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万亩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1).docx
《洋县万亩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县万亩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洋县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项目编制单位:项目申报单位:二。一四年六月第一章总论-1-项目概要-1-二、可研报告编写依据-3-*、JF51j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4-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由来-4-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11-、-11-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5-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5-目-17一、指导思想-17-二、建设原则-17-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8-*、建设目标18-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8-三、技术方案-19-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25-一、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25-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27-三
2、法律法规-29-四、结论及建议-30-六、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31-第七章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33-一、投资估算及说明-33-二、资金来源-34-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34-第八章效益分析及风险评价-35-二、社会效益-38-三、生态效益-40-四、风险评价-41 -第九章综合评价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洋县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地点:洋县黄家营镇、黄金峡镇、桑溪镇3、项目法人名称:4、项目法人代表:5、项目主管单位:洋县发展和改革局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年限:三年(2014年11月-2017年11月)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田间工程
3、及配套设施:土地改良,栽植茶苗100oO亩。新修蓄水池4个各300m,、灌溉渠系5500m,田间道路7km0(2)加工生产线及设备:新建茶叶加工生产线一条,厂房、车间100Oo平方米。茶叶理条机30台、茶叶烘干机30台、茗茶杀青机10台、茶叶包装机30台、茶叶揉捻机10台。(3)科技措施:专家和技术员对生产工人和茶叶种植农户进行科技推广及生产技术培训100O人次。9、项目建设期及进度:整个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14年11月开工建园3000亩,2015年建设3000亩,2016-2017年建成剩余4000亩。在2015年3月前建成茶叶加工厂。10、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4275.5万元,
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155.5万元,包括田间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280.5万元,茶苗购置及栽植费2500万元;土地租赁费10年500万元;加工生产厂房及仪器设备购置费845万元;培训费20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10万元;企业流动资金120万元。11、项目经营方式:本项目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诚邀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发展茶产业,投资客商可租赁农户土地进行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农户亦可自愿将土地入股参与茶园项目建设,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谐发展。12、项目效益分析:(1)企业经济效益:该项目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收入5050万元,扣除年均总成本费用2268.2万元后,
5、年均利润总额为2781.8万元;投资利润率65.06%o(2)参与农户经济效益:该项目完成后向周边退耕还林农户提供茶叶种苗300万株,带动152户退耕还林农户从事茶叶标准化种植700亩,每户种植面积4.6亩;全负荷生产年销售收入353.5万元,扣除总成本费用72万元,年利润总额为281.5万元,带动退耕还林农户152户600人进行茶叶标准化种植,户均种植4.6亩,户均纯收入L85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可研报告编写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3、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6、国发200725号);4、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5、关于搞好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6、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汉政办发(2013)43号);7、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三、可行性研究结论1、该项目是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采用优良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优质的汉中仙毫和汉中炒青茶,吸纳和带动广大退耕还林农户从事茶叶种植,引导群众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完成产业的转换过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促使农业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项目选址合适,技术工艺可行,
7、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能满足项目正常生产需要。项目规划科学合理,主要建设内容和设计规模适宜,投资估算合理。项目主要技术路线应用了现有科技成果及成功经验,技术来源成熟可靠,阶段目标清楚,进度安排合理。3、项目建成后,对促进洋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可直接引导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动当地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符合当前产业发展方向,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带动当地农户茶叶种植的积极性,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当地退耕农户致富步伐,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8、该项目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体要求,该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可行的。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由来1、项目建设的政策背景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
9、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我省2008年起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产业专项规划,每年投入2亿多元,大力扶持后续产业发展,根据后续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建设原则以各地实际,以发展特色经济林、生物能源林、培植原料林、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以及森林绿色食品等六大类后续产业为主,并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基地建设来辐射带动整个产业基地建设。我市根据中省有关政策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茶产业就是重点支持和扶持的产业之一。本项目正是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着眼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而提出。2、茶叶发展现状与前景茶叶是世界传统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可可、咖啡)之一,全球约有30亿
10、人爱好喝茶。多年来,各国政府通过茶叶有益于健康的各种宣传活动,使消费者对茶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需求量逐年呈增加趋势。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和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生产量占世界的53%。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目前,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11年中国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种植面积和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根据人均计算,我国和印度的人均消费量还不足1公斤,而英国则为2.1公斤,俄罗斯大约L26公斤。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绿茶内需总量以9.33%的幅度增长。国内茶树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7个省,分别为浙江省、云南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
11、上述七省茶叶总产量为7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9.8%。加工的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类,还有茶饮料、茶食品等特种茶。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以绿茶为主,近几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普及茶叶知识,倡导文明之风,饮茶雅趣风靡全国各地,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海关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出口29.7万吨;出口创汇6.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摩洛哥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位居其后。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消费量每
