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63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省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结合全区中医药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S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十四五”时期,全区中医药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统筹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
2、著成效。我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区委、区政府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要内容,连续将中医药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市居民医保政策,降低中医医保报销起付线,中医类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纯中医疗法报销比例整体提高,财政部门设立振兴中医专项资金。区卫生健康局专门设置中医管理科室,中医药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稳步壮大。累计培养市级名老中医、名中医各1名,省级基层名中医4名。设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1家,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培训600余期,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服务
3、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市级重点专科2个。全区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2个,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10张,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0人。中医总诊疗人次33.5万人,中医类出院人数1.87万人。全区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比例100%,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比例100%。文化建设成果丰硕。连续参加四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儒医高峰论坛。全区范围累计开展各类技能竞赛10余场,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次。持续开展挖掘、传承民间中医药文化资源工作。新冠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中医药救治专
4、家组和中医药预防保健专家组,认真学习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并组织培训,中医药群防群控有效推进。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一人一方”,累计提供中药预防汤剂2万余剂,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健康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医药事业快步迈向新的历史时期,全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医药发展潜力巨大。区委、区政府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层次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标准推进中医药工作,确立了全区中医药工作在全市的领先地位。中医药群众基础深厚。全区中医药群众基础好,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显著预防和治疗效果,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医、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医、更加自信地使用中医。面对重大机遇的同时,全区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内部看,中医药工作思想解放不足,观念有待更新转变,欠缺开放融合意识和中医药自信;对中医药规
6、律的认识不够深入,以疗效为核心的发展机制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中医药精华的传承不够,守正创新动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偏少。从外部看,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中西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相较于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总体规模、服务能力偏弱,医保对中医药投入总量较少;中医医院发展空间受限,医院空间小、停车难问题造成群众就医不便,制约了中医医院健康发展;中医药产业总量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亟需加快。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提升服务水平、开放融合发展、完善保障体系,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为引领,以建设中医药强区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全区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扎根人民的初心
8、使命,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传承发展。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疗效自信,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汇聚英才,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O坚持中西并重。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互学互鉴,汇聚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三)基本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强化“疗效为本”
9、的硬道理,把疗效作为衡量中医药工作的金标准,补齐健康服务短板弱项,加快提高中医药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强化“治未病”思维的应用,强化早期干预和医防协同,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工作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开放融合发展。强化服务大局、协调联动的能力,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卫生健康工作全局,让中医药成为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医和中药融合发展,中医药工作充分体现本地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树立本地中医药品牌,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丰沛动力。完善保障体系。强化政府领导、管理和发展责任,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前瞻性思
10、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政策集成,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积极主动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强大合力,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植丰厚土壤。(四)总体目标聚力建设中医药强区,以中医药重点项目为引领,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六大工程”,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力求全区中医药医疗、科研、人才、产业、文化等领域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五)具体目标中医药重点项目取得新突破。优化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等环节大胆创新,求突破见实效,争创全国
11、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加强区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步伐,打造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养为一体的一流三级中医医院,打造医疗质量优、运行效率高、发展可持续性强的中医医疗服务高地,引领区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织密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30年,区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和三级医院服务水平,全区每万常住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12.5张。1个以上中医药专科进入齐鲁优势专科集群,新建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200个,精品国医堂达到8个,100%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12、能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8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每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整体服务水平居全市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注入新活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培养12名中医药领军人才、35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10名中青年骨干,引进培养35名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建设12个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12个市级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挖掘民间中医药人才,稳步实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持续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成长途径不断优化,人才梯队结构更加合理,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加快推动现代中药研发,做优做强中医药企业,推动“中医药+
