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八年级下册I1.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诗歌鉴赏(22-23八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时而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乙
2、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壁龚:琉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穗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注释】水波文:水波纹。鹤整(chfing):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姜(CUi)疏:鸟兽的细毛。农桑:农业,农事。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B. “俄顷风定云黑
3、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萌.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C.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程昏昏睡到明J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饮罢黑夜至,诗人自然能够安然稳睡到天明。D. “百姓多寒无可敕,一身独暖亦何情!诗人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暧,心中滋味并不好受。2 .白居易的“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重洛阳城”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相近。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卖炭得钱何所菅?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蚕妇唐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芭麻。3 .【甲】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 .甲乙两首诗的画线句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表达作用?(22-23八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与君离别意,海内存知己,无为在歧路,风烟望五津。
5、同是宦游人。天涯若比邻。儿女共沾巾。【乙】送友人游吴越杜苟鹤去越从吴过,吴蔻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释】去越:到越地去。偏:偏巧。经年:形容时间长。5 .选出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甲】诗第二句“望”字,诗人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B.【甲】诗最后两句意为:虽然在这即将分离的岔路口,但我们无须像恋爱中的寻常男女般挥泪告别。C.【乙】诗首联“吴噩与越连点明了吴越接壤的地理位置,暗示了以下描写的是两地共有的景色。D.【乙】诗尾联“君去必经年”句,猜想友人必定会乐而忘返,其主要原因是吴越之地热
6、情好客。6 .试分析【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7 .【乙】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人一反常规,重点向友人推介了目的地的优美风光。清用自己的话描绘【乙】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呈现的画面。(22-23八年级下湖北成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王勃的诗,完成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白下驿饯唐少府下骚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注白下:古地名,今江苏南京西北。穷交日:用典。虞卿和魏齐从小是穷朋友。昌亭:用典。韩信
7、早年因家赞寄食昌亭(南昌亭长)。何用:何必。怀抱:心心相印。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浦楼:江边的楼。去去:远去。日边:是指相距遥远。8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其中“三秦”是指关中地区,“五洋”是指黄河上的五个渡口。B.【甲】诗颔联写作者与友人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劝慰友人不必悲伤,表达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C.【乙】诗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乙】诗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9 .说说【甲】诗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10 .这两首诗都是王勃
8、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两方面作答)(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甫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1 .甲、乙两诗均为送别诗,都表现了作者与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但风格迥然不同,试作简要分析。12 .体会【乙】诗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中“日晚“寒鸦”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13 .(22-23八年级下湖北褰阳期
9、末)诗歌鉴赏。【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暗,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背景链接】这首记季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1)下列对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上阕开头两句“缺月挂
10、疏桐,漏断人初静”是景物描写,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B.甲词中的“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词人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内心的愤懑。C.乙词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D.乙词中的“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2)甲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从乙词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4 .(22-23八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阅读回答问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登岳阳楼杜甫昔闻
11、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堀:分裂。乾坤:天地。(D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B.孟诗和杜诗都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洞庭湖。C.孟诗尾联借用的典故,现在已化用为成语“临渊羡鱼”。D.杜诗的颈联是诗歌的意图主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处境的凄源。(2)请简要说说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23八年级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
12、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巳高,市南门外昵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山中寡妇杜苟鹤(唐)夫因兵死守蓬茅,桑柘废来犹纳税,时挑野菜和根煮,任是深山更深处,麻芒衣衫粪发焦。田园荒后尚征苗。旋斫生柴带叶烧。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斫:砍。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头四句中,“伐薪”烧炭”概括了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体现了劳动的艰辛。B.【甲】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同
13、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C.【乙】诗”麻苫衣衫鬓发焦”句通过简洁的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寡妇形象。D.【乙】诗颈联描写了山中寡妇选择食材、烧火做饭的过程,目的是表现劳动妇女勤劳简朴、不辞劳苦的美德。16 .甲诗将诗人对宫使的态度蕴含在对宫使的描写中,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17 .【甲X乙】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很接近,请具体说明。(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乙】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
14、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簌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8 .两首诗中都有一个空字,【甲】诗中的“空”字写出了一;【乙】诗中的“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的精神状态。19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的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巳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蓟北:河
15、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20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京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瞥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1 .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2-23八年级下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
16、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菅?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山中寡妇杜苟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芭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斫:砍。22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头四句中,“伐薪”烧炭”概括了
17、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我苍苍十指黑”体现了劳动的艰辛。B.甲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C.乙诗“麻芭衣衫鬓发焦”句通过简洁的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寡妇形象。D.乙诗颈联描写了山中寡妇选择食材、烧火做饭的过程,目的是表现劳动妇女勤劳简朴、不辞劳苦的美德。23 .甲诗将对宫使的态度蕴含在对宫使的描写中,请对“翻留”一词进行赏析。24 .甲、乙两诗都反映了(1)的社会现实,都表达了(2)的思想情感。(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18、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炼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卜算子咏梅陆游骚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5 .两首词的上阕都善于运用意象营造特殊的意境。甲词的上阕用、漏断等意象,乙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等意象,两组意象都营造出的意境。26 .这两首词都采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文言文阅读(22-23八年级下湖北荆州期末)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老翁遗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一男附书至,存者且偷生,室中更无人,有孙母未去,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夜久语声绝,
19、天明登前途,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出入无完裙。请从吏夜归。犹得备展炊。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果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君求千里马战国策燕策一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
20、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随且见事,况贤于医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阳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注释】朝:拜访。涓人:国君的近侍。反:同“返安事:何用?捐:花费。佚:同“逸”,舒适。27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只”,
21、仅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同“饲”,啜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只有28 .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是马也问今是何世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伯乐不常有D.其实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29.下面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古体叙事诗,因其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在“三吏”中流传最广。B. “吏”与“妇”矛盾冲突中,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C.用“老翁逾墙走”对比老妇的“请从吏夜归”,歌颂老妇的爱国和献身精神。D.本诗既支持朝廷平叛的战争,也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30.
22、对马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是它“食不饱”,以至于“骈死于槽物之间C. “鸣之不能通其意”,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控诉。D.本文主旨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对千里马遭遇的痛惜和无奈。31.对君求千里马有关内容的理静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郭院以千里马故事类比,劝谏燕王广纳贤能,让自己走上人生猷峰。B.花了五百金得一死马脑袋,亏!但造成舆论效应,最终得到了多匹千里马,嬴!C.燕王不仅广纳人才,而且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得人心者江山稳固。D.文中明
23、理:只有尊重、推崇、优待人才,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32.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3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参考答案:1 .C2.都直接表达了对天下人的关心,对天下百姓的无限同情。都体现出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有误,结合下文“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可知,诗人并不能安然稳睡到天明。故选a2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 诗歌 鉴赏 多篇 湖北 专版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