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南DOC82页.doc
《浙江某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南DOC8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某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南DOC82页.doc(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江萧山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指南 1化疗基本原则3 2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4 3. 常用化疗方案73.1原发灶不明的腺癌(Adenocarcinoma-Unknown Primary)73.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entral Never System Tumor)73.3头颈部癌83.4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103.5 黑色素瘤(Melanoma)103.6 乳腺癌(Breast Cancer)103.7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113.8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123.9
2、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133.10 胃癌(Gastric_Cancer)133.11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143.1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143.13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143.14 结直肠癌(Colon Cancer)143.15 肛门癌(Anal carcinoma)153.16 肾癌(Renal Cancer)153.17 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153.18 膀胱癌(Bladder Cancer)153.19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
3、r)163.20 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163.21 卵巢癌(Ovarian Cancer)173.2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173.23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173.24 低危滋养细胞肿瘤173.25 高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83.26 霍奇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183.27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193.28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203.29 白血病(Leukemia)204抗肿瘤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防治原则224.1 化疗药物
4、的接触及外渗和过敏反应224.2 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肺毒性反应314.3 化疗引起的骨髓毒性反应434.4 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毒副反应574.5 化疗药物的泌尿生殖系统毒副反应674.6 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副反应764.7 化疗引起的第二肿瘤88抗肿瘤药物中英文对照表92病人一般状况的评分标准941 化疗基本原则所有的生物均有潜在的增殖能力,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将停止增殖,看来是受到了未知的反馈机制的调节控制了其增殖,可能是由于细胞聚集后的接触现象所导致的。在恶性增殖时,细胞到达一个临界体积后不停止增殖,这种不能控制的增殖将导致宿主的死亡。在增殖的早期,肿瘤细胞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但是随着肿瘤体
5、积的增大,肿瘤体积倍增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对此倍增时间的延长有三种解释:(1)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分裂为另一个细胞的时间)的延长;(2)生长分数(肿瘤中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的减少;(3)由于营养成分和血供的不足,肿瘤内细胞损耗增加。 无法精确地预测肿瘤化疗的结果,但是若是能够正确地选择病人,细致地评价肿瘤的生长类型,使用最为有效的药物治疗肿瘤,获得缓解的几率将会增加。化疗临床疗效的评估是有标准可采用的(表18-1)。 并非所有的肿瘤患者均可采用药物治疗。患者是否可采用化疗至少需要以下三条标准:(1)肿瘤的性质;(2)肿瘤的范围或分期;(3)患者的临床条件。并非所有的肿瘤对药物都同样敏感。决定肿瘤
