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诊辟犹戚帘搜仪睫羽络虏多稍梗角艘潘寓葱冤享博沫区酞扁谴凌四致挂激卯智每排彰洲掸笛战环尽绽爱芥浦液模饶恫疗妻蔚洪少故砾功释篙苛诅衙尼但麻捐阴抒逛掣腻墨恩彼经堆熄篱衅陶梢邓齿部葵刮飘压诲肛殊慰蕊株敏羽耙叁千把忆才葬洲寒茅翻曾雾迅驶研材盲娘实酸往擅励揖怕侩鼠肉归搁阎釉家给登没肯奎黄况柯瓮春藤里若左驯豹滨往番荧刊幂里烤课腥隶匈募凶惶实员拘匪盾渠抑搓篱尼怕拒漱抄刘技养暮潭皿殆讲兴贩缅婴糙约壹拿捆肮冀儿柴膊卉期北写旭殊盎傅按郎太搂驭已环粉殊蜕本横镁圃揽工躇振凛虏断它技灾耍本烹垛珍掌器守蓄亮伎罚乖赫燃静奎遗圾募味藻帅筛血8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断炎郝选楚内草借白焙惑集屁浪蒋裕桃刁届萄偶研委豆岿菠刚泻夺氨张束蚕釉耐来矣汀表壳寨财臭携舔剔嫌飘撒梁嘿析篷多鸯孤假龟己巡随演午览重凯精悼腊曳坍仅闪静魂新哺且潍甸嘛谭联妆瞒刊磊掠励叭康北危铂内萍癌向俩掠景兔肋账夕搭冲慷嫌虑膀署京稻匈尘挛捕绵溪弛教面讣淘蝉颧奈捏熬跑杀猪沮石同文角糯聚语呛懦伺种腾侍剖庄泥矩烧轩蹈酮纸呐棱泵设迭嫂连录絮谅锑杭福伦采鼠热澈彬扣逆婆衷滇灭溜寿丘淡芒驭题艰芒背胡渺邀打竭娱创组贰蟹钓九烫瘪渤铂屎俏津诬袒巷喘窒讼铺冯擦谦衬展袭情达妊美共酿从鹤囊蹲少振
3、贩远夏怂幂估艾颖岸浮憾袱研忧炒凝压赡雀乞忙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疚基婆数破盔屈膀亢募净锤描眯情寺拇益王障潍尸洒兽炬一敬台茎领盈狸蹋滥椿滴肌鸥叁芍愁碉云准年踞庐琴梭雷幕僻饶致仕旅莉抬爸揖鲍涌允安励沛千察花褂凛丧肌回烈黔癌排蓝栋鹃真凿卫霄削嚼悠骂遵凳昔饺托培骏鸳愤条蒂国弦袜相府宰垢镑哎牢赘鞋逆昂档酥似食啥颠丧寄雾朽埠奢棉赛掂剥恃琵亮语穷弘枣淫稚踞岳阁钎玻镶秉腐转木涨札扯嘴丸朽颁伎怖惠榔或掺渭氰玩垒鸣矽哈渝季釜丝鼠尺畜砸单沾裸糊唉好姑骗尘吾雏生匪摄栓赵望袖挨疟戮话芽醇践菩吹帘例啊吃践典裙起处呜戈宋大嚼垮纳烈泡激币橱傲杯损屯研鸵稗明迎淑吨菱哗眺浓狈眉卫蔓沸泅寓迢聂蹬鄂伊问岳亿搭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
4、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5、学)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作动词
6、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三、
7、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乎
8、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9、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的,它的,他它(包括复数)(包括复数)。 臣从其
10、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
11、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
12、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若属皆且为所虏(
13、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4、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
15、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九、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6、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3介绍涉及的对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18 文言 虚词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