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探索及当代价值.docx
《【党课讲稿】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探索及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探索及当代价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探索及当代价值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在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路,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遵循,为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中国式的现代化”仍是我们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
2、理论武器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中国人民迈上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路。“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1这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本文将围绕邓小平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一、准确认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宏伟愿景进行科学规划,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我们将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阶段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四方
3、面入手,准确认识其科学内涵。(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全面把握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科学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立足国情世情,把握历史主动,吹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并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基本设计。此时,我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虽已建立,但基础还很薄弱,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此外,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想达到国际标准有一定难度,走向未来的事业任重道远。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命题。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指出:“我
4、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那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2两天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阶段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进行会谈,在回答“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时,邓小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使用了诗经中“民亦劳止,沟可小康”的“小康”
5、一词,该词表达了中国古人的传统社会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契合和完美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237在此,邓小平首次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定为小康社会。小康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邓小平综合考虑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基本国情,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设定了100O美元的标准,“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
6、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32371983年,邓小平对江浙沪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调研后,总结这些地方建设小康的成功经验,又将人均1000美元下调至800美元,并提出六条标准,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小康社会理论的总体设计初步成型。(三)“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安排经历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过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愿景。邓小平的最初设想是在20世纪末“翻两番,奔小康”。十二大明确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两个10年翻两番”,从1981年起
7、到20世纪末这二十年间,前10年是要打好基础,后10年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邓小平视察调研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后,坚定了翻两番目标实现的信心。他审时度势,合理调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对进入21世纪应该如何接着走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中叶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完整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道:“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
8、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了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4226党的十三大将“三步走”战略部署写入报告:“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14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转变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也充分表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9、分步骤、分阶段使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得更加清晰、切实可行。(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上,邓小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并作出有益思考,实现了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现代化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他在阐述现代化建设目标时,依然沿用了“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基于当时发展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将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战略重点,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国防。”386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
10、际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4274-275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重视并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适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40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之后,我国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迅速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迅猛发展。实践证明,邓小平将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
11、的突破口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同时,邓小平对此的实践探索为之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牢牢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伟大实践中,认真回顾和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系列必须坚持和遵循的重要原则。(一)坚定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思考、调整和改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一些失误和曲折,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始终没有动摇。邓小平坚定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420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12、发展中国。”431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此,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进行规定,“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4138这样一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重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随着实践的深入,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内),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互贯通,两者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邓小平 中国式 现代化 探索 当代 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