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开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根据省“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认真贯彻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加快推动海洋强市,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质量提高的快速发展态势,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
2、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海洋领域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一)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3.4个百分点。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4%,海洋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23.8:39.0:37.2优化调整为2030年的21.4:35.7:42.9o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个,桑沟湾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全球推广,实际经营远洋渔船数量约占全国1/6,沙窝岛获批为北方唯一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海产品年产量285万吨,按常住
3、人口计算人均接近1吨,长期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聚集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企业983家,年加工量363万吨,占全省54%、全国1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船舶与海工装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0家,客滚船、重吊船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70%8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链条加快成型,海水淡化装置制造集聚发展。港与青岛港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融入国际一流港口群发展大格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打造A级景区48处,海洋旅游产品内容、品牌、体验和服务不断完善,“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品牌知名度稳步提高。(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运行全国第一个国家
4、海洋综合试验场,引进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海洋发展院土(专家)顾问团,与6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9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37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91家,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3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挂牌的省级农高区,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碳纤维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突破性技术成果,其中碳纤维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海
5、岸带保护条例,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开展全国唯一的海洋特色“无废城市”试点,重点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全省最优,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省级管控要求,是全国海洋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累计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个,修复岸线100多公里。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生态浮漂更新行动,布设生态环保浮漂500万个。压减渔船4272艘,近海捕捞强度降幅超过15%o增殖放流渔业苗种112亿单位,形成稳定的海蜚、对虾、梭子蟹等渔汛。建成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海草床修复、渔业碳汇等蓝碳探
6、索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四)海洋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拓展。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效应持续放大,“四港联动”协议签订落地,中韩货物、资金、技术、人员、数据等要素便捷化跨境流动,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业务快速发展,203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34.6亿元,增长74.7%,占全省25%,成为衔接日韩与中亚、欧洲的跨境电商枢纽城市。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合作,依托“船队+基地+园区”发展模式,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海产品出口85个国家和地区,40余家企业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60个,总额超过13亿美元。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落户,与纽约开展海洋垃圾防治国际合作,建立中欧膜技术
7、研究院、中以蓝色海洋科技孵化器、中俄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平台。世界海洋大会、世界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等高端展会在成功举办,有效促进海洋经济和技术合作。(五)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加强海洋事务、渔业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协调。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加快海洋开发由近岸浅海向深海、远海拓展。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健全海域使用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海域资源向高水平龙头企业集中,市场化出让海域达到11万公顷。在全省率先公布实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海岛保护、开发和管理。海洋环境监测评
8、价和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处置赤潮、绿潮、浒苔等海洋灾害。落实岸线巡查、首接负责、联合执法等制度,严厉打击海洋违法违规行为,推行渔船包保、以港管船、技术防控等管理措施,渔船管控取得显著成效,经验在全省推广。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随着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持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机遇。从国际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海上合作进入深耕阶段,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经济加速融合,为新产业、新模式提供新动力。从国内看,海洋强国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9、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双碳”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全面展开,海洋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前沿阵地。从我市看,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加快成型成势,科技、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聚集,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海洋生态经济蓄势待发,立足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开放优势持续增强,为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二)挑战。
10、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乏力,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深圳等海洋强市依托强大综合实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虹吸效应明显。我市与省内沿海市海洋产业结构趋同,市场、腹地、资源存在激烈竞争。从我市看,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海洋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领军企业不多、带动能力有限,海洋资源约束趋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
11、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推进陆海统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扩大海洋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精致城市幸福”的核心引擎、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
12、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瞄准要素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让、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推动本地特色海洋产业适用技术和海洋领域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破解海洋技术应用瓶颈,占领海洋技术研发新高地。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严守海洋生态红线,推进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海洋产业循环低碳发展,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与修复,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提高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双循环”畅通。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
13、东北亚区域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一体化布局。统筹陆海规划布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度供给,推进陆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高效协同发展。坚持公平普惠、共享式发展。统筹兼顾用海效率与公平,强化制度设计,推进海洋开发收益公平分配,激发民众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民生福祉。(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明显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海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海洋生态
