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docx
《党课——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课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我就围绕“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这个主题,与大家进行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授课交流,目的就是引导大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关系,自觉砥砺初心使命,厚植人民情怀,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
2、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这就是著名的“半床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J人民群众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我们党的初心和本色。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
3、为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始终坚信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真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J早在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坂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
4、子所组成的政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199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在重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基础上,将党的群众观点丰富发展为“六个基本点”,其中之一就是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我们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确立了为劳苦大众彻底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使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仅成为中国工人
5、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紧紧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一路走来,所有的牺牲、奋斗和斗争都是源于这一宗旨。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我们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写道“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就是要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1944年,毛泽东参加张思
6、德同志的追悼会,亲笔提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时,他双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他把手掌卷成一个喇叭筒状,放在嘴边一吹。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载入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告诫全党:“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全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
7、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J一百年来,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中,我们党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等群众关心的一切问题”,“打土豪、分田地”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
8、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线,我们党带领人民先后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亿万人民的拥护,就在于党真心实意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
9、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江山这首歌以激昂的旋律、深厚的情感,震撼了亿万听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人民水深火热之时,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鲜明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毛泽东在政治周
10、刊发刊词中写道,共产党人革命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在28年革命斗争中,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完成这些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紧紧抓住土地问题,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用“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把农民组织起来,获得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动员了各阶层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适应形势的变化,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彻底解
11、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我们党依靠人民打胜仗。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生死关头,我们党转向农村创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唤起工农千百万,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得以发展。苏区群众全力支援革命,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处处可见。在中央苏区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长征前夕在全县80%的青壮年参加红军的情况下,又有6600多名子弟兵加入红军队伍,仅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兴国籍战士就有12038人,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倒下。长征途中,如果没有各民族群众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冒
12、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病员、提供粮秣,艰难转战的红军将士也许真的成为“石达开第二”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美军观察组成员戴维斯到延安考察后认为,共产党及其军队之所以能够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这种显著的生气和力量的原因,是简单而基本的,“即是群众的支持和群众的参加。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它们得到这种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J1946年3月,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来到延安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这是他亲身体会到的共产党领导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百年 浩瀚 征程 感悟 中国共产党 始终不渝 人民 初心 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