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docx
《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审核批准北京达沃时代科技2016年04月29日3(j1L*5211.111.2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总体特征113jJfflcKjr*21.4目K*31 .5所解决的问题32 -vi-Jyj*521I52. 2木勾5逻辑架构5技术架构7部署架构9方案优势92. 3ci育乜11存储容量要求H计算资源要求H3. 1总体方案拓扑12逻辑架构12组成123. 2虚化玄平台建设13系统特性14虚拟化系统硬件构建选型183. 3集群存储系统建设19系统组成20系统特性213.4云平台网络系统建设274fj:酉Li2S第1章工程概况1.I工程背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2、近年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根底教育开展的重点。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开展规划(20112020年),文中明确提出了“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效劳的集约化开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本钱的国家教育云效劳模式2012年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会议上提出: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效劳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效劳平台,为我国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开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
3、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1.2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总体特征当前,从全国根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进程来看,有以下一些根本趋势。1.1 根底教育信息化建设正从普及期走向整合期,如何将日益广泛存在的硬件设施、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各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和应用到广阔一线教师的例常化教学行为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并深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向常规化方向开展。(2)自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有效性已清晰地演化成两个开展重点:一是高可用性的区域级信息化支撑根底平台/设施/环境;二是广阔教师及学生群体的个体化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伴随着信息化进程
4、的加深,上述环节的作用正日益凸现。1.2 从信息技术和教育系统耦合的整体要素来看,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开展正成为深化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突破点,而打造在线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在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开展正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路标。1.3 面临的问题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以下的问题。(1)校园网络建设开展不平衡学校校园网络是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虽然“校校通工程使我国一局部的中小学能接上了网络,但是只有局部重点中小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络,拥有独立的网站及专职的网管
5、人员。大局部中小学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及专职的网管人员。(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各科学习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练习资料、试题样卷、学科网络资料、课外资料及师生交流社区等等。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缺少相应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或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很少;网站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等。(3)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教育平台标准的不同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局部名校不愿把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主动性不高,或者没有条件把教育资源放到网上共享。(4)教育信息化软硬
6、件配置不均衡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目前普遍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的问题,侧重于硬件等根底设施的建设,如:效劳器、路由器、交换机、网络建设及电脑配置等;但是软件的建设却相对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的配备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少、兼职管理人员多,校园网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不完备,网络建设与应用建设并未同步进行等。(5)网络利用不高虽然建立了校园网络,但校园网络处于闲置状态,网络利用不高。学生缺乏网络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访问校园网受到限制很多资源在校外网不能访问或访问的速度过慢),校园网里面的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1.4 建设目标教育云效劳平台,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是利用教育信息
7、化所需的一切硬件资源构建根底设施,加载丰富的数据资源,提供应教育机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所需效劳的云计算平台。(1)建设根底云环境采用先进的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技术,融合根底设施,建设覆盖全县、分布合理、开放的根底云环境,提供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全局环境的效劳通信、数据交换、资源监控和资源调度,为运行于云之上的应用和业务提供根底的运行环境。(2)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全县的教学、教研、教务等资源,形成全局的数据视图,为教育资源的管理提升和进一步开发奠定根底,从而解决教学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缺乏、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提高优质
