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纪检监察机关学习党的二十三中全会学习辅导报告党课讲稿.docx
《纪委纪检监察机关学习党的二十三中全会学习辅导报告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委纪检监察机关学习党的二十三中全会学习辅导报告党课讲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辅导报告: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坚决斩断由风及腐利益链同志们:2024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健 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 风。”之后这项工作被纳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推 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的工作部署中,进一步 提出“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两次公报 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别,主要是由公报的性质不同而 决定的。在中央纪委的公报中,直接使用“风腐”这一缩略 词,主要因为“风腐”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纪言纪语”, 对于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风腐”二字 的含义是比较明确的。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面向的 是全党乃至全
2、国人民,所以将“风腐”二字进一步明确为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另外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的报告中,“工作机制”少了 “工作”二字,只保留了 “机 制”,因为风腐同查同治对于纪委来说是一项工作,但对于 全党来说不仅仅是纪委一家负责的“工作”,机制的内涵会 更加丰富。因此,虽然两次公报在语言表述上略有区别,但 是目标指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风腐同查同治将成为未来 一个阶段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到底什么是风腐 同查同治?这个提法的背后有哪些学理性的基础?我们未 来又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健全风腐同查同治的相关机制?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辅导报告,围绕以上三个问题 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
3、一、“风腐同查同治”的内涵界定与阐释“风腐同查同治”这个短语由两个关键词组成:“风腐” 和“同查同治”。首先来看“风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报告对这个概念作了权威阐述,“风腐”指的就是“不正之 风”和“腐败问题”。其中,惩治不正之风是我们党长期以 来抓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腐败问题”相比,不正之风 的内涵更加宽泛,但同时也更加模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 不同发展阶段,不正之风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比如在改 革开放之初,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钻改 革的空子,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买空卖空等。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不正之风在党内和国家机关有不同的表现,蔓延 和扩散到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
4、之中,党风、政风和行风成为 当时不正之风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1990年国务院专门设立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开展纠风治理 工作。但由于“三风”之间的内在关联,纠风办设在中央纪 委,纠风办主任由监察部部长担任,纠风办副主任由中央纪 委的党风政风监督室的主任担任,实际上当时这种组织设置 已经体现了 “三风”联查共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 败斗争的深入,以及新时期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细化落实, “三风”的内容明确聚焦“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关于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 另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 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
5、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 定。自此之后,党中央在惩治不正之风的工作中,查处违反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成为一项关键任务。在2024年中 央纪委三次全会的公报中,“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 就是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条目下提出的。相对于不正之风来说,腐败问题的内涵是比较清晰的, 学术界普遍认可将腐败定义为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 为。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手 段上来说,包括以贪污、挪用公款、侵吞国有资产为主要形 式的自体型腐败,也包括以行贿和受贿为主要形式的交易型 腐败,其中交易型腐败的手段比较复杂,包括权钱交易、权 色交易和权权交易。从领域上来说,金融、房地产、
6、矿产资 源、医疗教育、国有企业等资源富集、资金密集领域为腐败 的易发、多发和高发领域。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微型腐败 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腐败直接侵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动 摇党的执政基础。当然,如果要将这两个概念完全区分开也 是做不到的,因为二者之间有许多交叉和重叠的领域。腐败 问题相对于不正之风来说也只是相对清晰一些,其中也有许 多非常模糊的地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到底什 么是公权、什么是私利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些比较轻微 的腐败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形成一种风气,比如托关系、走后 门,常见的吃喝风、说情风等,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公权私 用的问题。而有些不正之风,实际上已经构成了腐败。因此
7、 二者之间相对清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比较严重的、已经构 成违纪违法的腐败问题,比如贪污贿赂类职务犯罪,这类行 为我们可以将其与不正之风比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同查同 治”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报告 中明确指出其包括“由风查腐”和“由腐纠风”两条路径。 “由风查腐”指的是在查处四风问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 神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现象和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 腐败问题的线索进行仔细甄别。这样一来,既扩大了腐败问 题线索的来源,又不会因为查处过作风问题而放过了更为严 重的腐败问题。“由腐纠风”则刚好相反,指的是要做好反 腐败斗争的“后半篇”文章,在腐败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注 重
