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根据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县“十四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一、“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1.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在稳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肉兔、蛋鸡、水果、蔬菜、青梅、茶叶、油茶、雷笋、食用菌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两茶一硒”产业。茶产业。全县有茶园面积9.7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5.1万亩,加工厂房1310家,年毛茶产量1.
2、28万吨,产值IL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65%,涉茶人员近10万人。“美人茶”已列入全市茶叶重点发展品牌,进入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拟认定名单,2个基地列入全市十佳茶叶基地。油茶产业。全县油茶林达15.2万亩,进入盛产期面积10万多亩,三九军大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成功开发了食用油、保健品、洗护品、药用油等系列产品。“华兴油茶”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油茶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富硒产业。建立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4万亩,产值达2.5亿,培育了“雪山”萝卜、香浮大米等一批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桃源农业富硒公园列入省级农民创业基地。精致农业方面,着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新建果树新品种示范园2
3、00亩,青梅种植基地1200亩,奇珍异果种植基地100O亩。新建县天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绿然菌业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生态养殖方面,在稳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殖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发展肉兔等草食节粮型动物和蛋鸡、鳗鱼等特色养殖。完成县种兔场迁建,引进莱德旺畜牧业有限公司肉兔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和省五兴兔业发展有限公司肉兔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年新增出栏肉兔70万只,全县年出栏肉兔达350万只以上;引进省创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蛋鸡产业化项目和济阳蛋鸡产业化及生态养殖项目。2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依托省农科院、农林大学和谢华安院士、竞源生物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团队,加
4、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共建设设施农业2000余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7980万元,治理面积7521公顷。农业产业品牌逐步打响。创建屏山乡为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桃源镇列为第三批省农民创业基地,“肉兔”“槐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旅融合初见成效,济阳乡“灵动济阳”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广平镇元沙“五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至2020年,共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2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26家,市级29家;省
5、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9家,市级19家。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6个,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申请26个,种植业认证面积达12.6万多亩,生猪认证规模10.05万头,蛋鸡105万羽。全县已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监管的主体有249家。2019年10月,我县被省农业农业厅命名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强化就业培训促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全县共遴选科技示范户812户,面积23038.47亩;组织11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脱产业务培训,遴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47个。发展智慧农业促增收,建立县
6、电商扶贫产业馆2400ITT,在全县234村建立了益农业信息社,探索“互联网+农业”新路子,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平台对包装的产品进行链式推介,进一步提升产品影响力,“江山美人”系列美人茶、“仙顶茶叶、意犹未尽”休闲食品等农特产品已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农业产业、扶贫与电子商务开始深入融合。盘活资源资产促增收,落实和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应用平台,探索土地确权成果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互换并地、农业保险等方面应用,激活各项权能。4 .农村发展机制逐步完善。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力
7、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266个村、2418个村民小组、67649户,共394618个地块、227166.46亩,颁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证书67649户,颁证完成率100%。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服务,县乡土地流转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县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达5820户,流转耕地面积48072亩。全县实施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流转417起,面积2.0339万亩,流转金额4683.06万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整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与县农
8、村信用联社共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软件平台的合作模式属全国首创,县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5 .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制定全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教育、医疗、金融、党建等领域出台各类政策文件110多份,开展“千名干部结穷亲”“百企帮百村”等活动,推行“住村特派员”制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798户8437人全部脱贫,3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推行“一家四业”,在“房前”“屋后,“院内”“屋顶,创造更丰富的产业增收渠道,”福平堡”“扶贫客栈”成为省市重点。创新易地搬迁模式,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形式,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
9、养老、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来共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搬迁2860人。华兴镇仙峰村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2020年10月,县华兴镇获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二)发展机遇1.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调优,生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
10、题更加凸显。着力解决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市场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实现农业农村资源有效赋能,进一步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从
11、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的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摘帽地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同时,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
12、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3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仍然滞后问题,把乡村建设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未来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治理
13、体系升级的必然要求。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1.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产生了矛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仍然落后,从事农业的主体,找到政府部门“不要政策,要资金”,经营过程中“不要建议,要项目”,产出产品后“不找市场,找县长”。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还没有转到满足市场需求升级上来,农民囿于经验性的行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看,国际化进入分化期,农业农村抗风险压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经历了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后,农业产业风险日益加深,产业“空
14、心化”形势严峻。2 .劳动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以往被单家独户小农户生产所“隐藏”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开始显露,这种“隐形成本显性化”造成的成本上升,只会越来越明显,降成本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县生态绿色资源丰富,但转化为可经营资产的能力受限。农业生产虽然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但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影响,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仍然停留在“耕”的环节上,导致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3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软硬件配套滞后。全县虽然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
15、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8家、家庭农场547家,但规模都不大,合作社体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运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仍在起步期,各种软硬件配套还较为滞后,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困难,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下降。4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并存。经过近年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面临补齐短板与提档升级的双重任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乡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在烘干设备、预冷设施、冷链贮运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配套不足,在生产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等方
16、面更为欠缺,一些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制约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然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标准不高、配套不足、利用率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运转不正常,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设备配套和运行能力较弱,乡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亟待完善。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距离。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
17、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增强区域协调、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意识,做大茶叶、油茶、稻米等主导产业,做特薯类、高山蔬菜、食用菌、草食动物、新特水果、木竹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做好富硒文章,打好特色牌,努力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资源赋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推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业经济全面增长,农民全面增收,为建设“多彩”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
18、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保障民生“菜篮子”,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2 .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新红利,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
19、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3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加大保护治理力度,推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提升。4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
20、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5 .坚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特色产业优势区,结合产业特色打造精品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着力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逐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加大农业执法体系能力建设,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立足县农业资源环境优势和农业发
21、展基础条件,统筹兼顾生产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符合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6 .主要目标到202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万元,年均递增9.0%o百企创百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突出绿色优质供给,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接二连三模式,实现百家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现代 特色 农业 发展 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