8、教学资源的利用率。(3)构建教育应用平台,为教育机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应用效劳。(4)适应未来开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奠定柔性扩展的根底,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效劳模型,实现传统模式向“三通两平台”下教育模式的平稳过渡。1.5 所解决的问题节约硬件设备的投入本钱:云计算扩展性非常强,多个学校可以将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参加到一个“云中,减少单个学校在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云存储中心更平安可靠:由于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存储的平安性、可靠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使用云计算效劳时,有技术
9、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助保存数据,有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来帮助管理提交的数据和程序,可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平安的数据存储中心。整合教育资源:云计算模式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在一个云计算环境中,不仅是课堂个人电脑、实验室都可以从“云”中获得,在“云”中存储,让所有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解决教学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缺乏、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又可以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时机。第2章设计方案2.1设计原那么坚持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为核心原那么紧紧围绕当前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坚持以校本效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综合利用。坚持平台模块化开发、
10、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原那么采用分层的灵活架构,采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最新技术,不断提升工程效劳性能,通过将业务模型资源与工程实现技术相别离,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系统的技术无关性。坚持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相结合原那么工程设计要有前瞻意识,必须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设计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同时根据信息系统的开展趋势,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将来可能的开展。坚持智能维护、扩展原那么需要具备完备的智能维护、扩展功能,能符合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趋势,为今后工程的功能扩展、升级留有接口,并有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再次开发。2.2 总体架构2.2.1 逻辑架构基于虚拟化及云计算管理技术,实现区级网络、技术
11、带宽资源的统一管理已经成为可能。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集中部署、统一分配、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统一监控;另一种是分散部署、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统一监控。前一种模式,硬件资源集中部署在县教育云中心,统一对计算、带宽、存储资源进行虚拟化,构建成全县整体的资源池。由县教育云中心对资源根据需要进行分割,分配给各级学校使用,各学校可以自主管理与使用由区分配的资源池,教育云中心可以集中监控各种资源状态与使用情况。各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向云中心申请更多的资源,而云中心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资源的分配。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由区统一提供硬件、网络资源,由学校来使用。这样硬件、网络的维护负担由云中心统筹管理,每个学校
12、那么免去了这局部的工作负担,也增加了全区范围内资源分配的响应性。但是,这种模式对网络的带宽与可用性要求比拟高。后一种模式,保存现在的部署方式,每个学校建设自己的硬件与网络资源,但是学校的硬件与网络资源根据标准进行统一的池化,并注册到统一的云计算管理平台。这种模式下,每个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建设自己的资源池,校级资源池分配、管理与使用由学校本身负责,云中心可以监控校级资源的状态与使用情况。这种模式硬件资源重用在学校的粒度上发生,不利于全县的资源调配,但可以使得云中心掌握全区的资源情况,保障全县硬件资源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管理,对硬件资源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鉴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各校的IT维护力量比拟薄弱,
13、建议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第一种模式的建设。拓扑结构图相如一小平头小学图1逻辑架构图如上图所示,各学校通过光纤链路直接连接到教育云效劳中心,由云中心统一为各学校以及用户提供效劳。2.2.2 技术架构&(校师用户学笺用户教日管理用户家长用户社会公众用户服务后敬学震务平台做有务平台一 一费”展务平台青理服务手台学习加戏评IB务平台jm-a育云支撑技术相关M资源层文件存储 QQQ苔拴视AIHMBa网络帙稗体索MtM鼻件目 m业务数据库 Q Swxe *校传包 呢H基础设施G境-文件存储网络爆务 虚拟化计翼资源V羽圉周口网络设看数据年IKBrISM云应用相关规范接入层图2技术架构图总体架构共分为
14、五层,如上图所示,自底向上依次为接入层、根底设施层、资源层、效劳层、用户层。(1)接入层接入层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接入,包括:各学校监控区域的实时监控视频;烟雾、温度、湿度等环境监测系统;门磁、门禁、周界报警等平安防护系统;教育示范课录播平台。(2)根底设施层根底设施层主要为教育云效劳平台提供资源池化的硬件根底环境并配置管理调度和监控功能。根底设施层建立在超融合效劳器集群、网络设备和数据库集群的根底上,统一为平台提供虚拟化计算资源、统一文件存储环境以及数据库环境。资源层资源层是整个平台的文件与数据库资源,是云效劳平台的核心数据的分类存储区。其中文件存储用于实时监控视频、示范课视频、网络教程、媒体
