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2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ZY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 医 病 证诊 断 疗 效 标 准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40628发布 19950101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说明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对中医学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中医
2、医疗技术标准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的深入,中医医政管理工作的加强,中医学术对外交流的扩大,制定和完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标准规范化建设,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的基础上,扩大科属,增加病种,编制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兹作说明如下: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工作概况编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一期工作始于1983年。原卫生部中医司委托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卫生厅、局中医处,组织有关中医临床专家编写了中医内、外、妇、儿4科常见
3、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其间,1987年在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陕西7省(市)300多所中医医院临床试行1年,并在此基础上经多次论证,反复修订,于1988年10月定稿,1989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正式试行。几年来,实践表明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工作是基本成功的,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中医医政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今后中医临床医疗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满足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199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二期工作计划论证会,邀请了50余位国
4、内著名中医药专家、原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及中医医政管理专家参加。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一期工作成绩,统一了认识,论证了二期工作计划。1992年初至1993年底,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的大力帮助与指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城市处组织有关专家分别成立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组和专家审定组。先后召开了5次编写会议,从确定编写体例、落实编写任务到审稿、统稿、定稿,经过200多位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397个病证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分工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的修订工作由江
5、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中医局(处)、江苏省中医学会承担。中医内、外、妇、儿科扩大病种的编写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外科学会、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中医局(处)、江苏省中医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负责起草。眼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负责起草。耳鼻喉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江苏省中医院、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起草。肛肠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科学会、江苏省南京市中医医院负责起草。皮肤科由
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负责起草。骨伤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负责起草。各科病证名的英译由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承担。3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原则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专家指导,专科(专病)中心牵头,学会把关,先简后繁,先易后难,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推广一批。即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组织协调下,充分依靠和发挥全国中医专科(专病)医疗中心、中国中医药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带头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临床各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推广应用。4
7、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体例说明在总结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试行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体例,具体说明如下:4.1 本标准由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标准组成。4.2 本标准所列病证,按中医病证分类编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分类编码原则进行编码,以有利于中医病案管理,促进中医医疗质量的提高。4.3 本标准的体例结构分: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四个部分。4.3.1 病证名的选择坚持以中为主,能中不西。对极少数疾病,中医尚无确切病名者,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采用西医病名。证候分类突出中医学
8、术优势与特色,为深入研究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服务;疗效评定则等效采用西医相关标准。其中中医骨伤科疾病则以损伤的解剖部位和损伤的类型命名,这是基于中医骨伤科界在建国以来从教学到临床逐步形成的共识,故尊重其专业特点。经过专家严格论证,本标准允许个别中医病证名的创新和改进。病证名下的引言简要说明了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病位、病性以及与西医病种的关系揭示等。4.3.2 本标准的诊断依据包括主症、起病形式、疾病演变过程、特异的病因、诱因及流行病学史、主要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鉴别诊断。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实验室检查以临床确诊需要为前提。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应根据国
9、务院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关于医疗设备的要求,酌情确定医院的有关设备。4.3.3 本标准各科病证证候分类的确定遵循如下原则:符合中医理论,依据治疗需要,重视标准的内涵与导向,有利于中医防治疾病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充分体现各科特点。一般不写分期分型,发作性疾病可写发作期、缓解期。一般不分度,如需要反映病情轻重与转归时,可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标准。4.3.4 本标准疗效评定分“治愈”、“好转”、“未愈”三级,均按病人出院时的状况判定。“治愈”是指疾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或创口愈合;“好
10、转”是疾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器官功能明显改善;“未愈”即指疾病经治疗,症状及功能状态的改变不明显,或症状加重和器官功能下降。存在与本病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包括临床症状无变化也列为“未愈”。这种分级法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1年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案首页相对应,以适应医政管理的需要。4.3.5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标准所有病证名均加注英文。英译采用英式英语。中医病证名凡与西医疾病名称完全对应者,按目前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第九版国际疾病分类(ICD9)英译;如仅部分对应,则另行英译,并附简短注解,说明该中医病名主要是指或包括ICD中的哪种(或哪
11、些种)疾病;如属中医特有的概念,无相应的西医疾病,则除英译外,另加简要注解说明该病证名的含义。此外,由于一些病证的英译名不能完全反映中文的含义,因此在中文名与英文名之间,加注音译名,以作补充。5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有关编写单位曾在相关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范围内广泛征求过意见。同时,加强了与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并邀请各地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专家及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修订。因此,本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权威性,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的评定,对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
12、标准 ZYT001.1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intern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5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2 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
13、头痛,肢体酸楚。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咳嗽的诊断依据、
14、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31 诊断依据31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31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1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
15、数。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3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3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33疗效评定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332
16、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4 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41诊断依据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
17、肺段炎性阴影。42证候分类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
18、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43疗效评定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43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5 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51诊断依据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
19、性罗音。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51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52证候分类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52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53疗效评定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532好转:症状及体
20、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6 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相当于肺结核。61诊断依据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615血沉增快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61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62证候分类621肺阴亏
21、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62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62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63疗效评定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7 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2、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支气管扩张。71诊断依据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712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713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72证候分类721肝火犯肺: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722阴虚火旺: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723痰热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724气虚血瘀:反复咯(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医药 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