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区积极融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省委海洋强省战略,按照全市发起“十五个攻势”的部署要求,突出创新引领,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强化创新平台、高端项目引进,创新区域发展联动模式,助推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为“十五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区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2%以o2030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39.78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4%o蓝色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天
2、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和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成功下水,国信中船公司牵头开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大型养殖工船。蓝谷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园区,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典型经验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成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高地和旗帜。(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2030年居全国百强区22位、全省首位。共引进大学()等已运营科研院所及高校22家,拥有中国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可
3、燃冰”开采试验基地、国家北海水下考古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创新和基础实施平台,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刷新世界纪录,海洋高性能计算机超算能力居全球海洋科研之首。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39个、市级创新平台25个,搭建了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9大公共研发平台以及海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引进培育各类人才8000余人,其中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包括院士80余人,省泰山系列工程人选80余人。(三)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区海洋一产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基地、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苗种繁育保障基地,国信
4、文山、逸益达等海洋牧场;海洋二产集聚了造船厂、汉缆等96个规上企业,涉海设备制造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企业加速布局;海洋三产集聚了海检、易华录等49个规上企业,海洋信息、海洋检测等产业具备快速发展条件,拥有国家海洋产业34个大类中28个,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全区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96%,已发展成为区海洋经济支柱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行湾长制,构建“区一镇两级湾长体系”和村庄湾段网格化管护机制,完成丁字湾海水水质专项整治整改工作。设立鳌山湾省级海洋公园,对大
5、小管岛等岛屿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严格落实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渔业资源得到较好养护。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完成蓝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修复岸线2.17千米。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整治修复岸线3.52公里。(五)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区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了海洋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海洋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行业用海精细化管理,严控海域开发规模和强度,提高各类海洋产业集约节约用海。改善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浒苔、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影响。开展海陆联合执法及“海盾”“护岛”“亮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用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行为,提升沿海巡查监管能力。
6、十四五”期间,区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域陆海统筹不够。存在“海洋经济就在沿海镇街”的传统认识,现有陆海资源利用率不高,面向全域的海洋空间与陆域发展联动不足,海洋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海一线范围,沿海镇街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不充分,非沿海镇街、功能区深挖发展海洋经济贡献不够,在海洋科研项目、海洋产业项目、产业园区等方面存在布局分散、不合理的问题。蓝谷及鳌山湾区域土地供应足、丁字湾区域开发用地少;近海海域用海活动密集,深远海资源利用率低。二是平台聚集支撑作用发挥不突出。蓝谷现有平台虽然高度集聚,但是利用度不高,打造海洋科研高地缺乏人才、项目有效支撑,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市场化运营
7、程度不高,发挥作用与原有预期不匹配。科研院所高校依托总部优势学科与我区重点产业连接不紧密,联动孵化企业不多、规模不大,全区海洋产业园区建设起步晚、运营不充分,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人才激励、政策配套不足,缺少引领性龙头企业。三是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基础性研究机构多,工程类研究机构少,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缺少市场化成果转移机构和专业技术经理人,专门承接产业园区少,“实用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2016-2030年,全区共完成成果转移转化项目600项,其中本地转化仅41项。高层次专家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O、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高校院所人才多,公司机构人才少;常规门类人才多,海洋产业人才少;柔
8、性人才较多,定居人才较少。四是海洋产业发展层级不高。存在“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体量小”问题,锚链、集装箱等传统装备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值仅占10.73%。海洋渔业“群山无峰”、近岸经营、品牌不足,全区2100家养殖主体绝大多数为家庭散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仅6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仅2个。港口发展滞后,全区只有女岛港、鳌山港2处港口,其中女岛港仍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仅有两个5000吨级在建泊位,发展定位不清,腹地港区有限,运输成本高于西海岸港口15%-20%,制约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业发展。第二节面临机遇“十五五”期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9、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全区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前所未有。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谋划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和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蓝谷时,作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等重要指示,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任务和优势。从省内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发展寄
10、予厚望,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要求,省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了海洋强省战略,将海洋强省列入全省“九个强省突破”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将作为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8个优化开发区域之一,在服务建设海洋强省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从看,作为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赋予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群都市圈战略中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着“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1、的历史使命,中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战略地位,支持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市委市政府要求争当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从看,区陆海开阔、向海而兴,陆域面积179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990平方公里,海岸线196公里,分别占全市16.7%20.63%和21.21%,有海岛32个、港口码头11座和256平方公里的鳌山湾、丁字湾、榜楮湾等7个海湾,其中鳌山湾、丁字湾区域处于半岛城市群、青烟威协同的沿海枢纽位置,腹地开阔、成方连片,具备陆海统筹、全域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空间优势和潜力,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