15、素材、题库、课件等文件的集中存储,数据库用于教师信息、教务信息、学校信息、教研信息等业务数据库的存储。(4)效劳层效劳层为教育云效劳平台对外提供访问的窗口,由教学效劳平台、教研效劳平台、管理效劳平台、学校和测评效劳平台、资源效劳平台以及视频统一管理平台组成。(5)用户层用户层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用户、学生用户、家长用户、教师用户和社会公众用户等。(6)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标准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标准包括教育云平台管理标准、教育云开放效劳接口标准、教育云数据存储标准、教育云数据采集标准、教育云认证与授权标准、云端教育资源权利描述标准。它是教育云效劳平台中处理教育、教学、管理业务的核心技术支撑标准。在这个
16、层面,云平台在对平台本身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外提供统一的效劳接口,使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标准,确保数据在源头上统一,为之后的数据利用、传输和互操作奠定根底。(7)教育云应用相关标准教育云应用相关标准包括云端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云端应用和效劳接入与使用标准、云端教育资源分类和标记标准、云端教育资源推送效劳接口标准、云端学习分析标准。云端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旨在对云平台注册的应用和效劳、学习资源进行描述,使用户能快速有效地在资源云海找到特定资源和效劳应用,促进资源共享。云端应用和效劳接入与使用标准主要在于标准外部应用接入平台的统一接口和接入要求,标准接入到云平台的应用和效劳。云端教育资源分
17、类和标记标准旨在按照不同维度对云端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并标记,是资源统一管理的根底。云端教育资源推送效劳接口标准为不同学习者推送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标准统一的效劳接口。学习分析标准基于在平台中产生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数据对学习进行多维度分析和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资源权利描述标准从内容和效劳版权的角度对云端资源进行版权保护,协调资源供应方和使用方的利益。教育云应用相关标准是保证教育云应用和效劳具备较高可利用性和互操作性的重要标准。2.2.3 部署架构2.2.4 方案优势教育云效劳平台将进一步标准化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全县的应用价值与管理水平。实现硬件资源的集约化管理,降低总体拥本钱
18、TCO)教育云的建设,将实现硬件、网络、存储资源的池化管理,实现全县根底设施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与响应性分配。根底设施云建设,实现硬件资源在云中心的集中部署与维护,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维护本钱与人员负担。云中心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灵活分配相应容量的主机与存储资源,并且可以时刻掌握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回收空闲资源,这些操作只要通过一个管理界面就轻松完成。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陈旧的效劳器设备,提高效劳器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实现硬件的整合,在支持同等数量的应用及用户时,比传统模式总体上减少效劳器硬件数量,从而总体上降低了硬件维护的本钱及网络运营本钱。提升区域教育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传统模式中,
19、各学校的各个应用都是独立建设,这些应用生成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基于数据交换技术可以解决局部应用间的数字资源整合问题,但是当应用数量不断增加时,带来的交换复杂性会无法管理,对于全县的资源整合,不适合完全依赖于交换技术来实现。云效劳平台基于云存储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索引,基于应用云构建统一的数字资源处理层。构建于平台之上的教育应用,在授权的根底上可以直接访问平台中任何一个数字资源,甚至是其它应用产生的资源。在一些业务场景,仍然需要通过数据交换实现整合,但此时交换的只是资源的平台标识,而不是资源的内容,因为应用可以通过标识向平台索取资源内容。此时,应用产生的资源统一存储到平台中,而
20、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变得直接透明,这就大大提高了区教育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区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依托与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需要重用以往的数据成果与应用成果,而不是每次都是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云效劳平台使数据沉淀、应用沉淀的成为可能,而且这种沉淀是以重用为目的的。平台应用的不断建设,使得后来者可以借鉴、重用的资源就会不断积累,从而加快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当这种积累与沉淀的范围打破学校的边界,发生在整个区域时,效果将更加明显。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硬件与软件两局部的问题。云效
21、劳平台解决了学校硬件建设的问题,学校只需要根据需求向信息中心申请存储、计算与带宽资源,而不需要自己建设与维护,从而省去了这局部的时间与人员消耗。对于软件局部来说,存在大局部类似的业务应用,可以有区统一建设,开通给每个学校使用。另外,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个性化或创新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平台的数据成果与应用成果,从而加速应用开发。最后,通过授权可以访问其它学校的创新应用,从而借鉴其它学校的优秀成果,加速本校的应用建设。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累加模式云效劳平台的建设会大大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程度。为了实现数据与功能的沉淀,平台会建设相应的标准接口,并发布平台的数据描述、功能描述
22、及业务描述标准。植入平台的应用须要遵循这些标准,才能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数据与功能。而一旦应用迁移到平台上,其生成的数据将沉淀到平台中,其提供的功能也成为平台效劳。这实际上构成一个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生态环境,构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累加。大大提升区域教育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与用户体验云效劳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架构,最大程度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的数据融合与应用融合。不同学校的人员通过平台能够随时互动,发生数据共享与交换;不同学校产生的数据,可以一起进行分析与展现;不同的应用可以随时访问对方的数据。应用可以访问更丰富的关联数据,可以借助更多其它应用功能完成自己的工作时,就会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而用户在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平台 建设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