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吴地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11.doc
《新苏吴地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吴地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11.doc(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州新苏企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新苏吴地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单位:苏州新苏企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5第一节 开发公司概况5第二节 项目背景5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7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建议8第二章 项目所在地概况和发展前景11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概况11第二节 区域发展前景12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15第一节 苏州写字楼市场环境15第二节 苏州服务业发展目标18第三节 苏州商业地产发展前景19第四节 市场分析结论20第四章 项目定位及资源开发方案22第一节 项目定位22第二节 资源开发方案25第三节 资源利用方案26第四节 资源节约措施
2、26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29第一节 建筑设计29第二节 经济技术指标34第六章 节能方案分析37第一节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37第二节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38第三节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40第七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42第一节 项目的选址及用地方案42第二节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42第三节 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43第八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45第一节 环境和生态现状45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45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6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49第一节 投资估算49第二节 融资方案51第十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53第一节 项目开发计划53第二节 项目经营方案55第三
3、节 项目现金流量表56第四节 项目财务风险评价57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分析59第一节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59第二节 社会适应性分析59第三节 项目风险及防范建议60第十二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63附件64第一章 项目总论第一节 开发公司概况新苏吴地中心项目,由苏州新苏企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企业类型:有限公司。公司组建于2009年12月8日,注册号320500000067557,注册资本金为16800万元,公司的经营年限为20年。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投资管理及咨询、销售建筑材料、装饰装潢材料。苏州新苏企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暂定为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企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
4、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公司隶属于苏州市新苏集团。新苏集团创立于2006年,新苏企业是一家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地产开发经验的投资商和发展商,旗下形成商业地产、连锁百货、高级酒店、金融投资四大支柱产业。新苏集团已在江苏、山东等地开业及在建6个新苏国 际广场、3家星级酒店、8家连锁时尚百货店,计划到2015年,建成20个新苏国际广场、20家时尚百货、5家星级酒店,企业资产超过100亿元,年销售额超1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公司始终以“和谐是稳定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为经营理念,以“心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企业精神。公司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内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实力、素质稳步提高
5、在经营理念上不断开拓创新。公司通过市场公开竞拍,于2009年11月5日取得位于平江区苏地2009-B-34号地块(15198)的土地使用权。本公司现计划在该地块建设以商业为主,集商业、酒店、办公为一体的大型高档城市综合体。第二节 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 新苏吴地中心二、项目位置本项目位于苏州市平江新城312国道南1号地块(人民路东、城北东路南)。1.1 项目的位置图平江新城312国道南1号地块,功能为商业、办公及酒店,总建筑面积为151025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十五层总建筑面积91149平方米,地下四层总建筑面积56032平方米,容积率为6.0。三、项目周边环境本项目位于苏州市平江新城商务核心区
6、地块北面是城北路(原312国道),路北即万达广场项目。地块西紧邻人民路。2004年平江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从大观名园、橘子国、万达广场等商住项目的建设拉开序幕。平江新城逐渐加快建设的步伐,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也逐步推进。万达广场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商务核心区和火车站商业区都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区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4、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4年第二次修订);5、建设项目经
7、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7、原国家计委(1983)第116号“关于颁发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的通知”;8、国家、省、市有关设计和建筑规范、标准;9、项目相关的资料。 (二)主要研究范围本报告主要对苏州新苏企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拟建的“新苏吴地中心”项目的建设条件、必要性、选址、规模、投资估算等诸方面可行性作出分析。研究范围包括: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 项目选址3、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4、 建设方案5、 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6、 节能7、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 项目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9、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0、 社会效益11、
8、 风险分析 (三)编制原则 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可靠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力求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结论科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客观实际进行评价分析,以保证咨询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建议(一)结论伴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的商业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下,苏州的服务业得到不断的提升发展。苏州原有商业中心已经发展饱和,新形态的商业项目不断涌现,城市副中心的商业配套不断完善。本项目所在的平江区是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观前商业圈和火车站商业圈支持者巨大的市场消费力,对于商业的消费有很大的支撑能力。本项目定位
9、起始点较高,本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人民路北延、火车站、平江新城核心位置,同时随着苏州轻轨2号线的开通,项目可售部分售价及所持有物业价值未来增值潜力巨大。项目的建设对于丰富平江新城和火车站区域的商业形态、提升商业档次,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项目的销售部分物业保证了项目的开发建设,持有商业物业的长期经营能带来长期稳定的高收益。项目的项目建设,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稳定高效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建议1、本项目建设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需要项目单位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并积极争取银行资金支持。2、处理好统筹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在项目建设中,同步推进
