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治水规划.doc
《矿井防治水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防治水规划.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郑新恒成(新密)煤业有限公司防治水工程规划 郑新恒成(新密)煤业有限公司矿井防治水规划(2011年2015年)郑新恒成(新密)煤业有限公司二一一年三月56目 录前言1第一章 矿井概况2第二章 矿井地质5第三章 矿井水害条件22第四章 矿井水害特征及需要查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40第五章 矿井防治水技术路线与原则45第六章 防治水技术与工程规划46第七章 防治水工程实施进度与费用概算53第八章 计划措施54前言郑新恒成(新密)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新密市永灿煤矿、北董沟煤矿、赵家咀煤矿组合而成,原永灿煤矿、北董沟煤矿开采井田北部一1煤层,赵家咀煤矿开采井田西部二1煤层,原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2006
2、年经过资源整合后,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重新划定了矿界,批准开采二1和一1煤层,整合后生产能力定为15万吨/年,矿名为新密市恒成煤业有限公司。根据新划定的井田范围,原有的生产系统已不能适应1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需要重新编制矿井设计,新密市恒成煤业有限公司新打主、付两个立井,将原永灿煤矿主井改扩为现在风井,进行矿井开拓。现在在井田东部开拓轨道和运输两道上山,首采工作面尚未形成。经过全面收集和分析研究矿井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充分认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害特点,提出矿井在2011年2011年期间的防治水科研工作和防治水工程规划,用以指导我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确保条件清楚,工程到位
3、措施得当和安全生产。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矿井现有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2、提出矿井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和矿井水害特点;3、结合矿井生产安排提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总体规划,规划中包括防治水科学研究工作内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科学试验内容、矿井水情水害监测监控工作内容、矿井防治水工程内容及其具体要求; 4、研究并提出采煤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与工程措施; 5、提出矿井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 6、提出矿井防治水工程实施的进度安排及费用概算。第一章 矿井概况一、位置及范围:该矿位于新密市白寨镇牌坊沟村境内,行政区隶属于新密白寨镇管辖。矿区形状为一不规则多边形,
4、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300900米,面积1.36km2,所采煤层为一1煤和二1煤,现在所采煤层为一1煤。二、交通:我矿东北距郑州约23km,西南距新密市城区约20km,新密至郑州的公路从本矿区东部通过。西南距新密支线的新密站20km,新密支线在新郑与京广线接轨,距南部的芦沟矿车站5km,并有公路与之相连,交通便利。(见下页图)三、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系 本矿区地表属丘陵地形,区内地势高、低不平,地表多地坎、冲沟。煤系地层被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地表海拔标高在225.0295.5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70.5m。本矿区地表多被季节性农作物所覆盖,雨季地表降雨汇入贾鲁河,再入沙颖河,后
5、入淮河,本区属淮河水系。2、气象及自然灾害(1)气象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据密县气象站记载:该区平均年降雨量在397.7mm-973mm,平均624.35mm,日最大降雨量103.5mm,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平均年蒸发量为2086.3mm;年平均气温14.3,最高41.3,最低17.8;最大积雪深度20cm,最大冻土带深度18cm;最大风速为22ms,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2)地震根据河南地震历史资料记载,荥巩密县一带曾发生过40余次地震,其中破坏性较大的是公元119元3月10日的汜水(并入荥阳市)地震,震中烈度为八度,震中在洛阳附近。距今最
