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363.doc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36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363.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s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积累”教改初探 引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千古流传的读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生动地告诉我们:由小小方 块字集成的汉文书籍,就像一面巧夺天工的“水镜”,它清澈深邃,闪耀浮动, 能够映照出自然和社会的“天光云影”,通过阅读鉴赏,可以从中汲取源源不断、 生生不息的“思想活水”。而通过本次“阅读积累”教改实践,我校语文老师对前两句诗有了新的体 会,我们觉得,引导学生阅读美文积累语言、思想,就如打开了像“半亩方塘” 样的一面镜子,发现里面映照出的风景就如“天光云影”一般美不胜收,令人欣其实,阅读和积累,是个老话题,但
2、也是语文老师在忙于应试教学中无暇顾 及、经常忽视的话题。我们本次教改的宗旨是“ 老话题,新思考,实做法。”希 望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在阅读中充实,在积累中受益 让阅读与积累浸润语文学习。、教改的缘起(一)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文无它术,惟勤 读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从古到今,语文学习与阅读是唇齿相依的,不 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唯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使我 们的语文学习找到突破口。语文学习需要慢功夫,语文成绩和能力提高都不会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而 是要水滴石穿,潜移默化。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有效”,就必须不
3、仅重视提高 课堂的“效率”,而且注重课后阅读积累的“效果”。因为语文能力更多是靠课外 读书读报,练笔摘抄,背诵朗读,点滴积累而不断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 上更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大背景知识储备,更应当 给予学生方法指导,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内的延伸,使二者有机结合。比如说,在 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五分钟学生讲话,内容可以设置为每日一则成语,或每天向大 家介绍一部文学作品,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钟,学生的课外就要大量阅读积 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 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他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
4、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少数,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 多数,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注重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阅读中学习,在阅读 中成长。局限于小课堂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不可能高效。课内的语文学习,一 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不到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读得滚瓜烂熟,所得也是有限 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
5、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 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明确强调初中阶段应完成260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让学生多读多写,日 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广泛的引导学 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到“少做题,多读书”,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很早 以前就根据自己的读书、教学经历提倡过,他说:常有家长问我,学语文有没有 诀窍。我悄悄地告诉他,当然有,那就是“少做习题,多读书”。听了我的话,对方往往不理解:“考试就是做题目,不考你看了多少书,怎么能少做练习呢?”他说,为
6、什么要少做练习?因为现在练习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与语 文水平无关的所谓的“知识点”,一些根据“知识点”对文章作的似是而非的分 析。这些题目有的连大学教授、作家也做不好;而且常常是这个老师出的题目, 那个老师做不出;那个老师出的题目,这个老师做不对。因为对文章的理解、分 析,可以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你为了得高分, 天天跟着老师和参考书的答案转, 天天做练习,疲于奔命,不但失去了独立思考 能力,而且做过考过就算数,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以后做新的习题时,还是不知 所云,还是要重新“猜题”。这样,语文水平怎么会提高呢?再说把大量时间花 在这种无用的练习上,孩子看不到成
7、就,很快就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和畏惧 心理,这样语文怎么能学得好呢?相反,多读书就不同。这里说的读书,包括两种方法,一种叫精读,一种叫 泛读。精读就是选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读, 读到朗朗上口,读到背得出。这样一篇一篇积少成多,腹中渐富,以后可以触类 旁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提高。写起文章来,有了模仿、借鉴的样子,词 汇也丰富了,句子也通顺了。泛读,就是多看各种书,哪怕是武打书,也要比做 那种稀里糊涂的练习强。书读多了,会自然而然从中吸取养料,渐渐长了见识, 书中的丰富内容,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 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总之,语
8、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想快反而慢,欲速则不达。(三)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现状: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由于电影、电视、网络 等大众媒体的深入普及,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大受影响。再加上初中生的学业 负担偏重,特别是到了初三阶段,大量的习题训练占据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广泛阅读。 顾不上课外阅读,积累的东西就微乎其微,语 文水平难以提高。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经老师们分析, 存在以下特征: 缺乏兴趣,阅读量少。由于科技日益发展,电视电脑在家庭广泛普及,学生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
9、阅读,因此学生宁可随意看电视、玩偷菜、聊 QQ也不选择看书。 缺少时间,课业负担重。初中生在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大量的作业。在家 除了正常的家庭作业外,有时还要做家长布置的教辅类作业,课余时间被各 种作业挤占,几乎没有阅读文学书籍的时间。 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方法不当,费时低效。 不注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未养成。由此可见,我校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尚处于消极、盲目、低效状态, 改变此种局面迫在眉睫。(四)语文教师的工作状态。在新课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设计出理想的语文教育的模样:它应是工具性、 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结为一体的很诗意的一门课程。 由此展开的语文教育应 该是以人为
