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 工程设计方案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第二分册 技术方案第一部分 工程设计方案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2006年3月3日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 工程设计方案目 录1、概述91.1 项目简介91.2 项目背景91.3 编制依据101.4 编制原则111.5 编制范围111.6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111.7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41.7.1 城市概况141.7.2 自然条件161.7.3 湖泊河流水文171.7.4 地形地势181
2、7.5 排水现状及规划192、污水处理厂概况242.1 规划年限及服务范围242.2 厂址现状及特点252.3 设计水量和进水水质252.3 出水水质262.4 污泥处理目标272.5 恶臭气体处理目标273、污水处理方案283.1 设计原则283.2 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283.3 污水污染物的去除303.3.1 SS的去除303.3.2 BOD5的去除313.3.3 COD的去除313.3.4 氮、磷的去除313.4 改良A2O工艺简介333.4.1 传统A2O工艺333.4.2 改良型A2O工艺343.5 污泥处理工艺353.6 恶臭气体处理工艺363.6.1 恶臭气体发生源、污染物浓度
3、和排放控制值363.6.2 恶臭气体处理工艺的确定373.6.3 活性氧技术原理383.6.4 活性氧废气净化装置构成403.6.5 除臭系统运行效果413.7 污水处理方案流程413.8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选型433.8.1 粗格栅433.8.2 进水泵房433.8.3 沉砂池443.8.4 曝气方式和曝气器443.8.5 二沉池453.8.6 污泥浓缩脱水设备463.8.7 消毒474、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484.1 工艺设计484.1.1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484.1.2 细格栅及沉砂池504.1.3 改良A2O池524.1.4 二沉池564.1.5 消毒池574.1.6 脱水间574.1.7
4、 风机房584.1.8 除臭系统594.1.9 污水处理工艺主要设备材料表614.2 总图设计664.2.1 布置原则664.2.2 布置特点664.2.3 总平面布置674.2.4 厂区竖向684.2.5 厂区大门694.2.6 管理区694.2.7 总图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94.3 厂区道路设计704.3.1设计依据704.3.2主要技术标准704.4 厂区给排水设计714.4.1 厂区给水714.4.2 厂区排水714.5 厂区进出水质、水量测量714.6 建筑设计724.6.1 建筑总平面设计724.6.2 单体设计724.6.3 绿化设计734.7 土建设计734.7.1 设计依据
5、734.7.2 工程地质条件744.7.3 设计标准754.7.4 地震设防754.7.5 基本风压754.7.6 设计原则及构造措施754.7.7 主要构筑物的结构型式与构造要求764.8 供电、照明、自控、仪表及通讯设计774.8.1 设计依据774.8.2 设计内容784.8.3 供电设计784.8.4 厂区照明814.8.5 自控设计814.8.6 仪表设计864.8.7 通讯设计874.8.8 电气、通讯、仪表设备材料表874.9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884.9.1 空调884.9.2 通风885、厂区消防905.1 编制依据905.2 消防主要措施905.2.1 总图905.2.1
6、建筑消防915.2.3 消防给排水916、节能926.1 编制依据及采用的主要标准926.2 节能措施927、劳动安全防护947.1 编制依据947.2 自然危害因素防范措施947.3 生产过程中主要危害因素防范措施958、环境保护988.1 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影响988.1.1 交通988.1.2 尘土988.1.3 施工噪音988.1.4 卫生988.1.5 固体废弃物998.2 运行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998.2.1 噪声998.2.2 恶臭气体1008.2.3 固体废弃物1018.3 污水厂建成后对水环境的改善1028.4 环境保护设计1028.4.1 采用标准1028.4.2 施工期环
7、保设计1038.4.3 施工完成后的环境保护1058.4.4 运行期间环保设计1058.5 环境保护结论1059、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和管理1069.1 实施原则和步骤1069.2 项目建设的管理机构1069.3 管理机构1079.4 劳动定员1089.5 设计施工安装1099.5.1 项目设计及施工1099.5.2 设备的安装1109.5.3 调试与运行1109.6 项目实施计划1119.6.1 工期分段及日程安排1119.6.2 主要工期控制点111结 语112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 1161、 概述1.1 项目简介项目名称: 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
8、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地点: 东莞市大朗镇水口村主管单位: 东莞市大朗镇人民政府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招标代理: 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投标联合体: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1.2 项目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区域人口的急剧膨胀,必将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目前,这些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为了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珠江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总体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
9、清”,东莞市政府决定在近几年内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建设各镇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随着大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城镇重要基础设施的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城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寒溪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寒溪河整个河道的天然产流量在枯水期已远小于其接纳的污水量,致使目前寒溪河完全丧失了自净能力。其污染将直接影响东江干流桥头段的水质,严重威胁着东莞市及广州市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源。为了保护寒溪河流域的水体,保护东莞运河和东江水,实现整个珠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总目标,同时适应大朗、松山湖科技园区发
10、展的需要,改善城镇投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势在必行。2005年10月,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修编、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中所确定的原则、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红线图以及水质、水量等资料,并结合大朗镇污水的水质特点及排放规律,编制完成了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申请报告。1.3 编制依据1、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特许权招标文件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11、2、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申请报告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表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1.4 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相关环保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2、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大朗镇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建设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3、根据国情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工艺成熟、可靠,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处理效果。4、整个污水处理厂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控制,实现电脑中央监控。5、妥善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污泥,避免二次污染。6、采取合理节
12、能措施,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1.5 编制范围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工艺、建筑、土建、电气、仪表、自动控制及通风的设计。1.6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1997年版)2、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年北京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4、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
13、T5057-1996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1998版)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1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年版)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14、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15、地下工程防火设计规范GB50108-200116、防洪标准GB50201-941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BJ56-941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19、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0、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21、低电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