10、商业裙楼建设和超高层塔楼建设的关系,做到安全、高效、高品质的建设,同时统筹施工,在保证品质、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做到节约成本。第二章 项目所在地概况和发展前景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概况一、区域环境平江新城,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北部。紧靠古城区,东与工业园区梅巷交界,北与相城区元和镇相邻,西与金阊区西塘河相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为苏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和市域次级商务商贸中心。2003年平江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06年正式成立了平江新城管委会。二、区位优势平江新城南衔古城之繁荣,东西托园区新区现代经济的蓬勃,北领新兴的相城,是苏州城区乃至大都市格局的轴心,也是苏州沉淀繁华轴线的一个支点,自然而然地
11、成为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乃至历史文化转化上的枢纽。三、经济环境苏州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发展。2011年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16.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总量列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2011年7月11日,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开业,这是国开行设立的全国第一家非计划单列市城市分行。20
12、09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450.54亿元和9032.28亿元,居江苏第一。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质态不断提升,民营资本开始投向新兴产业。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3.62万家,年末实有20.80万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217.35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7288.20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39万户,年末实有38.2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60.24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18.14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9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实现工业总产值8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8%。私营个体经济投
13、资139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1%。四、交通优势作为交通的枢纽和集散中心,区域内交通发达,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诸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于一身,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227省道(东环路)、苏虞张公路等对外交通干线,沪宁高速公路城区入口和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均位于本区,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五、产业优势随着苏州对外扩张和制造业的兴起,必然要求有一定规模服务业的支撑。平江新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为金融、保险、证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区域发展
14、前景一、功能定位建成以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二、核心业态着力发展以金融、保险、证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本项目发展前景本项目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规程执行,将充分的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2004年,苏州启动平江新城建设计划。平江新城建设,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引入科学先进的规划理念,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功能,平江新城确立了“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三大功能定位。根据“三区三城”建设目标,平江区将新城定位为以现代商务商贸为支柱产业的
15、功能集聚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引进智慧型、科技型产业,将逐步建成现代商务功能区等四大功能服务区域。 万达模式的进驻使得平江新城从项目开发,实现了区域城市能级的提升,而本案作为又一个城市综合体的进驻,必将成为平江新城未来的城市又一个核心地标!本项目处于商务服务区的核心位置。同时周边还有四个生态居住社区,总占地面积近6平方公里,注房面积达3百多万平方米,新城区内的居住人口将达到14万左右。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第一节 苏州写字楼市场环境(一)市场行情:写字楼聚集效应苏州写字楼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园区、高新区三大区域,其它区域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集聚。中心区写字楼主要集中在观前商圈、石路商圈
16、和南门商圈等区域;新区写字楼集中在新区中央商贸区及狮山路板块;园区写字楼主要分布在湖西CBD、湖东行政中心区域。(二)市场行情:写字楼等级划分物业配套、档次结合目前的售价/租金可将板块划分为三个等级,整体市场高位稀缺,园区、新区处于高中等级。(三)市场行情:供求关系分析苏州2010年1月-2011年1月写字楼市场供应、成交主要集中于下半年;单月供应量于10月达到峰值8.19万方,2010年1月、7月和12月单月成交量较大;2010年苏州全市成交均价13697元/。第二节 苏州服务业发展目标第三节 苏州商业地产发展前景(四)2011年写字楼市场供应情况2011年苏州写字楼市场中20.52%为存量
17、房源,近80%为全新房源,中润苏州中心、苏州高新广场、晋合广场、元联中心等全新项目上市。2011年苏州写字楼新上市房源一览区域案名推盘时间面积范围()价格(元/)推盘量销售情况吴中区中润苏州中心2011年8月40-170017000-190003.5万方现推15F,去化率13%吴中区名宇广场2011年4月50-11008000200套基本售罄,90%以上园区凤凰文化广场2011年12月待定待定11万方/园区晋合广场2011年11月230-170020000-2500020套/园区中新领袖天地2011年10月58-11811000042套预计10月份推出别墅写字楼沧浪区新联大厦2011年9月95
18、140012000-13000154套/新区苏州高新广场2011年3月200-1700均价24000-250006.8万方4-10层去化50%新区101Park2011年6月380-17309500-15000142套去化10-15套左右别墅写字楼相城区元联中心2011年4月60-1509500184套70%相城区繁花中心2012年待定待定10多万方/(五)小结1.销售市场个案启示:合理定价、策略以及产品定位应切实市场需求。目前平江新城整体市场氛围淡薄,但区位价值明显。2.租赁市场市场总体的入驻率较高,租赁客群基本符合区域市场的产业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特征。3.市场预期随着苏州城市地位以及吸
19、引力不断提升,外来公司正深入苏州发展,配套完善的中高端办公物业将是其合理选择。第二节 苏州服务业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行业,扩大短缺新产品的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要求”,其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做强休闲度假旅游。发挥苏州山水、文化和城市和谐统一,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休闲旅游,通过完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链接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实现旅游与商务、会议、培养、康
20、乐、颐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景观商业、文化商业和旅游商业。在对传统商业街区和旅游风情街的改造建设中,注重营造具有浓厚吴文化底蕴、姑苏建筑风貌、较高文化品位的商业景观,结合旅游景点的特色,挖掘景点对商业的带动功能。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苏府2007115号指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推动苏州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证贯彻落实科
21、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和富国强市统揽全局,坚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和人才,加快服务业集约型发展,构造完整产业链,推动形成服务业新增长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根据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全力营造“1516”格局,打造16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
22、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建设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争形成相对优势,培养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依托资源、交通和市场,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加快培育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我市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拉动和财税增收的集中区。根据我市城市定位,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金融、信息、创意、旅游休闲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苏吴 中心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