10、本、鲜活生动的多姿多彩的最幸福的教育,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 但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恰恰相反,语文课堂已成了思品 教育的道场、成了教师传输应试技能技巧的大卖场、成了师生合作表演的走秀场、 成了大量训练应付考试的演兵场。教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这次第怎一个“累” 字了得。谁之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又逼着你去做, 特别是常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老师们, 往往整一年,都在疲于赶教学进度,传 授应试技巧,已经没有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感觉, 发出的感叹往往是“我已经不会 上课了!我已经不会教书了! ”感觉自己就是个“工匠”。面对令人头疼的现状,为了教师工作的尊严和
11、幸福,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我校老师努力在语文教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寻平衡点,期望能带着应试的镣 铐,跳出优美的舞蹈。平衡点哪里找?我们分析了当下语文的一个症结: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 下,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课外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 课外阅读 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有的教师虽然进入课外阅读指导领域, 但缺乏理论引导和实 践经验,造成学生课外阅读涣散,课外阅读成效不高。找到了症结,我们再去对症下药,我想,即使不能起死回生,起码能减轻一点病痛。二、教改的实施 (阅读和积累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为了清晰条理,分开 介绍)谈到阅读,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话:“一个
12、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 水平;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 家战略!”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说他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营造书香校园晨诵午读暮省)(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 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 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13、在他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 他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一)阅读:引学生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去。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读书”,而是让学生“想读书”,也就是 引起学生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 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一一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 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俗话说:“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学 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常
14、读书的教师自然流 露的文采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而喜欢读书。 我们在倡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常常 自己带头读书,看完后与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好文章, 就在班级读给学生听,与他们共同赏析;关注新闻时事,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生交 流讨论,这样,我们及时地把自己的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 阅读态度及方法融于其中。在老师的带动引领下,学生也逐渐以积极的心态进入 课外阅读。如果把语文老师比作牧羊人,我想我们应该“放学生到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去”,而不是把他们禁锢在语文课本内,练习册内,模拟试卷内实行圈养,语文 水平的提高靠老师讲,学生记就能完成是不现实的,必须得在大量的阅读中去揣
15、 摩,去濡染。2、保证信息源。 提供充足的课外读物。学校图书室的书常年闲置,学生难以借阅,教改开 始后,学校下大力气整治。现在安排专门人员每月为学生借阅一次。还注意利用 寒暑假时间,顶着图书可能流失的危险,提倡假期借书阅读。这样定期借阅,既 保证让馆内图书发挥作用,又保持内容的相对稳定。学生互相交流所借图书,大 大扩大了阅读空间,提高了藏书使用率。九年级的老师摒弃试题的征订,用心良 苦地为学生选择了满分阅读这一杂志,期望学生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介绍满分阅读 编订教师推荐文集。为丰富阅读教材,根据学生课外阅读与语言积累,我 们分七、八、九三个年段确定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使之符合学生的心
16、理和认 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课外阅读。七年级:国学经典系列,国学系列的形成是因为七年级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 中所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而初一阶段课堂和考试中均出现较多文言文,没有一 定积累是难以很好解读的,基于这种情况,七年级语文组把比较浅显的国学经典 作品作为语文积淀的根本,培养阅读的能力,达到育人的效果。八年级:卷首语系列,八年级的卷首语系列主要是注重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 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青春九年级:最美文系列,最美文【1】系列主要是想实践“阅读课程化”的教 改目标,著名作家茅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 力开展课外阅读。”最美文系列的编制以主题为线索,
17、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家, 更多的作品,注重经典阅读的引导。这一系列总共分为六个主题:日暮乡关何处是一一故土难离、恰同学少 年青春年华、此情可待成追忆挚爱亲情、江山如此多娇锦绣河 山、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物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千古风流。每一个主题编排时,都设计了短小精致的序言。如第一编日暮乡关何处是 故土难离,序言是当有一天我们背起行囊,踏上通往理想的征途,家园就成了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每一次回首,我们都能从那里找到温暖和力量。 无论你飘得多远,都有一根线牵着,那就是故乡情。里面的文章包括宋长征的老瓦,乡村湛蓝的羽毛、刘川北的亲亲,我 的麦子、种在乡间的年等等。同一主题编排时我们也争取做到古今中外、
18、不同体裁兼顾,以拓宽学生的阅 读视野。如恰同学少年一一青春年华系列,选择了培根的论说文论青年与老年, 席慕容的散文那一轮月、诗歌青春,王蒙的诗歌青春万岁,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五篇文章,错落有致的选择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编订学生推荐文集。同伴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让学生能分享阅读成果,交流阅读心得,更为了激发学生的信心,让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老师们引 导学生编订太阳语文集【2】。此次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阅读活动的大 踏步前进。九年级学生即将迎来中考,所以请他们多推荐中考热点作家(如林清 玄、周国平、史铁生、龙应台等)的作品,既丰富了阅读量,又大致了解亲近了 这位作家,为读他的作品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 云影 徘徊 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