14、54-9522、建筑防雷读者论坛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2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24、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规范GB50062-922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26、电气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27、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2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29、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3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T20513-200031、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和图形符号HG/T20505-200032、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FIG/
15、T20507-200033、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0034、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9-200035、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700-200036、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定GB50174-933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3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GB12348-19903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4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4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4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43、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26-20011.7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7.1 城市
16、概况大朗镇南临深圳市,东靠黄江、常平,北与东坑为邻,西依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至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8.10km2。依据大朗镇总体规划(2001-2020),大朗镇近期(2005年)总人口为3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9.8km2,中期(2010年)总人口为36.5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2.87km2,远期(2020年)总人口为45.5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0km2。依据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东莞市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镇区围合的松山湖区域。北靠寮步镇,南临罗田水库,西邻107国道,东至杨朗公路,莞深高速公路从园区穿过,总面积为57.
17、31km2。改革开放后,东莞市凭借政策、区位、交通枢纽和传统侨乡等因素,靠“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即外推式占主导的发展过程),实现了快速工业化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目前,东莞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较强,外部推力中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已基本完成,本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竞争等,使得外部作用力逐渐下降。因此,东莞市必须抓住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地区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国际劳动空间分工形式的变化,加强自身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的建设。在集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际经济和贸易空间(市场和渠道),加速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渗透,扩大本地产业和产品的
18、国际竞争力。未来若干年,东莞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治理与整顿”并重,解决90年代初城市“超”高速发展,特别是城镇用地利用率低和推而未建用地比重大的问题,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为:1)形成适合东莞市产业发展格局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中心城为纽带,连接西(广深高速公路沿线)、东(广深铁路沿线)两条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 形成“一中心多支点”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结构体系。2)重点抓好城镇建设用地的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阶段土地开发总量和人口规模,消化和吸收规划区内已推未建用地,合理安排城镇建设项目;根据中心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园区的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的建设用地范围,在土地开发的同时,节约和
19、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向拓展,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严格保护农业及其它生态用地。3)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建成区传统风貌地的保护;建设与城市现代化、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各层次城市中心和居住地区,建设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城市形象设计。4)城市房地产开发必须重视非户籍常住人口的需要,提高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5)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高标准、布局合理、与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6)加速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为城市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建立现
20、代化、大容量、高标准、综合性的城市通信网络,加快数字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7)保护城市山、水环境,营造丰富的绿色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根据规划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和水源保护地,结合市区公园绿地、道路和河岸绿化、组团隔离绿带以及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的附属绿地系统,建设城市的绿色屏障和青山、碧水、绿地风貌,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1.7.2 自然条件东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而不酷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多暴雨,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4.2.1 气温:年平均气温:22.1极端高温:37.9极端低温:-0.5最高月平均气温:28.2最高月平均气温:13.74.2.2 降雨量多年平均
21、降雨量:1724mm(71年平均)最大年降雨量: 3320mm(1959年)最小年降雨量: 972mm(1963年)最大月降雨量: 250300mm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4.2.3 风向、风速东莞市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盛行东风、东北风次之,瞬间风速最大12级(35米/秒),平均风速10级(26米/秒)。台风是东莞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年平均有23次台风对东莞带来影响。1.7.3 湖泊河流水文东莞市域内水体96%属东江水系。东江每年给东莞市带来的平均过境水量多达255.7亿立方米,占本市总地面水总量的90%以上。东莞市年平均降雨量为178
22、8毫米,产生的河川径流量为19.94亿立方米。市域内现有蓄水工程415宗,总集雨面积575.3平方公里,总库容3.59亿立方米。有引水工程141宗,设计引水流量154.4立方米/秒,其中最大引水工程为东引运河。由于东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多受咸潮影响,故尚未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东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降水丰沛,径流量大,过境水多。市域内现有蓄水工程415处,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有30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33座,其余为小二型水库和山塘,总集水面积575.3km2,总库容3.59亿m3。引水工程:东莞市现有引水工程141处,最大的引水工程为东引运河,全长103公里,由东莞市的东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水处理 技术 方案 工程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