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县金矿地质勘察报告.doc
《甘肃文县金矿地质勘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文县金矿地质勘察报告.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文县 柏林寺金矿地质勘察报告 正 文 目 录第1 章 绪 论11 . 1 工作目的和任务11 . 2 工作区范围及交通位置11 . 3 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3第二章 区域地质621 地 层62 . 2 区域构造102 . 3 岩浆岩112 . 4 变质作用122 . 5 区域矿产12第3 章 矿区地质特征133 . 1 地层133 . 2 构造153 . 3 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16第4 章 矿体地质194 . 1 矿体特征194 . 2 矿石质量204 . 3 矿床成因类型22第5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23第6章 开采技术条件236 . 1 矿区水文地质236 . 2 工程地质条件24
2、6 . 3 矿区环境地质24第7章 资源量估算308 . 1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308 . 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318 . 3 矿体圈定原则3384 资源量估算结果35第8章 结 论4010 . 1 工作程度及取得主要成果4010 . 2 存在问题及建议41第1 章 绪 论1 . 1 工作目的和任务公司聘请四川核工业地质队和山东黄金集团的地质专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于2010年11月6日起,进行了“甘肃省文县柏林寺金矿勘察”任务。本次工作是在预查、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巷道、竖井工程揭露,进行详细编录、取样,对进行资源评价,基本了解区内金矿的成矿条件、矿化特征及资源前景,估算资源量
3、为下一步详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本次工作的具体任务如下:1 、收集勘察区前人地质资料,研究区内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2 、利用前人1 : 10000 地质草测大致了解矿区的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等地质特征;大致查明含矿地层的空间分布、岩性组合、蚀变及矿化特征。3 、通过对探矿工程揭露地质编录,详细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及形态,圈定矿体并估算资源量。4 、提交甘肃省文县柏林寺金矿勘察报告及附图。1 . 2 工作区范围及交通位置甘肃省文县柏林寺金矿普查区范围为己取得的甘肃省文县柏林寺金矿普查勘查范围(勘查许可证号6200000630094 ),有效期2010 年3 月l 日一20
4、12 年3 月l 日,面积9 .91Km2 。拐点坐标如下:1 、东经104 55 30 ,北纬32 59 00 ; 2 、东经104 58 00 ,北纬32 59 00 ;3 、东经104 58 00 ,北纬32 58 15 ;4 、东经104 56 45 ,北纬32 58 15 ; 5 、东经104 56 45 ,北纬32 57 00 ; 6 、东经104 55 30 ,北纬32 57 00 ; 勘查区属甘肃省文县管辖,位于文县县城正东方位,直距38km ,工作区北侧20km处有武都一文县公路(212国道)通过,尖山一口头坝简易公路从工作区穿过,交通较为方便。(见插图1)。1 . 3 工作
5、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勘察区地处西秦岭南段南麓,地形复杂,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北陡南缓,西高东低,主要山脉呈近东西向展布,地貌类型属构造侵蚀的中、高山地形,海拔一般880-1500 米,相对高差700 米左右,山势雄伟,地势险峻,地形切割剧烈,沟谷多呈“V ”字形。勘察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高山与河谷气温相差较大。高山区霜冻期较长,河谷中则较短,春秋两季多雨,九、十月份更是秋雨连绵,属典型的大陆性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4 . 9 , 1 月份平均气温3 .6 ,7 月份平均气温24 . 8 ,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 。勘察区属长江流域,区内南北向水系发育,白龙江从