6、近的一次是1973年12月14日发生在巩义的3级有感地震。上述历次地震对本区均有波及。按照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划分,本区地震烈度为度。3、区域经济状况本矿所在地新密市白寨镇牌坊沟村,属丘陵地区,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已从过去的传统农业走向半农业、半工业化,大多从事矿山开采、手工业制造和商品流通,主要矿产有煤炭、铝土矿、石灰岩、耐火粘土等,电力、劳动力供应充足,能够满足矿山需要。四、电源、水源、通信情况和建筑材料1、矿区水源 水源:本矿工业用水采用简单处理后的矿井排水作为供水水源,生活用水无来源,需打井取水。2、矿区电源 矿井供电电源两回路分别来自芦沟矿变电站28板6KV,供电距离3K
7、M和白砦变电站4板10KV,供电距离2KM,两趟线路。3、矿区通信中国移动公司和网通公司均可为本矿提供通信保障,在工业场地行政办公楼内设置行政管理,生产调度电话站。4、主要建筑材料供应砖、瓦、石子和料石等土产材料均可就地供应,钢材、木材和水泥等可经公路直接运至矿井工业场地。五、整合矿井开采情况 恒成煤业有限公司是由原新密市永灿煤矿、赵家咀煤矿、北董沟煤矿组合而成。 北董沟煤矿:于1994年建井,开采一1煤层;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年,实际生产能力3万吨左右,经整顿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已达6万吨/年。本矿范围内共施工3个竖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山开采,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沿底送巷一次采全高
8、放顶煤,采煤工艺采用手镐与爆破相结合落煤,全部垮落管理顶板,通风方式为风井中央抽出式机械通风,累计动用用资源储量8.6万吨。 永灿煤矿(原牌坊沟二矿):开采一1煤层,建竖井一对。单水平上山开采,年生产能力6万吨。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7.8万吨。本区东邻华沟煤矿,开采二1煤层,年产煤9-12万吨,主井单水平上山,长壁回采法采煤。 赵家咀煤矿:开采二1煤层,建竖井一对,主井单水平上山开采,二1煤层已全部采空,资料散失。第二章 矿井地质 本区区域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区嵩箕小区,区域上主要发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石炭系和二叠系为主要含煤地层。本区位
9、于荥密背斜北翼,区域构造形态为一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N20E左右,倾角5-25的单斜构造,构造特征以北东向断层为主,并在浅部及中部煤层附近发育有滑动构造,从而使煤层赋存变浅。区域矿产以建筑石料和煤矿床为主,主要可采煤层为赋存于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和太原组底部的一1煤层。一、地层本矿区为沉积岩地层,其中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全部为第四系冲积层所履盖。据矿山及邻区钻孔揭露,本区地层由老到新为:(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2m)上部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下部为灰黄色泥质灰岩,厚度约70m。(二)石炭系(C)1、上统本溪组(C3b):为浅灰色至深灰色铝土岩,致密,质纯,肯滑感,具豆状或鲕状
10、结构,含黄铁矿结核。本组厚度10m左右,厚度变化大,与下付地层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地层不含煤。 2、上统太原组(C3t):下界为本溪组铝土岩顶,与本溪组呈连续沉积,上界止于L9石灰岩(或相变为硅质泥岩)顶面。本组地层厚度平均70.0m,由一套厚属于海陆交互相形成的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煤层等组成。本组岩性组合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上部灰岩三段。下部灰岩段:自一1煤底至L4灰岩顶,平均厚21.60m。下部为L1-L4灰岩和一1一4煤。L1L4灰岩分布稳定,常合并为1-2层,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并富含海百合茎和假希瓦格蜒化石,可作为本组的重要标志层。 中部砂泥
11、岩段:自L4灰岩顶至L7灰岩底,平均厚25.30m。下部为砂岩及泥岩组成,中部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岩组成,上部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局部夹有细砂岩,有时夹煤线。上部灰岩段:由L7-8、L9三层灰岩和一8煤组成,平均厚23.10m。下部的L7-8灰岩呈灰色,致密坚硬,夹燧石条带,层位稳定。L7灰岩较厚,L8灰岩较薄,两层灰岩间夹一薄层泥岩或一8煤。顶部的L9灰岩极不稳定,沿走向有时相变为薄层菱铁质泥岩,其顶部即为上覆山西组的分界面。(三)二叠系(P)底界为石炭系太原组L9灰岩顶面,上界至于金斗山砂岩底面,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地层总厚度810m,含煤地层厚度610m左右,分上、下两统九个