14、环境质量继续全国领先,海洋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东北亚海洋开放合作中心城市、国际“精致海洋”建设示范市。海洋经济发展更高效。海洋经济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30年突破16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8:40:42,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增长强劲引擎。科技创新动力更强劲。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体系更加完
15、善。到2030年,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0个以上,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0家以上,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海洋生态环境更优良。生态文明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陆海一体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效果显现,陆源入海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近岸海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全省领先,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省级管控要求,海洋减排与“增汇”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引领全国。海洋合作领域更广阔。海洋国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开放平台体系更加丰富多元,涉海贸易与投资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效应显著扩大,港口物流、旅
16、游和投资贸易合作持续深化,内联外引、陆海联运的东北亚海上航运中转枢纽建成。到2030年,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240亿元。海洋管理服务更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顺畅高效,营商环境实现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全面发挥作用,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渔船渔港管控、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等综合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精致城市”发展理念贯穿海洋经济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到2035年,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适应现代海洋开发要求的海洋管理和政策框架体系更加成熟,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优势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
17、领先水平,以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利用全域海洋空间,开发全球海洋资源,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东北亚海上航运中转枢纽功能得到充分彰显,海洋优势产业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引导权、在全球享有话语权;国际海洋科技城等城市品牌享誉世界,成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保障基地、参与国际海洋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表1“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2030年2030年指标属性济实力海洋生产总值(亿元)10271600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440预期性海洋制造业占海洋生产总
18、值比重(%)35.740预期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30预期性新能力省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数(个)137200预期性涉海lJ科技企业数(个)191300预期性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个)263400预期性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管达到管约束性魅力控要求控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99.9达到考核要求约束性涉海自然保护地面积(公顷)15765稳定增加约束性放活力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亿元)180240预期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100200预期性生共j、/渔民人均纯收入(万元)2.53.5预期性人均海产品供应量(千克/人)9881000预期性四、优化海洋经
19、济空间布局围绕国际海洋科技城“一城三核”布局,打造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核心海洋经济区,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园区、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空间集聚、开放发展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一)北部核心海洋经济区。环翠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发挥区位、科教、产业优势,统筹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海洋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刘公岛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平台和重点区域建设,推动科技研发孵化、高技术产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文化旅游业联动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滨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20、新增长极。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整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山大()、北大海洋研究院等创新资源,推进本地企业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对接,布局试验场、科技岛、科技港、科创中心、产业园、特种装备保障区等海陆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产品、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通信、海洋大数据、海洋科技服务等产业,完善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等6大基地功能,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样板。双岛湾科技城。推进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3个涉海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海洋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智能装
21、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家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东部滨海新城海洋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海洋科技信息、海洋电子商务、海洋文化创意、海洋金融及海洋新信息、海洋展览展示、海洋学术交流等产业,引导国内外金融、保险、融资、中介等服务机构落户,带动海洋服务贸易产业整体发展,积极引进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云计算、大数据、时尚设计、软件开发、跨境电子商务等企业,打造国际化海洋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刘公岛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全面整合刘公岛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国防、海权和海洋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军事体验、国际海洋权益会议、军事拓展基地等为抓手,完
22、善刘公岛研学、会议、休闲、商品购物等功能,完善刘公岛军事体验产品体系,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二)东部核心海洋经济区。荣成市突出链条延伸、集群打造、融合发展,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设施配套完善、企业竞争力强等优势,串联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沙窝岛国家渔港经济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等平台和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渔业、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船舶和海工装备、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引领区、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示范引领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海洋生物科技为核心特色,构建“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人才服务+产业加速
23、的创新链条,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大宗、优势海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开展藻类、贝类、鱼类等精深加工,开发即食海鲜、海味食品、冷冻调理、海鲜调味等系列产品,实施一批海洋产品高值化利用示范项目,打造国家级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高地。沙窝岛国家渔港经济区。整合渔港、远洋渔业基地、渔港小镇、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等载体,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渔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全面拓展渔船修造、集散加工、市场交易、信息服务、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有效延伸渔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最大远洋渔业综合服务基地。好运角旅游产业集聚区。全面
24、实施天鹅湖板块内涵提升和渔港片区规划工程,建设马栏湾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基地,推进鸡鸣岛旅游深度开发,带动休闲渔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打造集多业态于一体的黄金海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南部核心海洋经济区。文登区、乳山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海新区突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以南海新区蓝碳产业示范园、临港区碳纤维海洋新材料产业园、文登海洋船用设备制造业集聚区、文登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和重点区域为支撑,重点布局海洋碳汇、育苗育种、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海洋生态经济、现代种业和海洋特种装备制造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海洋 经济发展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