6、工作中部区穿过,地表径流水量充足,水质好,完全能够满足矿区生产生活用水(见插图2 )。居民多为汉族。山区人烟稀少。河谷农田水利发达,人烟稠密。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花椒、核桃、党参等。物产丰富,劳动力充足。第二章 区域地质勘查区地处“陕、甘、川”金三角的中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图2),属扬子板块西北缘的次级构造单元,北以文县康县断裂带(俯冲带)为界和南秦岭造山带相连,南以青川-勉县大断裂为缝合线与扬子板块相“焊接”,西侧与松潘-甘孜褶皱相邻。枫相-铜钱区域性韧性剪切带从区外南部通过。同时又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近南北向隐伏基底深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之南(下
7、图)。21 地 层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碧口群、中泥盆统三河口组及380少量石炭系和侏罗系地层。211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Pz1bk12111下部碎屑岩组(Pz1bk11)主要由变质砂砾岩、砾岩组成,夹砂质板岩,顶部以黑色硅质岩及碳酸盐岩作为与中部碎屑岩组的分层标志。下部:以灰、灰绿色变质砾岩、砂砾岩为主,夹变质砂岩及砂泥质板岩。在碎屑物中含有凝灰质成份。中部:为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及砂质板岩夹少量含砾砂板岩。往东砂质增高。砂质板岩往西含炭质、富集者成炭质板岩。上部: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砂砾岩、砂岩及含砾砂板岩组成,夹砂质板岩。自西往东泥质增高。顶部为灰白色碳酸盐及硅质岩。在砂质板岩中局部
8、地段夹有铁锰矿透镜体。2112中部碎屑岩组(Pz1bk21)主要由灰、灰绿色砂质板岩及中-薄层变质砂岩组成。下部:以灰色砂质板岩为主,往上为石英砂岩(或变质细砂岩)夹炭质板岩、炭质千枚岩,偶含少量砾石,往西砾石增多。上部:主要为灰及深灰色变质细砂岩夹(成互)泥质板岩、炭质板岩,偶夹砂砾岩。2113上部碎屑岩组(Pz1bk31)主要由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及千枚岩成不等厚互层。砂质板岩常具条带状或条纹构造。形成复理石建造,为本组特征。底部为变质砂岩,常含砾石。往西碎屑物颗粒增大。出现岩屑砂岩、砂砾岩及片理化砾岩;往上主要为砂质板岩、千枚岩与变质砂岩相互成层。往东碎屑物增多,出现岩屑砂岩。在砂板岩中见
9、波痕及递变层理等构造。厚度东厚西薄。综合下亚群三个岩组的特征可以得出,物质来源于陆源碎屑物为主,其剖面特征:下部以粗碎屑物为主,往上碎屑物变细;中部以泥质物为主,夹细碎屑岩,往上碎屑物又增多;上部又以碎屑物为主夹泥质岩(成互层),韵律性较明显。从其物质成份及岩石组合特征看,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特征。横相变化不明显,下、中部较稳定,上部砂质及泥质物在小范围内可见明显的变化,总趋势是碎屑物往东增多。上述特征说明,当时处在浅海沉积环境,从其岩石组合特征说明下部粗碎屑岩代表碧口群沉积相开始,属底砾岩性质(砾岩成份复杂,滚圆中等,大小不一,分选差,位于碧口群底部)、往上出现泥质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及中部含
10、炭千枚岩的出现、反映了海浸沉积层序,并说明当时沉积环境较稳定,构成了铀、钒、金、钡等元素富集的有利条件,接着出现了上部碎屑岩及泥质岩交互出现,又说明了海退沉积层序特点。从整个下亚群沉积特点反映出由海浸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212中泥盆系三河口组主要分布于勘察区的北边和南边。不整合于碧口群之上,区域上呈指向南的巨大逆冲推覆构造岩片。为一套巨厚的深陆棚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由南向北地层由老到新。总体特征是:下部(桥头组)以变形强烈的陆缘细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中部(屯寨组)以碳酸盐岩和陆缘细碎屑岩沉积为主;上部(洋汤寨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主要岩性组合为: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砂质千
11、枚岩、含炭砂质千枚岩、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薄-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等。213侏罗系仅在勘察区外的西北部有出露。呈近北东向展布,不整合于泥盆系之上。以红色砂砾岩沉积为主,主要岩性组合为砾岩、砂砾岩、砂岩、泥灰岩等。在堡子坝的西北,本地层中水系重砂含金。214、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白龙江两岸及沟谷中,主要由坡残积洪积、冲积的砂砾石、黄土、砂土等组成。2 . 2 区域构造勘察区处在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缘,松潘甘孜褶皱系的东侧,南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相邻。构造线总体为北东东向展布。区域上褶皱构造、断裂构造非常发育,规模较大的褶皱有:关家沟一何家坝复背斜、王坝楚一丹堡复单斜;规模较大的断裂有:松柏一何家坝
