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传承与互鉴相融.docx
《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传承与互鉴相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传承与互鉴相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传承与互鉴相融【摘要】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也是增强华侨华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众多,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高,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星洲日报是在焉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在将近百年的办报史中,它生产优质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担当不同文化对话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展现了华文媒体在维系华人身份认同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角色。【关键词】华文媒体;星洲日报;中华文化;交流互鉴海外华侨华人有6000多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具有
2、高度文化独特性的族群。他们在海外繁衍生息,代际相传中华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刻内涵。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桥梁,华文传媒扎根在海外,熟晓当地的政治文化,更有能力和意识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的亲善感,增强自身的族群(民族)自豪感,乃至身份认同。马来西亚华人众多,是中国之外最繁荣、竞争最激烈的华文报业市场。将近10份华文报纸以全媒体的方式,生产融合新闻在马国展开竞争。当前该国华文报业已经形成星洲日报一骑绝尘的局面。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自创刊以来,迄今将近100年,在传播中华文化,
3、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鉴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星洲日报为例,探讨华文媒体在海外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互鉴交流方式,反映其在华人社会中文化教育与族群身份意识唤醒功能,展现其在海外开拓文化空间,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在地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为各界人士了解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生产与交流互鉴提供参考。一、星洲日报的历史与变迁海外华文媒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在华人聚集的地区,如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先后涌现出一批华文报刊。如:1815年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23年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
4、8年纪德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新闻;1833年郭实腊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但第二年停刊,1837年又在新加坡复刊;1854年威廉霍德华在旧金山创办的金山日新录;1855年基督教长老会在旧金山创办的东涯新录。早期的华文报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东南亚是海外华文报刊的重要发展地区,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早期的华文报纸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新马华人人口不断增多、物质条件改善有密切关系。华文报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南洋华人面前,如采用铅字印刷,购买新的柯式印刷机等,印刷质量得到改善。此时,在南移的中国文化人中,许多都是富有办报才华和经验的著名报人,如傅无闷、胡愈之、张楚琨等
5、他们带来了中国报业的传统和风格,促进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发展。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东南亚华文报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创办于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1923年)与星洲日报(1929年)是东南亚影响比较大的两份华文报纸。它们对增强华侨爱国爱乡、服务桑梓的热情,推动华社的进步,传播中华文化,特别是抗战时期宣传鼓动华侨为支持抗战捐赠财物,甚至回国参战,实现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星洲日报于1929年创办,培育了一种独有、珍贵的文化精神,即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星洲日报由南洋著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在新加坡创力、。报纸创办后,胡文虎利用其丰富的办报经验在马来亚(1963
6、年才称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星洲日报分版。在抗战期间,身为华侨报业的星洲日报,不甘心中国人做亡国奴,积极为民族事业奔走,不断刊出最新战事,向南洋华侨传播中国最前沿的抗日消息,甚至不惜冒着巨额亏损出版号外,在南洋号召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抗日,在副刊发表抗战文学作品。1942年日军侵入马来半岛后,立即关闭星洲日报,拘留名单上的报人,星洲日报不得不停刊3年,待到日军投降,星洲日报旋即复刊,为马来人、印度人一道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马来西亚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982年,胡氏家族在困难时期受制于马来西亚媒体管理相关政策,把星洲日报吉隆坡分版的股权卖给马来西亚华人林庆金,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
7、自此各自发展,不再具有从属关系。1987年马政府发动“茅草行动”,星洲日报被迫停刊将近半年。半年后,马来西亚富商张晓卿独资收购了星洲日报。收购后的星洲日报可谓内外交困,几乎从零开始。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星洲日报不仅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每日发行量约30万份(最高发行40万份),而且是南洋第一大报。2008年4月,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宣布南洋报业集团与星洲媒体集团、香港明报集团合并,成为继中国之外最大的华文媒体集团,足迹遍及全世界。目前,南洋报业集团、星洲媒体集团、明报集团每日报份总发行量逾50万份,三家集团有员工3000人。合并后,明报集团成为拥有5大报纸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
8、中国报明报,超过20份杂志,每年收入10亿美元的大型华文出版集团。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星洲日报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新媒体冲击之下,星洲日报不断向新媒体转型,建设官方网站,提供客户端下载与阅读服务,在社交媒体网站设置账号,在推特推出即时新闻,同时创建文化创意空间,为年轻网民提供文化创意服务等。经过多年努力,星洲日报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其新媒体影响力在所有海外华文媒体中名列前茅。星洲日报为华侨华人社会与政府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在讴歌华侨华人为马来西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华侨华人争取应有的各种平等权利而奋斗,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并把中华文化推广到马来西亚的同时,也为实现种族和谐,文化交融而
9、努力。二、面向华人的文化生产与在地化传承华文媒体为华侨华人而生,帮助华侨华人缓解文化冲突的阵痛,舒缓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心理煎熬,消除“空中人”“摇摆人”的情感焦虑。华文媒体在海外深耕华人社区,传播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打造了一个反映现实中国图景的文化影像。在将近100年的历史当中,星洲日报发挥媒体的文化记忆与传承功能,推动华文教育开展,传承中华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道华人社会的文化新闻,二是开辟文学副刊,三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四是与华文教育联动。星洲日报副刊最负盛名的时期是在郁达夫主持副刊业务期间。1938年12月28日,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在胡文虎的力邀之下,受聘担任星洲日
10、报文艺版的编辑,负责晨星繁星文艺和教育四个副刊,不仅提升了马来亚华人华侨的文学水平,培养了大量年青作者,而且促进了南洋抗战文学的发展。星洲日报开辟大量文学副刊,既给读者带来精神食粮,也促进当地华文文学的发展,向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该报副刊主要分为三大类:娱乐性副刊、知识性副刊、文艺性副刊。娱乐性副刊侧重消费、时尚、美容、旅游等内容;知识性副刊侧重医药、医疗、保健、饮食等内容;文艺性副刊侧重文学,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副刊版面和内容有:粽合、新新人类、娱乐、健康人生、家庭生活、新教育、小说、妇女、菜式食品、医药与健康、青春、星云、文艺、佛学等。周二和周日分别附送8开本休
11、闲天地High星期天周报等休闲性小刊物。有时还会推出网络游戏选评的专版。星洲日报多年举办各种影响比较大的文化活动,刊登大量健康、文雅有趣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例如,推出“学生记者计划”,使学生有机会从事有意义的文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准,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星洲日报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星星小星星等教育副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份份益智、健康、有内容,并协助学生成长的刊物,以更充实和新鲜的内容、更新颖和活泼的设计,吸引华人学生。文化因为语言而得以传承。自1994年9月开始,星洲日报推行“学生阅报计划”,举办作文比赛、专辑制作比赛、现场问答赛及文学笔试等。据统计,1998年加入“阅报计划”的华文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文 媒体 海外 文化 传承 互鉴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