6、对化疗的敏感性的因素包括药物在肿瘤内分布并被转运入细胞内的方式、肿瘤细胞内是否存在有一药物敏感的生化途径以及细胞内药物激活或失活的相对比例。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药物和肿瘤类型来说,其中的一些因素是未知的,进行一些多种药物的观察试验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参数。 目前,仅对扩散的肿瘤进行常规的化疗;手术和/或放疗是目前治疗局部肿瘤的方法。但是,这些观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在根治性手术后马上进行辅助化疗的比例在增加,尤其对于卵巢和子宫的肿瘤。转移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不应该等到患者出现了恶病质或垂死状态时才进行。一旦患者出现了肿瘤所导致的症状,就马上开始治疗,不仅是在出现了由于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或淋巴管
7、肺转移导致呼吸困难这些明显的症状需要治疗,在出现厌食或体虚时也要治疗。即使对于可获得长期缓解或治愈的无症状患者(譬如绒癌或儿童急性白血病)也应该尽早开始治疗。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化疗只是缓解性的,而非治愈性的,因此化疗的副反应可以被化疗后所获得的肿瘤症状的持续缓解或预期改善即便是没有症状情况下的生活状况所弥补。而患者情况极衰弱的情况下,化疗通常是无用的,也是危险的,应当避免。 使用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是为了能够有选择地杀灭肿瘤细胞,这一原理基于由Skipper等提出的“细胞杀灭”假说。下列的原理由L1210白血病模型得出的: 1. 患肿瘤动物的生存率与肿瘤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 2. 单个细胞具有增
8、殖的能力,最终也能杀灭宿主。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剂量和杀灭肿瘤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关系。 3. 药物剂量一定的情况下,不管存在多少数量的细胞,杀灭的细胞的比例是恒定的,而数量不是恒定的。 此第四条(译者注:可能原文有误,应该为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说明药物的细胞杀灭效应是符合一级动力学。譬如,能够将106个细胞杀灭到103个细胞的剂量,也能将1000个细胞杀灭到1个细胞。这个一级动力学的细胞杀灭效应给临床医师的提示是:有必要增加药物的总量,或是达到宿主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或是在细胞数量尚不多时开始使用尚能合理耐受的总剂量来杀灭肿瘤细胞。从这一假设所得出的合理的结论是:治愈肿瘤最佳的机会是
9、在疾病的早期。治疗扩散的肿瘤较局限的肿瘤更为困难,控制小肿瘤较大肿瘤要更为容易。 冈珀茨氏生长曲线动物实验模型(图18-1)显示肿瘤的生长曲线是符合冈珀茨(gompertzian)过程的,即随着肿瘤的增大,其倍增时间逐渐延长。肿瘤生长的冈珀茨特点只有在肿瘤生长达到一个临床可触及的程度时方可显示出来。在亚临床阶段,肿瘤的生长是呈指数级的。尽管在啮齿类动物上证实了其正确性,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适合于人类。冈珀茨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20年内指导了大量的临床化疗研究。随着肿瘤出现治疗的反应(即包块变小),推测其倍增时间应减少,这是因为会有更多的细胞进入了增殖周期。因此大量的代谢活跃的细胞会提
10、高肿瘤细胞对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敏感性,由此药物使用先是采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譬如,环磷酰胺)减少肿瘤的体积,接着使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譬如氨甲蝶呤)。尽管这些序贯、联合的方法在理论上颇具吸引力,但是在临床试验中并没有发现有明确的优越性。冈珀茨生长曲线的另一个应用是预计转移的肿瘤较原发灶的肿瘤一般来说会更敏感,尤其是对周期特异性药物。转移灶越小,差分敏感度越大。因此,原发肿瘤对某一化疗方案不敏感并不一定说明转移灶对此方案也不敏感。这一理论使得辅助化疗显得有价值。 细胞杀灭假说和冈珀茨生长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化疗敏感性和肿瘤负荷呈负相关。这是根据理论上的动力学结构以及生化抗性所得到的。这就意
11、味着肿瘤的总体积越大,对某一药物或方案发生永久性耐药的比例也就越大。除了动力学和耐药性以外,另一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临床结果与动物模型不符合的因素是药理学。细胞的数量越大,逃避被杀灭的部位就越多,包括肿瘤的内部和某个特定的器官,肿瘤细胞在其中避免了与毒性药物的有效接触。 倍增时间人类肿瘤的倍增时间是指肿瘤包块体积增大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差别相当大,譬如胚胎肿瘤和一些淋巴瘤的倍增时间较短(2040天),而腺癌和鳞癌的较长(50150天)。转移性的肿瘤的倍增时间较原发灶的为短。推测认为,肿瘤在早期是呈指数级增长的,恶性肿瘤细胞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生长的,一个1mm的肿瘤通常是经过了大约20次的倍增,一个5m
12、m的肿瘤(可被X线检查出)经过了27次的倍增,1个1cm的肿瘤可能是经过了30次的倍增,临床医生若是能够发现如此“早期”的病灶会十分欣慰。但是,不幸的是这一“早期”的病灶已经是经过了30次倍增的病灶,DNA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根据这一原理,目前的临床技术只能在恶性细胞生长的晚期才可发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在原发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前可能就已经发生。这一动力学原理的另一应用是在肿瘤生长晚期,肿瘤倍增数次就可对肿瘤的体积及患者是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当肿瘤可触及时(直径在1cm),仅仅需要3次倍增,就可使得肿瘤变成为一个大包块(直径8cm)。很明显,治疗的方式譬如化疗、激素及X线治疗均可改变肿瘤的生
