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海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
《陈国海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国海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 1.掌握知觉的特点掌握知觉的特点2.2.了解影响知觉的因素了解影响知觉的因素3.了解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觉了解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觉4.4.掌握归因的基本理论掌握归因的基本理论5.了解洞察力的本质了解洞察力的本质6.了解个人决策过程模型了解个人决策过程模型7.掌握有限理性判断的三种常见启发式掌握有限理性判断的三种常见启发式8.掌握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掌握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9.了解个人决策风格了解个人决策风格一、知觉的概念和特征一、知觉的概念和特征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知觉与社会知觉 知觉知觉(PerceptionPerception)是个体)
2、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象的过程。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相对性(1 1)知觉连续性)知觉连续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2 2)知觉接近性)知觉接近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3 3)知觉封闭性)知觉封闭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4 4)知觉连续性)知觉连续性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二、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知觉对象因素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情景因素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知觉防御机制和错觉
3、三、知觉防御机制和错觉 (一)知觉的防卫机制 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二)错觉 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常见错觉常见错觉 四、社会知觉四、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四、社会知觉四、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四、社会知觉四、社会知觉(三)社会知觉偏见(三)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求职面试的第一印象 前几分钟基本敲定。
4、后面是走形式,让你感到过程公平。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漂亮的就是好的漂亮的就是好的调查显示调查显示:漂亮的人赚钱更多漂亮的人赚钱更多?!?!美貌会产生晕轮效应美貌会产生晕轮效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一般产生于的影响。它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熟悉者之间。(1 1)好吃懒做;)好吃懒做;(2 2)好斗犯罪;)好斗犯罪;(3 3)教养很差,讲粗话;)教养很差,讲粗话;(4 4)贫民窟,社会地位和收)贫民窟,社会地位和收入低,但没钱又养一大群小入低,但没钱又养一大群小孩;孩;(5 5)最为关键的是:皮肤很最为关键的是:皮肤很黑
5、怎么洗也洗不白!黑,怎么洗也洗不白!定型效应:美国社会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定型效应:美国社会白人对黑人的偏见u定义: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或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想法。u两种表现形式:(1)有的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2)有的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投射投射 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海德(Fritz Heider,18961988)归因理论三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因果关系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3)未来行为预测 二、归因的类别二、归因的类别
6、内因和外因海德凯利(H.H.Kelly)认为(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三、归因的参照点三、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三三 个个 维维 度度因因 素素 归归 类类内外因内外因内因内因-外因外因 努力努力、能力、能力任任务难度、机遇度、机遇稳定性定性稳定定-不不稳定定能力能力、任、任务难度度努力努力、机遇、机遇可控性可控性可可控控-不可控不可控 努力努力任任务难度、度、机遇机遇、能、能力力 一、洞察力的本质一、洞察力的本质第三节第三节 洞察力洞察力 所谓洞察力就是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陈国海 组织 行为学 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