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docx
《《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二。二四年五月一、面临形势4(一)气候变化的影响4(二)工作进展和成效5(三)机遇和挑战6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8(三)主要目标8三、重点任务10(一)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管理101 .完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102 .提升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103 .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114 .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12(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121 .水资源122 .陆地生态系统15(三)强化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适应能力181 .农业与粮食安全182 .健康与公共卫生193 .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204 .城市与人居环境225 .敏感二三产业2
2、4(四)提升重点区域气候适应能力261 .鄱阳湖和长江岸线区域262 .南昌都市圈战略区域273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284 、保障措施28(一)加强组织实施28(二)强化能力建设28(三)拓宽筹资渠道29(四)提升技术水平29(五)开展试点示范30(六)引导公众参与30(七)深化合作交流30附表“十四五”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程与行动专栏.32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高效统筹趋利与避害、减缓与适应、发展与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江西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面临形
3、势(一)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的中心腹地,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类似盆地,地势南高北低,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多发频发,气候变化脆弱性较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大。1961至2022年,江西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达0.22oC10年(低于全国平均但高于全球平均)。进入21世纪以来,升温速率加快,2000年以来升温速率达0.40C/10年,年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1961至2022年,江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和暴雨
4、强度明显增加,降水集中度和极端性明显增强,极端降水事件板易导致严重洪涝灾害,2020年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年降水日数减少,无雨日数明显增加,近年来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加快,干旱强度增强,干旱灾害损失加剧,重度气象干旱排名前10的年份中,有5年出现在2000年以后,2022年伏秋期江西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气候变化已对我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CMIP6全球多模式气候预估数据分析,未来我省气温将持续升高,相较于观测期19852000年,本世纪中叶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1.8oC;降水波动进一步增大,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旱涝、高
5、温等气象灾害频率和强度将会进一步加剧。我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将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旱涝灾害风险均明显增大,鄱阳湖等湖泊和湿地面积萎缩与生态退化风险增大;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作物病虫害威胁加剧,粮食安全面临较大威胁;气候变暖将改变动植物生存环境,部分发生灭绝和迁徙,生物入侵事件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健康风险增加、劳动生产力下降,高温使登革热等媒传疾病风险增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运营环境变化,易导致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气候变化将引起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容量和消费需求改
6、变,进而通过产业链影响敏感二三产业布局和运行安全,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气候变化加剧城市气候风险,对城市安全运行影响加重,城市生命线系统、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风险加剧。(二)工作进展和成效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态势,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多措并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适应气候变化规划体系持续完善;先后出台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江西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江西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系列文件,指导全省各领域在编制规划、方案和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中落实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要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国土绿化、水土保持、河湖
7、与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矿山修复、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污染治理、城乡供水等系列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效应凸显。九江市完成第一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萍乡市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南昌、新余3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通过验收,景德镇市完成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赣州市完成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机遇和挑战全球气候治理成为凝聚各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愈发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相关实施
8、方案。我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先后发布2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对各地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具体原则和要求,并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试点示范。我省各领域在编制规划、方案和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中落实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要求,全社会气候变化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主动性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氛围日渐浓厚。与此同时,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适应气候变化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相对薄弱,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与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近期、中期、长期关键气候变量的分析和评估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气候系统观测、影响和风险评估、适应行动、行动效果评估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有待
9、完善;四是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仍需加大,重点领域和鄱阳湖区等脆弱性较强的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亟待提升。面对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风险,需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任务精准落地,防范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灾害和损失,实现气候适应型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
10、战略二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损失,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二(二)基本原则坚持风险导向,主动适应。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研究,明晰短、中、长期气候变化风险,量化气候变化影响。完善风险管理措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促进适应从减少损失向控制风险转变。坚持突出重点,系统适应。科学确定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将适应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
11、重大规划有机衔接,逐渐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区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局面。坚持政府主导,协同适应。建立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细化落实举措,强化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强化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坚持创新引领,科学适应。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结合,增强气候变化综合适应能力。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试点示范,形成系列创新成果和经验。(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成果融入城市、水利、交通、能源、应急、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标准。气候变
12、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干旱、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市、水利、交通、能源、应急、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标准全面考虑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
