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目录一、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一)“十四五”防灾减灾主要成效-1-1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1-2 .防灾减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3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24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35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更加完善3(二)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41 .新形势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新考验42 .新时代对防灾减灾服务提出新要求43 .新目标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任务54 .新技术为防灾减灾转型提出新方向5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62 .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63 .统筹规划,协同高效74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
2、75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7(三)主要目标7三、主要任务11(一)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111 .优化管理职责和工作机制112 .健全信息管理机制113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124 .健全科普宣传长效机制12(二)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121 .健全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132 .完善全灾种应急预案体系133 .统筹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体系13(三)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防治能力131 .提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能力142 .提高全域抗灾韧性能力143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14(四)夯实防灾减灾能力基石151 .筑牢专业救援防线152 .强化立体化保障能力153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164 .加强基层
3、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175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17(五)强化防灾减灾信息化保障181 .健全完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182 .加强防灾减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19(六)优化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布局19(七)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产业发展20四、重点工程20(一)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20(二)主要灾种防灾减灾建设工程20(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提升工程23(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23(五)防灾减灾装备现代化工程23(六)防灾减灾宣教研基地建设工程24五保障措施24(一)加强组织领导24(二)注重规划落实25(三)优化要素保障25(四)规范评价监督26市区“十五五”综合防灾
4、减灾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依据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市“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区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一、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十四五”防灾减灾主要成效“十四五”期间,区各类自然灾害多发,
5、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造成较大损失。面对复杂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科学决策,各部门协调联动,加快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序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对全区21个相关部门、3个功能区,15个镇街防治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和职责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梳理,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完善会商研判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综合防治减灾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为评估灾害风险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成立区防震减
6、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督促各街道(镇)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规范工作指挥协调机构。2 .防灾减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制度更加健全,修订完善了市区防汛应急预案市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多灾种应急预案。对区直各相关部门的指挥体系、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工作作出正确的指导。印发了市区自然灾害风险会商评估工作制度,指导开展灾害风险会商工作。3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地震灾害防控得当,率先在全省开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试点示范,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震减灾总体能力达到
7、市先进水平。全区地震监测预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自动触发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全区建成3处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防震减灾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地质灾害风险降低,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2处,全区存量地质灾隐患得到有效消除。气象预报预警水平不断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2%,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1%,强降水、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平均预警提前量为39.9分钟;开展5X5千米网格预报服务工作。水旱灾害应对有力,积极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扩建水源工程,提高了基
8、层洪涝灾害综合防御水平和应急抗旱供水保障能力。森林火灾风险逐步降低,依托智慧泉城运管中心,建设森林防灭火智慧信息平台,重点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达85%以上,及时发现森林火情。4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区减灾委员会建立会商制度,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以徐家河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为标杆,以镇街、社区应急消防站为核心的安全社区智慧减灾“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得到普遍认同,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命名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市区1个,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综合演练
9、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多方位、多角度介绍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5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充实队伍、配置装备、强化培训,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妥善应对了多次自然灾害。一是专业救援力量不断增强,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人员、装备及能力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组建了区森林消防应急大队、区城市排涝连等用于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二是社会救援力量多元发展,“十四五”期间,登记在册社会救援力量10余支,涵盖无人机救援、应急照明、水域抢险、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二)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1 .新形势给防灾减灾工作带
10、来新考验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短时强降雨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更大压力;气温异常带来的干旱和冷冻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地理位置及季风气候影响,我区旱灾多发在春、秋季,时有春夏连旱,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季节旱发生频繁;复杂地质构造引起的地质滑坡、崩塌给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区位于我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构造带一郑庐强震带的西侧,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属中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大,风化剥蚀程度高,岩土体坡度陡、稳定性差,区域性岩溶发育,地质灾害易发、多发;本区境内森林植被茂密,
11、现有林地面积93万亩,森林覆盖率29.6%,森林火灾风险严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2 .新时代对防灾减灾服务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综合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各部门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急保障能力。3 .新目标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任务随着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争当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加快打造