8、发现其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铲除作为腐败滋生土壤 的文化和作风问题。二 风腐一体同源:风腐一体化治理的机理风腐一体化治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的一体性。一是从宏观战略方面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 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经历了一个从“以治标为主,用治标为 治本赢得时间”到取得压倒性胜利的过程,但是腐败的形势 依然复杂严峻。因此,为了巩固压倒性胜利的成果,现阶段 我们的反腐败战略是“三不腐” 一体推进。其中,在不敢腐 的胜利成果已经巩固的基础上,推进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不能腐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体系化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 们还要抓紧在不想腐方面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观念、生态、 文化是
9、腐败滋生的土壤,而不正之风就是与这三者紧密关联 的。因此,注重推进不想腐必须重视治理滋生腐败问题的歪 风邪气。风腐同查同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腐败问题的“零容 忍”态度,不会因为腐败问题还处在比较轻微的阶段就放松 纵容或者忽略不计,而是意识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小 问题不抓终将酿成大祸。二是我们党在长期反腐败斗争中逐 渐深化了对风腐一体性的认识。细究起来,不正之风和腐败 问题二者之间有着以下几种关系。第一种关系:不正之风不 能被认定为严格意义上的腐败。比如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这是职业官僚群体在工作过程中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 一种行为模式,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公仆意识, 老百姓在与政府
10、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脸难看、门难进”。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欺上瞒下、阳奉阴违,有好处时趋之若 鹫,没有好处的时候应付了事。类似这些行为,我们无法将 其严格认定为腐败问题。第二种关系:不正之风是腐败问题 的早期表现形式。许多不正之风其实是腐败行为的苗头性、 倾向性问题,比如吃喝风、说情风,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其实 已经符合腐败定义中的以权谋私行为了,这些问题既可以说 是不正之风,也是一种比较轻微的腐败现象。如果这些苗头 性、倾向性的问题不加以治理,长此以往将会逐渐发展演变 为更为严重的腐败问题。第三种关系:不正之风是某些严重 腐败问题的表象。在中央查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 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严
11、重腐败问题的线索,有些问题在发现 之初是公款接待和公款旅游问题,但有些领导干部贪图享受 成为习惯,理想信念逐渐丧失,开始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提供 的宴请和旅游活动,并且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们的利益提供 帮助,这就是典型的腐败问题。三是风腐的一体性意味着我 们要从生命周期的角度重新理解腐败问题的形成过程。一直 以来,对腐败问题的研究都是将腐败行为的发生视为一个 “事件”,而很少有人将腐败行为视为一个长期的社会“过 程”。与事件分析不同的是,过程分析要求我们不能只分析 腐败行为发生这个时点的各种因素,而是要对腐败行为的整 个生命周期进行过程追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纪委监委在 2024年查处了一起腐败案件
12、但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个腐败官 员第一次犯案可能是在2010年,而他的许多苗头性、倾向 性问题可能发生在2000年。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把2024 年这起腐败案件视为一个从2000年开始的长“时段”社会 过程,而不能仅从2024年这个“时点”着手来研究腐败问 题的发生和解决。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研究腐败,需要我们 重视腐败发生的“过程”而不是结构性因素,关注的焦点要 从哪些因素导致腐败的发生,转向腐败如何从萌芽阶段逐渐 蔓延滋生起来的,要关注早期苗头性现象和后期严重腐败问 题二者之间的“连接性”。三 风腐一体化治理:健全风腐同查同治相关机制的对 策举措在厘清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我们
13、明 确了对风腐一体性的认识,而正是风腐的一体性决定了必须 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一体化治理。从健全完善风腐同 查同治相关机制的角度来看,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举 措。注重“治小病”,把反对不正之风视为治理腐败问题的 预防性工作。在反腐败工作中,我们党目前比较重视两方面 的工作:一是“打老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查处了一 大批大案要案,显著提升了反腐败的震慑力,也展示了我们 党坚决铲除腐败问题的决心;二是“治未病”,加快完善党 内法规和反腐败相关法律,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扎紧制 度的笼子,一系列有力措施压缩了官员寻租的空间,减少了 以权谋私的机会。但是腐败的预防不仅包括“治未病”,还 应
14、当包括“治小病”,比如“四种形态”中的红脸出汗和党 内轻处分,就应当属于治小病的范畴。虽然在反腐败实践中, 我们一直说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但实 事求是地说,目前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在实际工作 中,都比较重视那些较为严重的腐败问题,尤其是构成职务 犯罪问题的相关行为,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小病”问题重视 不足。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因此目前对这个 问题缺少学理性的分析和总结。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我们对 严重腐败问题的“萌芽”阶段缺乏规律性的认识。而不理解 腐败问题的“萌芽”阶段,意味着我们的预防腐败工作还有 待健全。因此,第一个举措应当是观念上的,在反腐败斗争 中要清
15、醒地认识到“治小病”就是在“防大病”,从餐桌、 红包、月饼着手来反腐败,不是避重就轻,而是防微杜渐。注重日常监督和政治生态监督,总结腐败问题发生机理 中的“日常性”规律。治理不正之风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 难点在于这项工作很难找到“抓手”,即我们经常要问一个 问题:到底做了什么实际工作才能有效扭转不正之风?不正 之风中的“风”真是一个非常精妙的隐喻,即我们对这股风 可以明确体会到其存在,但是却看不见也抓不着。风气,就 是一股来无影去无踪的力量。但如果我们把治理不正之风作 为一项预防腐败的工作,那么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 是狠抓日常监督:只有从细微处着手才能真正扎紧制度的笼 子。日常监督当前
16、已经成为监督检查室的一项常规工作,这 项工作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处见微知著,这项工作的常规形式 包括走访、调查、谈话、提醒、蹲点、列席会议等,这些活 动的共同特点在于广泛搜集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信息对于监 督工作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没有信息,监 督工作只能流于形式,但没有方向地盲目搜集信息又会让监 督的成本无限增大,这一对矛盾在日常监督工作中体现得尤 其明显。因此,日常监督工作应该总结归纳不正之风与腐败 问题相互连接的关键“日常性”规律,将这些规律转化为指 标化的清单,再根据这些清单来建立监督档案。二是做实政治生态监督。生态是对有机体生存整体环境 的统称,政治生态就是政治生活的总体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纪委 纪检监察 机关 学习 三中全会 辅导 报告 党课 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