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探析.docx
《【党课讲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探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l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也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
2、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2“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在价值观维度上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出了许多努力
3、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擢拔为一个显性命题和导向性命题,不仅因为“第二个结合”具有客观的历史印证,更在于这一命题契合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回应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实践问题。(一)二者的“高度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近代以来,各后发国家在推动本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西方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残暴掠夺之中。无论是被动模仿还是主动照搬西方模式的后发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一段时间后,纷纷出现产业体系畸形、社会矛盾突出、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些经
4、验和教训已经表明,通过资本输出、残酷剥削、殖民扩张发展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所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也不是最优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本国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和发展实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迷思的突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在价值观维度上,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度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演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全
5、球输出和对所谓“普世价值”的高度渲染愈演愈烈,一味追随模仿“西方模式”、套用“西方理念”,就会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4,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不同于竞争扩张的文化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主张,赋予了“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作为文化内生力量构建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5因此,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和价值
6、观主张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自信,是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思想武器。(二)二者的“高度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617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奇迹,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厚植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7从人民需求来看,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
7、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以及文化需求上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追求心智的愉悦和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层次丰富,其中“价值观”是极为特殊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8,并多次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8
8、价值观直接关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风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再度调整,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9。面对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的复杂形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和践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契合的价值观主张,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时代任务。二、“高度契合”的价值观主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能动生成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观主张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客观的理论事实,但高度契合的价值观主张则是二者能动生成的结果。在构建和阐释这些价值观主张时,须充分把握这一命题涵盖的理论要求。(一)“高度契合”强调的是“价值观”维度的契合价值观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作用、效果或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它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反映着人的信念体系,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简
10、言之,就是主体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认知和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口0作为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行为选择,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一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价值观不仅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方向、群体动力、道德建设也都有直接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价值观
11、也各有特点,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主张应当以全部的中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照,并从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探讨。长期以来,学术界在“价值观”维度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不够,虽然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相关性研究与日俱增,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提炼与阐释并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前者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部分具体内容,后者则要求从原则性、普遍性意义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作出探讨,且这种探讨也要平行地深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是“高度契合”的内容指向。(二)在二者的“差
12、异张力”中把握“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掌握政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蓝图,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关注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中心清晰、气象包容、关注生命安顿的思想体系。它以儒释道为主要思想脉络,以“内圣”“外王”之道为基本关怀,既注重内在道德的锤炼,也注重家国功业的建立。不附会地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确实有所不同,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涉及道德修养、价值追求层面,同样也不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社会制度构建等层
13、面。“高度契合”固然要着力探讨二者的相同、相通之处,但“高度契合”不是“完全等同”,不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泯灭传统文化,也不是要在传统文化中化掉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价值观念”的能动构建中,不能做简单的贴标签式对照,否则就会失去“高度契合”中本应具备的理论张力和创造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的土壤不同,关心的时代命题各有侧重,理论构建的主体也有差异,传承发展的时间、经历的历史演绎都不尽相同。只有在这些“不同”中深入剖析其“契合性”,才能直观显示出其价值导向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及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理念,才能切实结合历史境域和时代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真正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创造性转化
14、和创新性发展,也才能使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更深切地结合到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观念、行为之中,并在二者的高度契合中提炼出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观念。(三)恰当处理“高度契合”中二者的关系“高度契合”不是倡导全面复古传统文化,也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二者之间的确存在密切关联。有学者称之为“主导”与“支援”,也有学者称之为“主”与“次”,这种描述固然是注意到了在两种文化的“高度契合”中,并不存在价值观主张的“无缝衔接”和“完美一致”,但也略疏于对两种文化的立体性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应时代需求而生的、丰富多元且具备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两
15、种文化的“高度契合”不是要建立谁服从于谁的关系,也不是要建立谁主谁次的秩序。从能动引导的目的上来说,是要“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因此,二者的契合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目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11,即以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时代问题的基本思维和基本原则,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并非从属或被支配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科学社会主义 价值观 主张 高度 契合 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