13、长,但是肿瘤生长也可改变宿主的防御机制、氧张力和血供。肿瘤生长的速度受生长分数和细胞死亡这两个因素的调节。生长分数是指肿瘤中活跃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数量。肿瘤生长分数差别较大,从25%到95%不等。过去认为人肿瘤细胞中包含有数十亿生长缓慢的细胞,但是实际上,在肿瘤内部,仅有少部分的细胞是处于活跃增殖的状态,大多数细胞通常是不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呈休眠状态。 细胞动力学Skipper等认为对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大剂量、间断用药实际上要较小剂量每日用药要更为有效,因此在美国大多数抗肿瘤性药物均采用的是大剂量间断用药的方案。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到:从目前的临床资料上看,大剂量间断的方案的优点并不突出。化
14、疗药物看来是符合一级药代动力学的,也就是说它们杀灭的是一定比例的细胞,而非是一个恒定数量的细胞。这一特点在肿瘤化疗中有重要的应用。肿瘤细胞接触一次抗肿瘤药物可能会造成24个对数级细胞的被杀灭,在肿瘤有1012个细胞(1kg)时,单次的化疗可杀灭大量的细胞,但是非治愈性的。因此为了杀灭肿瘤,需要间断进行化疗。这一“对数杀灭假说”的概念同时也为多药或联合化疗以及辅助化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辅助化疗是假设在行首次的手术后,肿瘤细胞的数量下降到了101104个细胞的亚临床水平,它是致命性的,但是却又无法被检测出来。这一小的肿瘤细胞负荷对于有效的化疗尤为敏感。 在抗肿瘤的治疗中,化疗药是医生手中一个重要的武
15、器。使用这些药物,医生可以缓解或是治愈过去被认为是致命性的疾病。一直到最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化疗药主要还是用于晚期疾病中,但是随着成功率的提高,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治疗的成功,说明应该更早地进行化疗。所有的内外科医生均应理解肿瘤化疗的特点及其使用,以便必要时作出合理的决定。 目前的治疗方案具有半科学的基本原理。但是不幸的是,根据实体肿瘤反应所得到的数据仅仅是根据经验性的观察。为了能够了解目前有关细胞动力学的文献,有必要看一下细胞周期。所有分裂的细胞均符合一种称之为“传代时间”的复制类型。有五个基本的时期(图18-2)。G1期(G代表gap,方向不定)持续的时间不定,通常在424小时之间。如果此期
16、延长,通常认为细胞是处于G0期,或是休眠期。S期是DNA的合成阶段,通常可持续1020小时之间。G2期是有丝分裂前期,维持210小时。M期是有丝分裂发生的时期,维持0.51小时。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较,其传代时间并不快,但是有更多的细胞处于活跃增殖阶段。正常组织中有很大量的细胞处于G0期,此时细胞并非准备分裂,或是在“周期之外”。 有些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的某些时相(图18-3),烷化剂看来是作用于从G0到有丝分裂的所有期别,它们被称之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羟基脲、阿霉素以及氨甲蝶磷主要作用于S期,博莱霉素作用于G2期,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这些药物因为只能作用于细胞倍增周期中某一特定的时相,因此
17、被称之为为周期特异性药物(表18-2)。激素、5-氟脲嘧啶及顺铂对细胞倍增各期有比较一致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化疗药物只针对分裂的细胞起作用,而且肿瘤较正常组织分裂更多时,那么如果化疗药物适当地分开使用,并联合使用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的药物,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人和动物上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能被化疗所治愈的肿瘤是那些增殖期细胞占大部分的肿瘤(譬如滋养细胞肿瘤和Burkitt淋巴瘤)。在考虑使用放疗或手术治疗时,疾病的扩散程度要较肿瘤的总体大小重要,但是在使用化疗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总体积。一旦肿瘤体积减少以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就开始活跃分裂(它们从G0期进入了更易损伤的细胞增殖周期)
18、因此使得化疗的敏感性增加。这些化疗药物和放疗一样,以一级动力学的方式杀灭肿瘤细胞,也就是说,不管开始时细胞数目是多少,它们均以一定的百分比减少(图18-4)。如果肿瘤负荷较小,所需要的化疗周期也就较少。1mg的肿瘤通常含有106个细胞,1立方厘米的肿瘤通常含有109个细胞,通常如果达到1012个细胞,患者就可能死亡。 化疗的动力学细胞完成其生长和分裂的时间为传代时间,但是肿瘤体积倍增所需要的时间(即倍增时间)取决于传代时间和细胞的死亡率(图18-5)。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肿瘤增大较为缓慢就简单地认为其传代时间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可能是传代较快而死亡率较高的一个综合后果。同样,若是通过放射线照相或体