12、动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加快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要承载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条件。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海洋强省和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工作部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陆海统筹、全域蓝色”,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现代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化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全力推进全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13、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根据海陆资源和环境容量,兼顾海陆协调发展,统筹海陆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海洋经济辐射带动力,提升陆地资源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以陆促海、以海定陆,实现陆海经济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集聚发展。深刻把握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整合利用国内外涉海创新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发展动力,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开放合作、共享发展。坚持海洋经济全球
14、发展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海洋产业链供应链、海洋科技前沿、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海洋开放合作平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基于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生态化、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节总体定位“十五五”期间,区将围绕争当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要承载区的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
15、特色鲜明的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国家战略支撑,盯紧“科研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目标,积极撬动国家政策资源,持续放大科研院校创新驱动作用,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以海洋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核心,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海和谐新格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区域海洋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着力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探索
16、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智慧海洋物联网、海洋数字经济、海洋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发挥高端海洋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探讨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城市区市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快科创资源对口对接、产业要素协同融合,增强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竞争能力。聚焦水产种苗、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领域,共同推动重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发展。第四节发展目标以奋力争当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为目标,推动一大批重大涉海产业项目落地,引进一大批高水平海洋人才和平台,促进一大批重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到2030年,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
17、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海洋可持续发展潜力持续提高。力争“十五五”时期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左右,海洋经济对全区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提高。远景展望:到203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更为合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区“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号指标名称2030年2030年指标属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439.78650预期性涉海设备制造业产值(亿
18、元)205330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9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435预期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68预期性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2301000预期性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个)1140预期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家)2950预期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9095预(一、二类)比例(%)期性O自然岸线保有率()/1不降低2约束性1驻即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2234预期性注:内为五年累计数。1 .按省市发布数据执行,具体现状值未分解到区市。2 .以“十五五”时期省公布的自然岸线数据为基准不降低。第三章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19、坚持“陆海统筹、全域蓝色”理念,立足海洋优势和特色,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全面融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带支撑、多点协同”的海洋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第一节强化“一核引领”作用强化蓝谷创新驱动引领作用,瞄准全球海洋科技前沿,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自主创新领域“国之重器”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加速源头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利用,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建设项目,汇聚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打造海上风电研发中心
20、推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做好海洋科教产融合示范,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第二节构建“两带支撑”布局陆海统筹产业融合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全域蓝色”这一根本理念,围绕小岛湾、鳌山湾、榜楮湾、丁字湾等,以蓝谷、鳌山湾未来城、海洋温泉小镇为主要承载,统筹近海岸线和陆域资源,钾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着力做强海洋一产、做大海洋二产、做优海洋三产,提升海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对已具备基础的重点产业加快提质扩能、做大规模,探索超算、无人船、潜水器、海洋防腐新材料产业化发展新路径,在高端增量上求突破。离岸海洋产业发展带
21、统筹近远海海域资源,重点发展深水养殖、深远海风电场、海洋检验检测、海岛综合旅游、海上运动等海上产业。推进养殖工船、海洋牧场等项目,打造面向深远海的“蓝色粮仓”。重点布局深远海风电融合示范风场,打造海上新能源示范区。依托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围绕高端装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发制造等开展检测技术研发和相关服务,打造北方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基地。深入挖掘田横岛、小管岛等自然资源,发展潜水、摩托艇、休闲海钓等海上运动,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第三节促进“多点协同”联动一、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洋产业园区以“产城融合”为指导思想,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趋势,高标准统筹规划4处海洋产业园,在鳌山卫街道建设1处海洋装备
22、制造产业园、在鳌山卫街道和温泉街道建设1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在鳌山卫街道建设1处海洋信息产业园(与鳌山湾人才综合体合建),在温泉街道建设1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实施“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统筹,构建“领军企业+平台公司+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配套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承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信息等重点海洋产业项目分类聚集、就近落地、链条发展。二、优化提升现有海洋特色园区女岛临港产业园。位于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绿色船舶、极地LNG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建造能力,重点提升船舶动力与机电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女岛港改造,持续推进女岛港区口
23、岸开放,将女岛港建设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一类开放口岸和临港产业基地。水产种苗产业园。位于田横镇,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科研资源,集聚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重点开展海水鱼类、贝类和藻类良种研发和创制,陆基工厂化水产品养殖,陆基工厂化水产苗种繁育,建设集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水产种苗繁育、水产养殖等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位于灵山街道,以蓝谷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公共检测中心、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公共孵化中心、海洋科普科创中心、中医药科普科创中心五大
24、公共平台,联合区域内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构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食品保健品等大健康产业链条的核心平台。田横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位于田横镇,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协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双创服务平台,通过产融结合等方式,打造“招商引资+技术转化+产业整合+金融业务+综合服务+资产管理”为核心链条的产业园区,形成以海洋产业为主体的集科技、智能制造、新材料应用、金融服务多功能融合的综合产业集群。第四章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夯实优势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海洋 经济发展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