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区二级公路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doc
《某山区二级公路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山区二级公路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设计总说明1.1地理位置图(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1.2设计依据根据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的地形图(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某山区二级公路设计1.4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该公路设计进一步提高和训练学生的理论分析、道路设计、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过程,基本掌握公路的设计方法,熟悉有关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查阅与使用方法。 1.5 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广东省某公路A-
2、B段二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设计速度为60km/h, 路基宽度为12米,双向两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0.5米,硬路肩为21米,行车道为23.5米。路线总长3764.859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3+764.859。路槽深0.6m,路拱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1.5。路堤边坡采用1:1.5,路堑边坡采用1:1. 1.6 沿线气候、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及交通情况本项目所处区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丘陵区、漠阳江中下游平原区、云雾山与天露山山间走廊区(鹅步岭),总体分为构造剥蚀山地地貌单元和江、河、海堆积地貌单元。除鹅步岭(以隧道方式穿越)海拔356.0m外,路线沿线
3、最高海拔68.0m,最低海拔1.2m,地形起伏不大,地形相对简单。(3)道路所处地区的交通情况交通量为6358辆/昼夜。1.7 其他事项其他未提及的施工事项,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部颁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其他部颁施工规范。图纸中所提供的混合料配合比,仅供参考,施工时应以现场实验为准。施工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2 路线平面设计道路为带状构造物,它的中线是一条空间曲线,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路线的平面,路线平面的形状及特征为道路的平面线形,而道路的空间位置成为
4、路线。路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路线要改变方向和发生转折。2.1 公路等级的确定2.1.1 已知资料交通量为6358辆/昼夜。2.1.2 查标准2.1.4 确定公路等级假设该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15年,则远景设计年限交通量N:N=6358(1+6.0%)15-1=13893辆/日根据规范: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500015000辆。由远景交通量可知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所以根据给定的条件,本次设计路线为山岭浅丘区二级公路。2.2 选线设计2.2.1 选线的基本原则:(1)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2)
5、在对多方案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4)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5)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选线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其对道路的影响。2.2.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道路选线的主要
6、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布置下来。(1)全面布局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就是在起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具体的在方案比选中体现。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大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一是主观条件:指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中的任务和作用,设计起终点就是由老师规定的。二是客观条件:指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建筑物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
7、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2)逐段安排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3)具体定线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因素。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算基本完成。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的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直协调。2.3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2.3.1 平面设计原则:(1) 平面线形应直捷、
8、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2.3.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表设计指标规范值采用值设计指标规范值采用值设计车速60km/h60 km/h最小平曲线半径一般值100米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1500米1500米平曲线最小长度140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50米最大横坡坡度2%2) 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图2.1路线设计图交点间距计算公式为 (2.1)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为 (2.2)由图2-2计算出起点、交点、
9、终点的坐标如下:QD:(503381.44925,540859.50606) JD1:(503474.82538,540701.20995) JD2:(503779.48116,540621.17737) ZD:(503923.75654,540357.05934) 路线长、方位角计算a0-1段D0-1=方位角 b1-2段D1-2=方位角 c2-3段D2-3= 方位角 d. 转角计算 (右) (左)(2)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1)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图2.1按回旋曲线敷设缓和曲线 (2.3) (2.4)
10、2.5) (2.6) (2.7) (2.8) (2.9) (2.10)式中: 总切线长,();总曲线长,(); 外距,();校正数,();主曲线半径,();路线转角,();缓和曲线终点处的缓和曲线角,();缓和曲线切线增值,();设缓和曲线后,主圆曲线的内移值,();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2)主点桩号计算 (2.11) (2.12) (2.13) (2.14) (2.15) (2.16)2.4路线曲线要素计算2.4.1 路线简介该二级公路,根据路线选线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路线基本情况如下:全长:3764.859m交点:7个交点桩号:K0+321.092、K0+606.040
11、K1+090.072、K1+515.852、K2+020.583、K2+401.069、K2+883.507、K3+353.756半径:200m、200m、200m、200m、400m、200m、200m、250m 缓和曲线长度:89m、58m、63m、81m、59m、68m、54m、56m2.4.2 曲线要素JD1:K0+321.092设=200m,=89m ,= 则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JD1:K0+321.092ZH=JD-T= K0+321.092-127.416=K0+193.676HY=ZH+= K0+193.676+89=K0+282.676YH=HY+(L-2
12、)= K0+282.676+(245.1381-2*89)=K0+349.8141HZ=YH+= K0+349.8141+89= K0+438.8141QZ=HZ-L/2=K0+438.8141-245.1381/2=K0+316.24505校核: JD=QZ+J/2=K0+316.24505+9.6939/2= K0+321.092交点校核无误。其它6个交点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2.5 各点桩号的确定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就主要用到了以上的三种线形,在五公里的路长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相对各种相比较而得出的。在地形平面图上初步确定出路线的轮廓,再根据地形的平坦与复杂
13、程度,具体在纸上放坡定点,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既为路线的各个转角点(既桩号),并且测量出各个转角点的度数,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初拟出曲线半径值和缓和曲线长度,代入平曲线几何元素中试算,最终结合平、纵、横三者的协调制约关系,确定出使整个线形连贯顺直协调且符合技术指标的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3 路线纵断面设计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既为路线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
14、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大小和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3.1纵断面设计的原则(1) 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2)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3) 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应满足:(4) 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5)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6)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7) 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8)
15、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3.2纵坡设计的要求(1) 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范(2) 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短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3) 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4) 应尽量做到添挖平衡,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5) 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
16、避免产生突变。(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3.3 纵坡设计的步骤(1) 准备工作: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里程桩包括:路线起点桩、终点桩、交点桩、公里桩、百米桩、整桩(50m加桩或20m加桩)、平曲线控制桩(如直缓或直圆、缓圆、曲中、圆缓、缓直或圆直、公切点等),桥涵或直线控制桩、断链桩等。(2) 标注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3) 试坡:在已标出“控制
17、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以控制点为依据,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反复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试坡线,将坡度线延长交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4) 调整: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等,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5) 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作横断面设计图,检查是否出现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调整。(6) 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要求
18、取到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7) 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8) 计算各桩号处的填挖值:根据该桩号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确定。3.4 竖曲线设计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依据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标准规定: 表3.1竖曲线指标设计车速(km/h)60最大纵坡()6%最小纵坡()0.3%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极限值1400凹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1500极限值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竖曲线基本要素计算公式: (3.1) L
19、 = (3.2) T = (3.3) E = (3.4)式中: 坡度差, L 曲线长, (m)T 切线长, (m)E 外距 (m)A 变坡点1: (1) 竖曲线要素计算:里程和桩号K0+520.00 I2=-1.7927% i1= 0.8628% 取半径R=2000mw= i2i1=1.7927%+0.8628%=0.9299% (凹形) (2) 设计高程计算:竖曲线起点桩号=(K0+520.00)9.299=K0+510.701竖曲线起点高程=53.1618-9.299(0.8628%)=53.082m竖曲线终点桩号=( K0+520.000) +9.299= K0+529.299竖曲线终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区 二级 公路 设计 毕业设计 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