19、检发现一个较小的肿瘤,它未必就是一个早期的肿瘤,只有通过连续的研究判断其生长速度方可了解其期别。较大的肿瘤(直径23cm)与小肿瘤比较起来,其传代时间较长,尤其是那些位于肿瘤中心位置的肿瘤细胞(离血供最远)。对营养成分和其它一些未定因子的竞争使得整个肿块的活力下降。 肿瘤化疗需要采用一种尽可能杀灭肿瘤细胞而同时保存正常细胞的生理机制。肿瘤组织较正常的组织生长速度要快,利用这一点可以治疗肿瘤。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更具有同步生长的特点。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有相当多的肿瘤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DNA合成期(S期),此时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能抑制DNA合成)起作用的时期。因
20、此短期内使用大剂量干扰DNA合成的化疗药物,譬如氨甲蝶呤,就能最大程度地杀灭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而对骨髓细胞影响较小。但是不幸的是,骨髓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以及毛囊均有与肿瘤细胞相当的传代时间,因此抑制DNA合成的药物容易对其造成损害(表18-3)。但是与较为同步生长的肿瘤细胞群体相比较,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骨髓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细胞处于S期,这就是周期特异性药物的选择性毒性的原因。对于缓慢生长的肿瘤,可能需要一个长达数天,甚至是数周的化疗,因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有少数的细胞处于DNA的合成期。不作用于DNA合成的药物(即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譬如烷化剂,对于体积较大、生长缓慢的肿瘤较为有
21、效。治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通常分裂会较快,更容易受到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杀灭。因此在化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中有些弹性。 肿瘤细胞接受烷化剂治疗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性增加的现象是许多新的化疗方案序贯使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基本原理。此外,若是联合使用具有不同毒性机制的药物,每一种药物在单独给药时应当是安全的。联合化疗中的每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时需具有抗肿瘤活性。 一旦有可能,就需要有一个化疗的间歇以使得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正常细胞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如果化疗药物有拮抗剂,譬如氨甲蝶呤的拮抗剂甲酰四氢叶酸可促进正常细胞的恢复。当然,尚未被杀灭的肿瘤细胞也存在着恢复的可能性,必须要对新的化
22、疗方案作新的评估。尽管使用每一个新的联合化疗方案需要和单药使用作仔细的研究,但是联合化疗中同时用药和序贯用药无疑是发展的趋势。 耐药任何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均会因出现了获得性耐药而下降。对一种药物的耐药通常伴随着是对结构迥异的药物的广谱交叉耐药现象。这或许可以解释在不少疾病中补救治疗只能获得610%的缓解率。导致耐药及紧随其后所发生的多药耐药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表18-4)。从鼠肿瘤所获得的一些实验资料表明:多药耐药的其中一种形式是与耐药肿瘤细胞限制了不同结构药物的积累有关。这种交叉耐药通常在自然药物中比较常见(譬如阿糖孢苷、VP16和长春花碱),另一种多药耐药的机制见于烷化剂、顺铂和放疗中,原发
23、耐药和这一组药物中的交叉耐药与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提高有关,而与药物累积效应的降低无关。这两种独立的机制在卵巢癌中的相对重要性仍不详,但是两种耐药机制均有临床上的相关性,因为可以通过增加谷胱甘肽的浓度或减少药物的累积的药物学途径可使得多药耐药得以逆转。耐药的肿瘤细胞可表现为失活作用增加或药物激活作用的降低。其它导致耐药肿瘤细胞的出现的因素包括抑制酶的特异性发生改变或能为细胞提供化疗药物免疫的靶酶的生成增加。 目前认为自发突变是发生耐药的基础。在恶性肿瘤中这种自发突变发生非常迅速。这一“Goldie-Coldman”假说适用于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恶性细胞在开
24、始时都具有对化疗药物内在的敏感性,但是会以不同的几率出现自发的耐药。Goldie和Coldman提出了一个根据单重或双重耐药细胞的复发时间计算治愈可能性一个数学模型。假设有一个自然的突变率,模型能根据突变率和突变的起点预测出同等大小和相同类型的肿瘤的耐药比率大小上会有些差异。因此,未治疗的肿瘤耐药细胞的比例是很小的,开始对治疗的反应不会受到耐药细胞的数量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这就意味着即便有耐药的细胞株存在,仍可获得完全缓解。但是这样的病人若是不能治愈,也直接与这些耐药细胞的存在有关。这一自发耐药的模型意味着为了减少耐药细胞株的出现,需要给予多种有效的化疗药物或治疗方法,在患者疾病过程的早期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医院 肿瘤 药物 临床 使用指南 DOC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