13、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向健康食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领域的跨界延伸,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中医药治理体系更趋现代化。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管理法治化水平,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基本建立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中医药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指标类别具体指标2020年实际值2030年预期值属性中医药健康资源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1215预期性中医类医院数(个)12预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1.121.25预期性每千人口卫
14、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91.1预期性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11.160约束性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政府办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传染病医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比例()100100预期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4060预期性设置中医馆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比例(%)100100预期性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总诊疗人次(万)33.538预期性中医总诊疗人次占比()17.5
15、20预期性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万)21.6625预期性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指标类别具体指标2020年实际值2030年预期值属性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万)1.873预期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年出院人数比重()2125预期性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80.3585预期性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1.0475预期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100100预期性能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村卫生室比例()88.890预期性省名中医药专家和基层名中医数(个)46预期性中医药健康文化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2225预期性三、主要
16、任务(一)强力推进区中医医院高标准运营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创建为抓手,在管理架构、学科(专科)建设、人才储备、设备配置等多个方面提档升级,确保区中医医院高水平运营发展。到2030年,门诊量达到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人次/年,手术3000例/年。1 .建立高水平医院管理体系。对接国内、省内一流中医医疗管理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派骨干人员赴国内、省内知名医疗机构进修深造,重点学习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引进国内、省内知名医院医务、护理、科教等核心部门管理力量,建立高水平中医医院运行所需的基础框架。按照国内、省内先进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运营管理,做到同质化建设发展。到2030年
17、在区中医医院平稳高效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医院管理综合性改革,实现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2 .深化拓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发挥省市中医药类重点专科、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辐射引领作用,结合我区中医医院专科优势,力争再培育12个省市重点专科。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3 .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打造1个以上国医大师工作室。柔性引进1个以上省内外医院高水平医疗团队定期来医院坐诊。建设1个以上省内外外科名医为主体的名医工作室。遴选1个以上民间中医药优秀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合作。每年选派12名业务骨干赴
18、国内知名医院进修深造。对引进成熟型人才机制进行政策创新,打破学历限制。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参与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1 .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建设,提高区中医医院人员补助经费,推动区中医医院争创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聚力区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十五五”末,区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形成全区中医药专病区域医疗中心。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谋划中医医院西扩拆迁,为医院进出打开通道,彻底解决进出难、停车难的问题。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参与部门:区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
19、单位2 .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规划布局。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为抓手,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30年,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或治未病中心,实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J(三)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L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完善名医下基层、基层中医师承和医院对口帮扶等机制。推进区中医医院
20、标准化建设,完善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康复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推动区中医医院整体提档升级,到2030年,区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和三级医院服务水平。强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和能力提升,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遴选基层骨干培养不少于1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逐步提高基层中医诊疗常见病、多发病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2 .提升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结合地
21、方特色,重点遴选肛肠、儿科、妇科、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心病、脑病、肾病、皮科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建立区、镇(街)专科专病诊疗临床协作机制。支持综合实力较强、中医优势突出的品牌中医药专科建设,力争推动1个以上中医药专科进入齐鲁优势专科集群,重点打造12个区域中医药龙头专科。培育12个省市重点专科。推进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依托精品国医堂建立区域优势专病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本机构诊疗总量不低于30%0将“三经传承”融入到名医工作室、五个全科化、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行动计划中,提升临床中医经典、经方、经验学用能力。以“学用经方提高疗效”为主题,加强经
22、方收集整理,开展临床循证研究,促进中医经方研发应用。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3 .提升中医药治未病和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项目,加强区级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推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区治未病专家库、基本处方和技法库。强化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建设,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或治未病中心,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示范网络。提升“治未病管理精细化水平,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争创市级中医康复医疗中心,区中医医院设立符合标准的康复科,其他康复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23、普遍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培养中医药康复人才,推广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建设,扩大老年病相关专业医护人员队伍,促进老年性疾病的中西医协同研究,按照安全有效、简单易学的原则,研究一批老年人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并在各类疗养院、护理院、养老院等机构中进行推广。牵头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中医药管理局);参与部门:区残联、区发展改革局、区民政局4 .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及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强化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围绕重大疑难病及常见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中医药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