13、应急预警体系基本成熟。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地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水平大幅提升,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体系成熟稳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三重点任务(一)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管理1.完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
14、通运输、能源、旅游、航空等行业气象观测站网统筹规划、数据共享、协同观测等机制。加强先进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共同建设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观测网,形成“天空地”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科学加密和升级建设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强化地基垂直遥感探测,到2030年,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以下,天气宦达探测有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时空分辨率。持续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强化遥感综合应用。完善气象探测装备保障和计量检定体系,增强应急观测保障能力。加强“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实现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站11个设区市全覆盖;建立健全全省森林、湿地、农田等典型生态
15、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能力;引进国内外碳卫星观测资料,做好资料降尺度和地面校验。(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省文旅厅、省林业局、民航江西监管局、省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贵)2 .提升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业务平台,不断提升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加强区域中小尺度预报模式研发,重点提高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能力。到2025年,初步形成“五个】”“精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2
16、035年,“五个1”精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基本成熟,准确率大幅提高。(省气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贵分工负责)3 .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基于气象、水文、植被、水体等多源生态观测资料和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交通、能源、卫生、城乡建设等社会经济系统资料,持续深入开展江西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定量分析研究,结合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开展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各领域综合风险预估,形成重点领域、气候敏感行业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定量、动态评估能力。加强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鄱阳湖湿地、边缘山地生态屏障区等重点脆弱地区和重大战略区域气候变化影响
17、和风险定量评估,强化城市和城市群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预估。提高高温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体健康风险和登革热、热射病以及血吸虫病风险评估和预估能力。(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省疾控中心、省住建厅、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等按职黄分工负贲)川投mI小时假警样勉强天气.提Irt1.大粒报选小时天气.健前Iwffi报灾害性天气、摄优1月投报重大天气itS.提禽1年预荆气惊异焦.4 .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深化全省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协同联动机制,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
18、力,优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和配置,加强救援协同,科学管理各类预案,强化应急实训演练,明显提升应急救援效能。健全应急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改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深度融入网站、广播、电视、短信和微信、微博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到2025年,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乐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乐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省林业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能
19、源局、省卫健委、省住建厅、省广播电视局等按职贪分工负责)(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1.水资源推进现代防洪体系建设。利用全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开展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洪涝灾害风险预估,科学设计防洪工程,有效降低灾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科学管理洪灾风险。继续实施五河及支流防洪治理,建设平安五河,推进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消除病险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加强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害恢复能力建设,增强全社会水旱灾害“气候韧性”。深入推进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到2025年,全面完成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
20、鄱阳湖区15万亩坪堤除险加固、鄱阳湖区保护面积万亩以上单退牙堤加固整治,新增堤防加固整治长度100O公里。到2035年,长江干堤江西段全面达标,鄱阳湖区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五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重点河段达到防洪标准,13级堤防全面达标。(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按取责分工负责)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立足江西“一江一湖五河百城千好万库”的水利本底,科学调度使用好降水资源。按照赣北、赣东北、赣西、赣中南四个片区,因地制宜布局区域重点水利工程,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提高全省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多措并举促进全社会水资源
21、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新增水库总库容4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203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省级水网覆盖范围提高至82%,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5。(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气象局、省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水资源供需分析,科学测算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供水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资源供给“弹性推进再生水、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至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62.3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3.7亿立方米,全省万元
22、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全面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到203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任务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国家要求的目标值,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水生态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统筹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十大行动计划。推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源涵养,强化鄱阳湖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武夷山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做好水土保持
23、示范创建工作,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强化水污染治理,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提高自然水系恢复和连通水平,系统提升全省水安全保障水平。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86.57%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450平方公里,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o到2035年,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87.87%,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长江最美岸线”全面建成。(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陆地生态系统构建全省陆地
24、生杰系统综合监测体系。综合应用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鄱阳湖科学考察等成果,整合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省属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自然生态系统“天空地”观测资源,形成全省森林、河湖、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实时、动态监测能力。加强气候变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物候、动植物生境变化监控,建设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对江西自然保护地动植物栖息环境影响和敏感气象要素预测预警能力。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以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为手段,依托基础测绘成果和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建立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实现全省自然资源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江西省 适应 气候变化 行动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