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附答案.doc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导学案附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情感态度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知识体系梳理】现代诗歌单元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
2、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3、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4、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 长沙朗诵视频【基础学习交流】一、预习课文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撑( )着 彷( )徨 凄( )清 巷( )道彳 亍( ) 凄婉( ) 颓圮( ) 迷茫( )似( )的 泥( )古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走近雨巷,初步解读 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巷导学案附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