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习题参考答案.doc
《水准测量习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准测量习题参考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习题二一、填空题 1、水准测量直接求待定点高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高差法,计算公式为,该方法适用于根据一个已知点确定单个点高程的情形;另一种是视线高法,其计算公式为 ,该方法适用于根据一个已知点确定多个前视点高程的情形。2、写出水准仪上四条轴线的定义:A、视准轴 望远镜物镜光心与十学丝交点的连线。B、水准管轴 过水准管零点圆弧的切线。C、圆水准器轴 过圆水准器零点的球面法线。D、竖轴 水准仪旋转轴的中心线。3、水准管的分划值是指 水准管2圆弧所对应的圆珠笔心角,分划值愈小,水准管的灵敏度愈 高。4、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使视准
2、轴处于水平位置。5、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有 闭合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和 支水准路线。6、水准测量测站检核方法有 两次仪高法和 双面尺法。 7、 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传递高程。8、水准尺的零点差,可采用 每测段测偶数站予以消除。9、DS3微倾式水准仪中,数字3的含义是指 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10、设A点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若后视读数为1.358m,前视读数为2.077m,则A、B两点高差为 -0.719m,因为 高差为负,所以 A 点高;若A点高程为63.360m,则水平视线高为 64.718m,B点的高程为62.641m。 11、将水准仪圆水准器气泡居中后,再旋转仪器18
3、0, 若气泡偏离中心,表明 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竖轴。二、问答题1、试简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答:水准测的原理:利用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已知高程点(A)和未知高程点(B)上立水准尺并读取读数,测定两面三刀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未知点高程。如图: HB=HA+hABHAhAB大地水准面 hABA B水平视线水准尺水准尺ab前进方向2、水准仪能够正常使用,必须满足哪些几何轴线关系? 答: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圆水准器轴平行于竖轴,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3、水准测量时,把仪器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地方,能消除哪些误差的影响? 答: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误差(i角误差),地球曲率的影响
4、大气折光的影响(只能削弱)。4、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答:视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望远镜对光不完善,目标的像与十字丝板没有重合,当观测者的眼睛上下移动时,目标的像与十字丝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消除方法:先目镜对光,使十字丝清晰,再物镜对光,使目标像清晰,直到眼睛移动而目标像与十字丝无相对移动为止。5、为什么水准测量读数时,视线不能太靠近地面? 答:由于越靠近地面,大气受地面温度影响越大,大气折射也越大,大气折光对观测数据的影也就越严重。三、计算题1、 已知A点高程为60.352m,将水准仪置于A、B两点之间,在A点尺上的读数a1.585m,在B点尺上的读数
5、b0.465m,试分别用高差法和视线高法求B点高程,并以图说明水准测量的原理。 解:HB=HA+hABHAhAB大地水准面 hABA B水平视线水准尺水准尺ab前进方向2、如图所示为某水准测量观测略图,试将已知数据、观测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各测站高差和B点高程。1.8881.3561.8992.1082.2291.9921.5181.666BMAHA=73.556mZD1ZD2ZD3B水准测量手簿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a)前视(b)+-BMA1888735560370ZD1166615180310ZD2189913560209ZD3222921080237B199274
6、264计算校核768269740917020907083、调整下表闭合水准路线观测成果,并计算各点高程m水准测量成果调整表测点测站数高差值高程m备注观测值m改正数mm调整值mBM110+2.134+10+2.14456.518158.6628+1.424+8+1.432260.0948-1.787+8-1.779358.31511-1.714+12-1.702456.61312-0.108+13-0.095BM156.51849-0.051+510高差闭合差fh=-0.051 容许闭合差4、如图所示为某闭合水准路线普通水准测量观测成果,试按表进行成果处理,并计算各待求点的高程。h1=+1.0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准测量 习题 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