12、一梨坪正断层、范家坝一临江多期活动断层、高峰坝一明镜寺断层等。2 . 2 . 1 褶皱构造关家沟一何家坝复背斜:由碧口群组成,从宏观看,总的比较开阔,从微观看其层间褶皱较为复杂。复背斜的北翼被断层破坏,残存核部地层,在临江、老爷庙以南向北西倾。倾角较陡,往西部分地段变为倒转。王坝楚一丹堡复单斜:该单斜岩层向南东正常倾斜,倾角西段缓东段陡,中部缓南北两侧陡。次一级褶皱在背斜的核部及复单斜的中西段较发育,在上丹堡以南,以轴面向南倾斜的同斜倒转为主;在西部王坝楚、夏家沟一带沿层间成“S”型扭曲,轴倾大致向东,背斜轴部一般形态较为复杂。2 . 2 . 2 断裂构造松柏一何家坝一梨坪正断层:为区域性断层
13、中段挤压破碎特别强烈,破碎带宽,东西两段一般宽50一80m,中段于崛堡沟一带宽2一3km,滑坡及塌方经常发生。一般可见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碳酸盐化、泥化等,断层面中西段主要向南或南西倾斜,东段主要向北或北西倾斜,伴随次一级断层在北侧及中段较明显。后期受近东西向逆断层破坏。沿断层带伴随有内生矿化现象。范家坝一临江多期活动断层:该断层位于工区北侧,为一区域性断层,随区域构造线方向而变化,规模较大,断面走向与东南部构造线相一致,主要沿碧口群与泥盆系交接地带发生,因受后期北西向断层(高峰坝一明镜寺断层)破坏被分成两部分。断层两侧裂隙构造较发育,岩层破碎明显,沿断层带有岩脉及含铜铅石英方解石脉分布,并
14、形成金铜锌异常。2 . 3 岩浆岩区域上侵入岩较发育,分属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三个旋回,具多期次侵入的特点,以印支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岩石类型由超基性-基性到碱性均有,除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外,其余均呈岩脉状产出。岩体派生的脉岩较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伟晶岩脉、细晶岩脉、煌斑岩脉类及石英脉等。石英脉主要分布于南北构造带,构造线转折地带及岩浆岩周围,有不同期、不同形态规模及不同含铜性的石英脉。有顺层、斜交层理、沿节理不规则贯入等形式;有单脉、网脉、似肠状、马尾状等脉型。按矿物成份可分为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长石石英脉等三种类型。大多数沿层面侵入,部分斜穿层理侵入,宽数厘米至十余米,
15、个别宽可达30米。长几米到150米,个别可达250米。部分呈脉群产出。2 . 4 变质作用矿区内岩石普遍遭受了区域浅变质作用,主要形成浅变质的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含炭泥质板岩等。接触变质作用仅在脉岩接触带上发生,对金的活化富集起到一定作用。矿区内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毒砂黄铁矿化、重晶石化、褐铁矿化等。2 . 5 区域矿产区域矿产有:金、铜、铁、锰、锑等,它们绝大多数的分布与区内主要断裂关系较为密切,基本上沿断裂分布,只有小部分分布在离大断裂较远的地区。区内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金属量测量异常及水系沉积物异常,大致可分为五个矿类:卡林型金矿
16、黑色页岩型含金的铝、钒、铜多金属矿;热液型砷、汞、锑矿;热液型黄铁矿及铁铜矿;沉积一改造型铁锰矿等。其中四川联合村、阳山、新关、关牛湾等金矿及筏子坝铜矿均己形成工业矿床,现正在开发利用,且矿床规模己达大、中型,已启动建设的阳山金矿累计探获的金资源量(332+333+334)达308吨,远景储量有望超过500吨。另外,还有陶家湾金矿等小型矿床,现亦为当地开发利用。第3 章 矿区地质特征3 . 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PZ1bk1)地层和第四系河床冲洪积层(Q4h)。3 . 1 . 1 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Pz1bk11)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Pz1bk11)分为两个岩
17、性组:下部碎屑岩组(Pz1bk11)和中部碎屑岩组(Pz1bk12)。中部碎屑岩组(Pz1bk12)又可划分为3 个岩性段。现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 1 )下部碎屑岩组(Pz1bk11) :分布于勘察区西北角,主要由变质砂砾岩、砾岩组成夹砂板岩,顶部以黑色硅质岩及碳酸盐岩作为与中部碎屑岩组的分层标志。砾岩、砂岩及砂质板岩成韵律性重复出现。 ( 2 )中部碎屑岩组(Pz1bk12 为:主要由灰、浅灰绿色砂质板岩及中一薄层变质砂岩及千枚岩所组成。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分布。第一岩性段(Pz1bk12-1):以浅灰绿色千枚岩为主,夹灰色变质细砂岩或千枚状砂质板岩。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少量绿泥石组成。岩石呈