12、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区安全需求持续上升。必须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和新型风险,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安全,处理好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城市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如期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区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增强各类灾害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以高水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4 .新技术为防灾减灾转型提出新方向数字时代,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5G、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灾种灾害链监测方面的应用尚不充分。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把握数字化改革脉搏,通过数字赋能
13、实现新发展,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灾害预警预报、灾害风险普查、应急保障、灾害治理变革,打造智能化、精细化、信息化、专业化防灾减灾体系。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正确处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总要求,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
14、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基本原则L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5 .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科学认识和把握自然灾害成灾规律,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实现减灾效益最大化。6 .统筹规划,协同高效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作、部门协同的原则,根据
15、城乡发展现状、灾害类型、危急程度和严重程度,合理设定防灾减灾目标和应急保障服务要求,建设综合性协同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7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大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投入,有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8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全
16、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高。灾害网格化管理全面实现,科技创新技术得到优先应用,有效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现代化新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灾害损失稳步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区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各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发挥决策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针对“灾前准备-灾时应急-灾后恢复全流程,制定全程联动、富有成效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社区、居民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地震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范围内地震监测能力优于
17、0.8级,震中定位精度优于5千米,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重点地区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不低于90%,实现燃气等重点行业及示范社区、学校等重点地区的预警信息覆盖。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系统提升。开展隐患点排查工作,针对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工程和除险排危,完成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城区地面气象观测空间布局提高到5千米以内;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2分以上。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以河道、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为构架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基本建立,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和应急抗旱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
18、提升动态消除城区重要积水点,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森林火灾防范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林区瞭望率达到90%以上,视频监控覆盖率不低于90%,森林防灭火智慧信息平台广泛应用,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O.9%o以内;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95%以上。应急保障能力切实提高。紧急避灾安置系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设和韧性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疏散通道的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救援力量更加广泛,救援应急物资调度更加合理,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区域应急协作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健全协作区联动工作制度,优化分工合作机制,通过协作区信息共享
19、应急联动预案、协同监测、资源统筹,促进高效运转。进一步深化协作内容,从应急联动处置向风险协同防范拓展。专栏1“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分类目标应急指挥能力1 .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初步建成,提供7x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2 .基本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3 .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决策作用充分发挥。监测预警能力4 .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调查评估制度和标准体系;5 .建设全区自然灾害风险一张图;6 .加强分区预警能力建设,实现检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7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物资保障能力8 .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和防御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和储备体系;9 .区级救灾
20、物资储备满足不低于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要;10 .优化区级粮食储备体系,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储备;11 .主城区建立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含小包装)储备;12 .十二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二十四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应急力量保障能力13 .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5%以上;14 .消防救援力量与城市人口万人配比率达到0.4%o;15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专多能进一步增强;16 .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17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交通通信保障能力18 .基本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网络一张图;19 .阻断道路抢险抢通能力明显增强;20 .应急
21、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21 .探索建立航空应急保障体系。22 .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100%;23 .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100%、天通卫星终端配置率100%;24 .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应急抢通率100%。科技支撑保障能力25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6 .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27 .与驻济高校合作开展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工程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28 .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基础能力29 .应急预案体系趋于完善,应急演练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0 .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
22、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31 .基层网格化管理更加完善,应急管理末梢反应灵敏高效;32 .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33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防范能力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三主要任务(一)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L优化管理职责和工作机制梳理明晰各部门、各辖区防灾减灾管理职责。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推进自然灾害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统筹部署和服务保障作用。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调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完善各行业部门防治工作权责清单,健全防灾减灾考核管理办法,优化防灾减灾考核指标,压实地方各级政府
23、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过程性成效的量化监督。2 .健全信息管理机制构建灾害信息统一管理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推进“区-街镇-村(社区)”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集采集、共享、服务、查询、应用于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归集共享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程序,完善统一信息发布机制,细化预警信息等级标准及响应措施。3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健全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协调服务和信息导向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综合 防灾 减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