12、年以3%5%的幅度增加,我国茶叶出口逐年增加,绿茶的保健作用得到公认,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影响,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茶叶年人均消费仅460克,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已达1000克左右,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于明清,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汉中北依秦岭,南临川渝,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茶园多位于竹木繁茂、雨量丰沛、碧水蓝天、景色秀丽的大巴山北麓海拔8001600米的
13、缓坡地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是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将茶叶确定为汉中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努力扩大茶叶生产上规模,提高茶叶品质,培育茶业龙头企业,整合茶叶品牌,茶叶产业迅速崛起,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到27.6亿元。全市共建设茶叶
14、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茶叶面积、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到全省58%和71%。茶叶已成为汉中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自199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极大
15、改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汉中市立足区位优势,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一茶叶,在茶叶的开发上,始终坚持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弘扬茶文化、树立大品牌、打造大茶业的基本思路,把开发茶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市财政扶持资金每年500700万元;2013年10月,制定下发了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汉政办发(2013)43号),制定实施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地
16、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有力促进了我市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过政策扶持、整合茶叶品牌、对外宣传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等措施的实施,我市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茶农增收效果显著。全市45万茶农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仅种茶一项,茶农人均收入5804元,户均收入17375元。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茶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我县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茶产业的的发展,是对目前我县已形成了“菜、果、畜、米、烟、菌、药”等农民增收骨干产业的完善和补充,是加速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2、项目建
17、设是我市茶产业规划的需要根据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县茶园面积达1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3万亩。重点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13-2015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0.28万亩,项目建设符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3、项目建设是发展我县有机产业的需要我县被列为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全县22万亩有机生产基地得到认定,13大类55种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发展生态有机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有机产业发展增添新项目。4、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通过多年来
18、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但如何巩固和保持,就必须让退耕还林农户转移到国家政策鼓励、在当地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中来,本项目通过承包项目区农户的土地新建标准化无性系生态茶园及承包退耕还林农户的低产茶园改造,发展茶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绿色种植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洋县茶产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战略,提升当地茶叶市场竞争力,力争在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上有较大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巩固洋县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5、项目建设是保护朱鹘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要洋县是我国唯一的朱鹘保护区,2
19、001年被省政府设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朱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洋县朱鹘保护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以上。为了保护朱鹘栖息繁衍,从1981年起,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并禁止开矿办厂。本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进行茶园的生产、管理,对朱鹘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6、项目建设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需要项目实施后,引导农户由零星分散茶叶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产高效茶叶种植转化,带动种植农户增收,就近安置转移闲散劳动力;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强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壮大当地的茶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20、势。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一、项目区现状1、地理位置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坐标为东径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横贯其中,东接佛坪、石泉,南邻西乡,西毗城固,北与太白、留坝县接界;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洋县历史悠久,古为汉上明珠,今是朱鹘之乡。2、自然条件汉江自西向东贯穿而过,全县总地域面积3206平方公里,海拔389.73071米,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区,由于地形复杂,境内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4.70C,年极端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6.9。
21、平均无霜期239天,平均日照时数1489.3小时,日照率39%,年降雨量813.9毫米,降雨期最多为7、9、10月份,水资源丰富,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地表水资源总量13.97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为21.9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14.1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在县境内流长84公里,全县塘库2104口,蓄水720万立方米。拥有储量丰富的钢钛磁铁矿、石灰石、膨润土等14种矿产资源。全县高等植物102科1500种,森林覆盖率达65.5%,县境内以山地为主,川、丘、山面积分别为7:21:72,全县有耕地5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4.52万亩。洋县被列为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全县22万亩有机生产基
22、地得到认定,13大类55种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现已注册朱鹘牌商标产品7大类120多种。秦洋长生酒业、双亚粮油等15户省市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有机、绿色循环、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黄家营镇地处洋县东南浅山丘陵区,东邻黄金峡镇,南邻西乡县,北与龙亭、槐树关镇隔江相望,距县城32公里,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5059户,18322人。耕地1098公顷,其中水田633公顷。旱地465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亩。是全县黄姜种植基地和龙须草生产基地,还是全县的香菇、天麻生产基地,产地环境适宜,资源丰富,是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黄金峡镇位于洋
23、县县城以东,汉江以南,距县城53公里,属边远山区。东与西乡县子午镇接界,南与西乡白龙相邻,西与黄家营镇交界,北与金水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L73万亩,辖10个村,70个村民小组,3250户,11917人。特色产业以黄姜、板栗、花椒、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发展茶园1200亩,刺蓟、黄姜为主的中药材4000亩,三木药材1600亩,板栗2500亩,花椒2000亩。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林木丰茂。桑溪镇地处洋县东南边陲,距县城80公里,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8764人。东邻石泉县两河镇,南与西乡县子午镇隔子午河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洋县 茶园 种植 基地 建设项目 建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