12、煤组(段),本矿区主要保留有山西组和部分下石盒子组地层,上部地层被剥蚀。 1、山西组(P1s):本组地层是属于海退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滨海相沉积地层,上界止于三煤组底部的砂锅窑砂岩底面,主要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组成,其显著特点是:岩层的颜色普遍较深,砂岩发育,层面上含有较多的白云母片。本组地层富含菱铁质结核。二1煤层老顶砂岩(即大占砂岩)为中粒砂岩,层面上富含云母片,具碳质面,发育水平层理,为本组的重要标志的二1煤层,层位稳定,为本矿的开采对象,其本身也是一个良好的标志层,本组地层厚度平均81.70m,与太原组地层呈连续沉积。 2、下石盒子组(P1x):本组地层包括三、四、五、六这4个煤组
13、下自山西组顶,上界止于七煤底砂岩底面。岩性主要以砂岩、砂质泥质、泥岩、煤线组成。三煤组地层底部的砂锅窑砂岩,厚9.00mm,为灰白色中粒砂岩(顶部为细砂岩),硅质胶结,主要成份为石英及长石,含大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分选好,磨园度差,局部夹泥质条带,距二1煤层约60m。本组地层总厚度约300m,上部部分地层被剥蚀,区内残存下部部分地层。残留地层厚度平均113.00m,与下伏山西组呈连续沉积。(四)第三系(R) 灰白色、黄绿色泥灰岩,厚度平均11.00m左右,具小溶洞,底部常夹一至两层红色砂岩及粘土砾石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本组地层总厚度约25.00m,为疏松黄土层,下部
14、含少量砾石。二、矿区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昆仑一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的东延部分,矿区分布于荥密背钭与龙坡寨背抖之间的新密复式向斜构造内,属新密复式向斜的北翼,其区域构造展布呈近东西向,主体构造以近东西向的高角度断裂为主,并伴以宽缓的褶曲。 (二)井田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新密煤田东北端浅部,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570,倾向105160,地层倾角1518。沿走向多波状起伏,使煤层底板等高线呈S形弯曲。 矿区南部发育一条正断层,即牌坊沟断层,走向115,倾向25,倾角60-70,断层落差约60m,贯穿全区,该断层仅赵家咀矿主、副井间接控制。三、煤层及煤质 (一)煤
15、层1 、含煤性本区含煤层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含煤地层总厚为246m,含煤7层,煤层总最大限度为5.10m,含煤系数为2.07%;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组底部的一1煤层和赋存于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2 、可采煤层一1煤层赋存于太原组底部,层位稳定,普遍发育,全区可采。煤层埋深35300m,煤层底板标高为-20 +240m。煤层厚度为0.52.20m平均1.35m。为较稳定煤层。二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全区发育,层位较稳定,全区可采,煤层埋深35240m,煤层底板标高为0 +240m,距一1煤层平均110m,煤层厚度为2. 23.8m,平均厚2.55m,为较稳定煤层。 3、 煤岩层对
16、比本区可采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和太原组底部,可采煤层分布较为集中。本次煤、岩层对比采用煤岩层组合特征对比、物性特征对比和煤质特征对比等方法,重点进行煤段划分和二1、一1煤层综合对比。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太原组顶部硅质菱铁质泥岩2.0-5.50m,上距大占砂岩5m左右,距砂锅窑砂岩40米左右。大占砂岩为煤层直接顶板,层位稳定,岩石物性特征和岩矿特征明显:白云母含量高达57%,常富集于炭、泥质层面上;磷灰石含量高,晶粒大且光性异常。为本区对比二1煤层最重要的标志层。二1煤层底板砂质泥岩,泥岩具明显的波状、透镜状层理,动物潜穴发育,常含植物化石,是对比二1煤层的良好辅助标志。二1煤层厚度大
17、质软易碎。其化学组成、显微煤岩组分及工艺性能等方面同其他煤层有明显的差异。一1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为全区可采的薄煤层,顶板为L1石灰岩,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或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铝土岩,其岩性、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对比可靠。太原组(一煤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含多层石灰岩和煤层,石灰岩多为煤层顶板。煤岩层组合具明显的三段特征,自下而上为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和上部灰岩段,与其它煤组区别较大。综上所述,一1煤层、二1煤层上、下标志层特征显著,对比手段多,依据充分,对比可靠。(二)煤质本区以往勘查中取得煤质资料较少,结合三李勘探区资料和矿方委托编制的储量(核查)报告及各类鉴定资料,对本矿一
