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图19).docx
《泰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图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图19).docx(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公开稿)泰兴市人民政府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5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5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6第三章市域国土空间格局8第一节区域协同8第二节总体格局10第三节“三区三线”划定与管控要求11第四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管控H第五节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13第四章市域资源要素保护与利用15第一节资源要素总体格局15第二节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16第三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17第四节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18第五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2第六节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23第五章市域城乡融合发展24第一节人口城镇化24第二节城镇体系24第三节镇村布局规划25第四节公共服务设施27第五节产业发展
2、引导30第六节历史文化保护32第七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7第六章中心城区布局优化39第一节空间结构与规划分区39第二节居住与住房保障40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40第四节绿地与开敞空间42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44第六节总体城市设计44第七节城市更新46第八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48第九节城市控制线48第七章综合交通50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50第二节市域综合交通系统50第三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53第八章要素支撑体系56第一节城乡安全设施56第二节市政公用设施60第九章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68第一节生态修复68第二节国土综合整治70第十章规划实施72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72第二节强化规划传导
3、与用途管制72第三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74第四节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75第十一章附则76第一章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资源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水平治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作出贡献。第2条规划依据1 .中华
4、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改)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年)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2021年修订)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
5、第743号)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修订)15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修正)17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18年修正)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20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2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9)42号)
6、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23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统一省级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苏发(201928号)24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苏发(201930号)25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26 .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7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28 .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9 .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7、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30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成果等。第3条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底线管控。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底线约束,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础。区域协同、全域统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通过交通、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同。统筹相关专业领域的空间需求,以空间结构优化和国土空间治理为宗旨,实现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形成统一衔接、功
8、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动能转型、创新发展。坚持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本链加持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用地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布局,强化科创载体建设,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布局支撑。以人为本、提升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协调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布局和时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第4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泰兴市行政管辖范围,包含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其中市域国土面积1169.6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范围为南至澄江路一封庄中沟
9、一前汤河一鼓楼南路澄江路一红旗中沟一天星港、西至长江、北至阳江路一郭庄中沟一跃进中沟一科太路一如泰运河、东至现姚王街道东界线,及姚王街道镇区范围,总面积130.53平方千米。第5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第二章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第6条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定位扬子江畔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中轴跨江融合节点、沿江美丽宜居城市。第7条发展目标至2025年,聚焦美丽泰兴建设,市域“三生空间”逐步优化。生态要素得到系统保护,生态碳汇能力显著增强。锡常泰跨江融合、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10、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取得突破。市域“一主两副,两带五片”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稳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初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至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长江泰兴段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成为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节点之一,“红色韵、水乡情、现代风”的风貌全面展现,美丽绿色宜居泰兴全面建成。到2050年,形成繁荣宜居、宜业宜游、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的美丽国土格局。建成资源保
11、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互动共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红色文化和现代特色共鸣的新泰兴。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第8条融入区域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网络,接轨上海,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以常泰一体化为契机,依托城镇群和轨道交通布局统筹高能级载体建设,共建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努力打造江苏中轴崛起桥头堡。第9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瞄准产业创新,形成产学研共进的创新格局,重点保障“3+3”地标性产业集群的空间需求,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的布局。优先保障重点园区的发展空间,持续推进城镇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利用。第10条维育生态保护格局
12、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织补蓝绿生态格局,统筹全要素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沿江岸线品质,优化配置岸线利用功能。保护优质农业空间,稳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第11条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生活圈,形成全龄友好、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构建以“红色韵、水乡情、现代风”为特色的特色风貌体系,提升国土空间品质。第三章市域国土空间格局第一节区域协同第12条落实区域发展要求1、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格局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共建共享
