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研讨发言材料10篇.docx
《20242025年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研讨发言材料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年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研讨发言材料10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心组专题研讨发言:坚持守正创新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托举“博物馆热”新高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强古籍工作增强文化自信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把握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中心组专题研讨发言:坚持守正创新筑牢文化自信根据有关工作安排,本周我们利用一天天时间,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暨第四期读书,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以及习近平
2、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等,受益匪浅、感悟颇深。下面,我结合本次研讨主题的学习思考和具体实践,谈谈自身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我们要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主流主线,坚定文化自信,立文化自信于心、文化传承于行、文化创新于脑,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让文化自信之路永放异彩。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
3、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夭下为公、夭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句“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一句“纵横九万里”,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高度。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牢牢守住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文化根脉,从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主动做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播者,深入挖掘中国故事的内在价值,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
4、的文化自信,塑造大国形象,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度续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来看,革命文化锻造了中华文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接续传承的精神纽带。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麻续红色血脉,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永葆共产党人的
5、政治本色,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烙刻于心,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刻情感,亦如革命先辈们一般,让“文化自信”的步伐更加坚定,让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代代相传。三、坚持守正创新,筑牢文化自信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性特性,没有创新,文化就失去活力。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
6、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求新求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把创新理念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焕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崭新颜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硕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文化自信”托举“博物馆热”新高峰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全国一级博物馆连续三天均达到接待上限。例如在六
7、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南京这个带臀印的百年滑梯火了”等多条热搜以别开生面的方式跟广大网友见面,花样百出的博物馆“打开方式”也让一众游客惊喜万分、尽兴而归。热潮之下,静心思考,“博物馆热”又现新高峰,是在何处下了“大功夫”?用心策展,创意加持,热得有生命力。“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容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光容器,漫步其中,一件件文物连缀起历史的记忆,使书籍之上抽象、模糊的文字变得触目可及、无比真实。而伴随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博物馆的策展之上,“新玩法”频出,惹人注目。苏州丝绸博物馆推出“漳缎:丝绸上的浮雕”专题展,利用Al技术开发了“赛博织漳缎守护丝绸界国宝”互动程序让游客亲身参与“织造”
8、过程;连云港市博物馆则发布“连博奇旅恬风诗令”招募天下“通关客”,沉浸式感受城市变迁、名郡魅力;而在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则开启夜游模式,游客可以观赏金陵王府往事金陵寻梦演出正是对博物馆资源的创意转化,使博物馆说尽历史、汇尽文物的功能最大发挥,最大限度地切近人们深入了解历史的需求,方使“博物馆热”并非浪得虚名、徒有其表。文化市集,非遗齐聚,“热”得有参与感。今年的热潮中,“文化市集成为广大游客的“新宠儿各家博物馆深入发掘自身特点,文创产品实现“就地转化”,更富有本馆特色。南京博物院继小粉炉出圈后,又上新广陵王玺金印、金蝉玉叶手编挂件等馆藏文物的文创产品;中国科举博物馆则推出“魁星到了”新品
9、牌,马上成功状元香囊等贴合学子的美好愿景江宁织造博物馆更是结合新展“纸美中国礼韵生花”推出“花花”集市,游客可参与丝网拓印帆布包、折纸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市集中也不乏“非遗”的身影,最为火爆的当属“流云变幻”、具有“无法预计”之美的漆扇。在有趣的互动中,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实现了紧密交融,亲身体睑的参与感更使参观博物馆的乐趣更添一重。延时开放,馆长讲解,“热”得有人情味。考虑到“五一”客流量的增大,各馆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做出延时开放的决定,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感受“古都魅力”的需求。其中,各馆看似“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馆长也亲自下场,纷纷化身“金牌讲解员”,为来自四海八方的游客们进行参观讲
10、解。在相关服务岗位之上,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招募志愿者,力争做到“时刻都有人、时刻能帮助“,为游客提供文明引导、行李寄存等服务,打造高满意度的参观体验。正是这样在细节处的“用心”,使得“博物馆热能够持续下去。博物馆是一城一地一国之历史汇聚处,“博物馆热”的持续与“国潮”的兴发交相辉映,彰显着中华璀璨文明在新时代的重焕新姿,也昭示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在这一时代中华儿女心中的扎根。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既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风貌品格等精神层面,也熔铸于制度机制、遗迹遗存、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之
11、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推动其创新发展,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红色文化激扬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发展的红色文化,本身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
12、士康,浸润于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耦合性。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涵,深深烙印在红色文化的血脉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品质和鲜明价值,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内核,并在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时代
13、使命紧密联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含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扎根实际的伟大品质,造就了红色文化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强大张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无数仁人志士为之顽强拼搏、黝力同心、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
14、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红色文化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答案与启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嫌岁月,回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铭刻着我们党诞生以来由小到大、
15、由弱到强的峥垛岁月,记载着我们国家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
16、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宝贵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渗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17、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历程、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承教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股精神,突出地表现在红色文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
18、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
19、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质,成为我们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气和动力。回望来时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隼路蓝缕、披荆斩棘,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红色文化相伴而生,功不可没;启航新征程,我们党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薛厉奋发、开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
20、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所谓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这两方面,毛泽东都作出了积极探索,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面临创巨痛深的严重危机,其文化主体性也日渐迷失,乃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论调。面对这些错误认知,熟知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廓清迷雾:“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
21、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充分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惜。1939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精辟概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并回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族入侵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1943年,经由他审定的中共
22、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J1944年,针对英国记者斯坦因关于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的问话,毛泽东回答:“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你还不如这样提问题,是先有孩子还是先有父母?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上言论,均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自任的强烈自觉。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形成、演
23、变和特质的理性把握,毛泽东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清晰的规划。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当时正值抗战,军政本是首务,但毛泽东
24、并未将文化搁置一旁。相反地,该文原题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最初刊载于中国文化创刊号,由此足见他对文化问题和文化建设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说明在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中,文化建设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擘画的一大重点。毛泽东之所以对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充满憧憬,根本在于其文化自信。他曾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2025 增强 坚定 文化 自信 研讨 发言 材料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