18、变余砂泥质结构,板状或千枚状构造,板理发育。与下部碎屑岩组(Pz1bk11) 呈整合接触。第二岩性段(Pz1bk12-2):以浅灰色千枚状变质细砂岩为主,岩石呈变余砂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含较多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于岩石中,层间褶皱发育,夹构造破碎蚀变带及石英脉。是本区的主要含矿层位。第三岩性段(Pz1bk12-3) :以灰、深灰色砂质板岩及深灰色变凝灰质含砾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或炭质板岩,含砾砂岩成分复杂,主要为绿泥石、凝灰质以及次生石英等,变余砂砾结构,厚层一巨厚层状构造。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板岩、砂岩及花岗岩等。与下部碎屑岩组(Pz1bk11)呈整合接触。从以上下亚群的三个岩组的特征可以得
19、出,其物质来源以陆源碎屑物为主。下部以粗碎屑物为主;往上碎屑物变细并夹化学沉积;中部以细碎屑物为主夹粗碎屑物的沉积;上部又以粗碎屑物为主夹细碎屑物的沉积。韵律性比较明显。从其物质成分及岩石组合特征来看,说明当时处在浅海沉积环境,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3 . 1 . 2 第四系(Q4h)主要分布于白龙江两岸及沟谷中,由坡残积、洪积、冲积的砂砾石、黄土、砂土等组成。3 . 2 构造矿区岩层总体为一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为向斜的北翼,褶皱构造不发育,仅见少量露头的层间小挠曲。韧性剪切构造较发育,目前发现三条F1、F2、F3、F4 、F5 其中F1规模较大,出露长800米,宽近20米,北东走向,南东倾,倾
20、角80左右,断裂下盘界面较光滑。构造岩石主要为碎裂岩和挤压片理化岩石,其次为断层泥和少量断层角砾岩。断层角砾大者3.55.0cm,小者1.01.2cm,胶结物为铁质和泥质,部分角砾为石英,胶结物为铁质。破碎原岩为深灰、灰黑色千枚状板岩及深灰色千枚岩。断裂带上盘界面光滑而略有弯曲。局部地段发育小褶皱。断裂带中发育含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主石英脉宽0.30-2.0m,走向上具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其产状与断裂产状基本一致。除主脉外,还发育与之平行及相交切的白色长透镜状及团块状石英脉,石英脉宽0.82.0cm,长10.040.0cm,密集处10cm范围内分布45条,多平行侧列展布。主要蚀变有褐铁矿化、
21、黄铁矿化、硅化、炭化、碳酸盐化、退色蚀变,局部地段具少量黄铜矿、方铅矿。控制Au-1、Au-2矿体的产出。F2位于F1南90米处,两者平行产出,其出露长约500米,宽15米左右,其构造产物同F1,控制Au-3矿体的产出。F3位于F2南约200米,出露长300米,宽15米左右,控制Au-4矿体的产出。这三条韧性构造与地层近于平行产出或小角度相交。区内小规模断裂及层间断裂较为多见,其中小规模的断裂长一般数米至几十米,断距一般小于5米,以平移断层为主,少数具有逆断层特征,常错断矿体而使其连续性遭到破坏或是矿体的局部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层间断裂在金矿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上表现明显,常形成一些光滑的断裂滑动
22、面,但对矿体一般无破坏作用。(插图3 ) 区内沿断裂充填石英脉亦较普遍,但含矿石英脉仅见有含金、铜、铅石英脉。而含金石英插图3 矿区构造特征脉为两组,一组沿层理贯入,一组沿节理贯入,脉体一般厚多为5厘米,最厚20厘米,长一般3一5米,最长10米,石英脉中均含黄铁矿、硫化物。石英脉是区内重要的含矿层。3 . 3 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3 . 3 . 1 岩浆活动矿区岩浆侵入活动不发育,活动较弱,未见较大的岩体或岩株,仅见有零星中酸性脉岩出露,多呈北东向沿断裂带侵入。3 . 3 . 2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本区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两种类型。变质岩十分发育,几乎所有地层都发生了变质,以区域变质岩分
23、布最广,动力变质岩分布有限。本区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形成一套低级变质的无序层状变质岩系。原属碎屑岩建造的岩石,普遍发生了显著的应力变形,表现为地层发生强烈的线性褶皱,岩石中产生各种板理、劈理和片理,并产生了绢云母、绿泥石等变质矿物。岩石变质成绢云母板岩、板岩、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低压相型绿片岩相变质岩,局部见有粗粒顺板理、千枚理分布的黄铁矿化。本区岩石类型简单,变余组构极其发育,岩石性质主要为千枚状炭质板岩,千枚岩,变砂岩,变粉砂岩。千枚状炭质板岩:灰黑色、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千枚状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石英(局部变晶)40%,绢云母45%,炭质10%,黄铁矿、方解石等5%。石英呈粒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 文县 金矿 地质 勘察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