18、1、二1煤层特征简述如下 :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一1煤为黑色玻璃光泽,平整贝壳状断口,块状结构,性脆坚硬,且含有可见的黄铁矿,燃时无烟无焰。显微煤岩组分特征:有机组分含量平均为76.7%,主要为镜质组,多为无结构镜质体,少量木镜质体及木质体,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R0max = 4.15%。无机组分含量为23.3%,主要为粘土矿物,呈团块状或浸染状分布,黄铁矿含量较多,另有微量方解石脉等。煤岩类型以半亮-光亮型为主。2、二1煤为黑色,金属光泽,层理不甚明显,次生裂面发育,并具擦痕及磨擦面,断口参差状,机械强度特低,且易污手,多呈粉状产出。煤层真密度1.52g/cm3,视密度为1.45 g/cm
19、3。较易燃,局部含少量结核状的硫化物。显微煤岩组分特征:二1煤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镜煤和丝炭少量。镜鉴结果表明,其有机组分一般在81%左右,且以镜质组为主,约占有机组分的80%;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2.25%。无机组分含量一般在10%左右,其中以粘土类矿物为主,约占无机组分的88%,并呈透镜状、条带状或薄层状分布,次为黄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1、一1煤层水份(Mad):原煤水分为0.94%。灰份(Ad):原煤灰份平均15.10%,浮煤平均4.32%,属低灰煤。挥发分(Vdaf):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平均为4.79%。全硫(St,d):原煤全硫含量为5.26%,属高硫煤。硫份
20、以无机硫为主。全磷(Pd):一1煤磷含量为0.055%,属中磷煤2、二1煤层水份(Mad):原煤水分为0.94%。灰份(Ad):原煤灰份平均11.89%,属低灰煤。挥发分(Vdaf):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10.47%,浮煤挥发份为7.51%。全硫(St,d):原煤全硫含量为0.28%,属特低硫煤。全磷(Pd):二1煤磷含量为0.023%,属低磷煤。煤的元素组成一1煤原煤有机元素以碳元素为主,碳含量(Cdaf)为90.3%,次为氢元素(Hdaf),为2.62%,氮元素(Ndaf),为0.75%。二1煤原煤有机元素以碳元素为主,碳含量(Cdaf)为92.40%,次为氢元素(Hdaf),为2.94%
21、氮元素(Ndaf),为1.06%。工艺性能:据煤质分析:1、煤的发热量(Qnet,d)一1煤原煤发热量为25.34-32.00MJ/kg,平均28.59MJ/kg;原煤恒容低位发热量为26.72 MJ/kg,属高热值煤。二1煤原煤发热量为24.9731.16MJ/kg,平均28.26MJ/kg;原煤恒容低位发热量为27.2828.24 MJ/kg,平均27.79 MJ/kg,属特高热值煤。2、煤灰熔融性一1煤煤灰软化温度(ST)为1199,属低熔灰分煤。二1煤煤灰软化温度(ST)为1379,属高熔灰分煤。3、胶质层指数一1煤胶质层指数的收缩度(X值)为4-8%,Y值为零。二1煤胶质层指数的收缩
22、度(X值)为8%,Y值为零。煤类的确定一l煤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为4.79,粘结指数为0,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确定一1煤为无烟煤二号。二l煤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为7.51,粘结指数为0,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确定二1煤为无烟煤三号。 煤质综合评价一1煤层属低灰、高硫、中磷、低熔灰分之粉状、碎片状无烟煤二号,经脱硫处理后,可做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二1煤层属低灰、特低硫、中磷、高熔灰分之粉状无烟煤三号,可做为动力用煤,亦可做为民用燃料。 煤层风氧化带确定 据本矿井和邻区矿井开采资料,区内一1、二1煤层风氧化带深度为见基
23、岩向下垂深50m左右。四、开采技术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本区区域上处在荥巩煤田与新密煤田的交接处,是荥密背斜北翼东段倾伏端向豫东平原过渡的丘陵区,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核查区为三李勘探区西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南部为寒武-奥陶系灰岩组成的低山山区,区内为石炭、二叠系碎屑岩组成的丘陵区,北、东部为第四系冲洪积谷地。 根据地层岩性、厚度、含水空间特征及埋藏条件,区域上将含水岩组主要划分为:寒武-奥陶系和石炭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二叠系及三叠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第三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第四系砂/卵砾石孔隙含水岩组。 地下水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及其侧向补给,另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井 治水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