13、为主要方向,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2、协同推进扬子江城镇群建设深化落实“1+3”重点功能区和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两心三圈四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要求,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沿江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创新载体空间布局,引导跨江融合发展,融入扬子江城市群。3、合力打造江苏省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落实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一主一带、两源三片”总体格局要求,协同中心城区发展,增强要素集聚配置能力,统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力打造江苏省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全
14、面融入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带,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空间集约化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经济走廊。第13条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1、跨界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统筹长江岸线保护利用。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统筹长江两岸、上下游等地区岸线利用方式,积极参与沿江湿地保护网络、沿江生态防护林体系和沿江风光带建设。提升跨界河流治理水平。加强对永安洲永正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两泰官河应急备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共同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善区域水系网络,加强长江、骨干河道和中小沟渠的联系,打造整体水网结构,重点承担泰州南部水源涵养保护、洪水调蓄及区域防洪防灾等功能;共同开展宣堡港、如泰运河、季黄河等跨界河流水污
15、染治理。重点协同保护跨区域廊道。加强盐靖高速、广靖高速、沪陕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500千伏电力线路、西气东输管道、中俄东线管道等主要市政廊道和如泰运河、两泰官河、东姜黄河等骨干河道跨区域的协调保护、预控和治理。2、区域产业协同共建推动跨界载体平台建设。紧抓跨江融合发展机遇,强化泰兴产业园区与苏南产业联动,以项目驱动、企业主导推动产业空间要素资源流通,保障园区作为产业跨界合作的主要载体的空间需求。3、旅游服务合作共赢共同塑造旅游品牌。挖掘银杏生态特色和红色文化特色,融入区域大旅游框架,配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沿江城市在旅游品牌塑造方面加强合作,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
16、品牌。共建区域旅游线路。呼应江苏省沿江风光带的建设,与泰州城区、靖江市沿江风景路进行串联,提高可达性。整合泰兴与苏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串联泰州一盐城一淮安等城市的近现代革命遗迹、红色教育基地,共同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线路沿线旅游设施和标识体系,共同建设旅游服务体系。4、区域交通互联互通跨江互联互通。规划北沿江高铁、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如常高速、预留泰州至常州高速公路等主要区域交通设施,加强与上海、南京、苏锡常都市圈的联系。长江北岸互联互通。规划通过北沿江高铁、如常高速、232省道、345国道等加强与南通、泰州、扬州、南京等城市的联系。与泰州互联互通。规划预控泰州
17、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在泰兴的廊道空间;完善泰兴市域干线公路网络,规划345国道、504省道北延和232省道,强化泰兴城区与泰州城区之间的联系,接受泰州对泰兴的辐射。第二节总体格局第14条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省域国土空间格局、江苏省“1+3”主体功能区以及泰州市国土空间格局要求,顺应市域自然资源本底特征,构建“一主两副,两带五片”的空间格局。统筹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形成网络化、多中心、开放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主”指泰兴中心城区,“两副”指黄桥副中心、虹桥副中心,“两带”指沿江复合带和如泰发展带,“五片”包括沿江综合发展片区、南部高效农业片区、中部城镇发展片区、西北生态
18、农业片区、北部现代农业片区。第三节“三区三线”划定与管控要求第15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耕地保护目标85.8280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8.5702万亩,是耕地保护目标中相对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第16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0.8550平方千米,为江苏泰州泰兴天星洲省级湿地公园。第17条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坚持反向约束与正向引导相结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各镇区,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为1.3018。第四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管控第18条生态保护红线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19、生态保护区下划二级分区均为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生态保护区与生态保护红线规模、布局和管控要求相同。第19条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由林地、湿地、河湖水系以及休闲旅游配套用地等构成。生态控制区内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原则上不得开展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同时满足有关森林、湿地、河湖水系等相关自然资源法律法规提出的管控要求。第20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应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要求,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从严管控非农建设行为。第21条城镇发展
20、区为满足各类城镇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和空间布局而划定的区域,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第22条乡村发展区以农业生产、林地保育、乡村发展为主的区域,包含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的一般耕地、部分林地、村庄用地以及休闲旅游配套用地等。乡村发展区应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序推进村庄用地更新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允许布局一定量的旅游和新经济用地以及农民安置房,禁止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以及新增经营性居住用地和污染性产业用地。乡村发展区细化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和其他用地区。村庄建设区允许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村庄建设与整治,允许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21、一般农业区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在严格落实保护耕地的任务下,区域内允许农业生产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严禁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林业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落实林地保护,区域内允许开展林业生产和发展,严禁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第23条矿产能源发展区该区是为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划定的区域,矿产资源开采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五节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第24条用途结构优化优先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提高优质耕地面积与比重;有序引导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土地恢复为耕地,坚持用养结合优化园地布局、合理保障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加强生态用
22、地的保护,稳定河流、湖泊、湿地面积,加大林地保护力度。至2035年,耕地、林地面积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适度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进入用地程序的地块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合理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规划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上级下达规模。第四章市域资源要素保护与利用第一节资源要素总体格局第25条总体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和高效利用
23、实施水林田湿一体化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严守资源保护底线,控制资源利用规模和强度,转变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切实提升自然资源质量、综合服务价值和承载能力,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第26条生态空间结构整合泰兴市域现有生态资源,构建水、林、田、湿相互融合的生态空间基底,凸显泰兴市滨江生态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一带一片、七横五纵的生态空间格局。“一带”指沿江生态带。由泰兴长江段水域、沿江滩涂湿地、生态防护林和已建成的沿江生态廊道构成的复合自然生态系统。融入长江大保护总体格局,依托泰兴市沿江生态廊道建设,修复受损滩涂湿地,完善生态防护林体系,提升生态保育和屏障功能。“一片”指古银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兴市 国土 空间 总体规划 20212035 附图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