南西侧130m处的W3。其中W1危岩均宽约10.0m,均高25.0m,均厚约8.00m,估算总体积约2000.0m,该危岩形态主要为块体状,其崩落主要方向为515。W2危岩均宽约10m,均高22m,均厚约10.0m,估算总体积约2500m,该危岩状态主要为
19、柱状。其崩落主方向为271。W3危岩均宽约12m,均高25.0m,均厚约8.00m,估算总体积2400.0m。该危岩形态主要为柱状,其崩落主方向为265。该级陡崖,绝大多数危岩在下部均存在不同深度的岩腔,随岩腔不断的加深,在构造裂隙切割下,在岩体自重影响下,卸荷裂隙也随之加宽加深,贯通性进一步发育,部分危岩体使下部软弱基座、甚至砂岩体被压破碎,岩体已基本崩塌脱离母体,从而引起上部岩体失去下部岩体的支撑而形成危岩;部分岩体由于夹有软弱层,差异风化形成凹腔,上下两层软弱层控制的岩体形成危岩。还有部分危岩体,由于生长在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具有根劈作用,使裂缝不断扩大,加速危岩的发育。形成危岩后,受大气
20、降水的补给,裂隙内充水,在水压力等外力因素作用下,部分危岩产生破坏,脱离母体,产生崩塌。近期因久雨、暴雨,在岩质陡崖坡面发生多出小规模岩体崩落现象,并形成多个体积0.28.0m的岩体顺陡坡急速下滚,部分堆积于崖脚斜坡,多数堆积于坡脚斜坡地带。三汇隧道围岩处治高度约为47.94m,详见三汇隧道危岩及卸荷带处治。1.7.主要技术难点施工场地有一定的局限性,快速、有序组织好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任务,开好局、起好步,是本工程的关键之一。治理地区悬崖高度落差很大,坡度接近垂直,施工期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崖顶施工空间较小,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都不容易运送,施工平台搭建比较困难。由于本工程专业性强,条件特殊,
21、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和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方能保证使施工全过程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2.编制依据2.1.文件、规范依据本项目设计施工图高处作业吊篮GB19155-2003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J5027-1992高处作业吊篮安全锁JG5034-93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GBT5972-2006重庆石柱至黔江高速公路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总说明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1-2015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洞口 卸荷带 专项 施工 方案 培训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