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等离子体炬技术及其应用现状.doc
《热等离子体炬技术及其应用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等离子体炬技术及其应用现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4.5 热等离子体炬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程昌明 唐德礼关键词 热等离子体 局部热力学平衡 等离子体炬141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已经成为生产更新、更好材料的新技术。其中热等离子体和重粒子温度都较高,约为103104 K量级,电子温度范围为104106 K,接近于局域热力学平衡状态,可以用统一的热力学温度来描述热等离子体的状态。热等离子体具有高温、高焓、高能量密度以及气氛可控、温度梯度大等特点,已经在机械加工、冶金、材料、化工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1 等离子体炬众所周知,等离子体是由等离子体炬产生,主要通过直流(DC)、交流(AC)、射频(RF)和微波(MW)等放电形式而获得,较为常用的是直流电
2、弧等离子体炬。通常一个直流等离子体炬由一个棒状钨阴极和一个水冷铜阳极构成,当气体被送入电极间隙后,直流弧就在电极间建立起来,弧经过喷嘴吹出而形成高温、高速的火焰。根据弧是否转移到工件,等离子体射流可分为转移弧和非转移弧。工业上应用的电弧等离子体炬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功率、效率和连续使用寿命。一般输出功率范围为102107 W,功率较低的一般应用于焊接、切割及喷涂等,而大功率的等离子体炬则用于冶金、加热及空间模拟等领域。等离子体炬的效率约为5090,转移弧高于非转移弧。炬的使用寿命受电极寿命限制,由于电极受活性工作气(氧氯和空气)的侵蚀,其连续寿命一般不超过200 h;备有补充电极的电弧等离子体炬,
3、寿命可达数百小时。等离子体射流温度范围约在370025000 K(取决于工作气体种类和功率等因素),射流速度范围为1104 m s-1。2 热等离子体炬技术的研究现状热等离子体技术的进展,主要取决于等离子体炬的水平。目前国外已有专门的公司生产工业用的各种成套等离子体加热系统,功率从几个千瓦到几十兆瓦,有些寿命已过千小时。Ar和N2作为保护性气体的技术难度较小,已经基本解决。而在含氧气氛(空气、氧气、工业普氮)中工作的空心电极技术难度较大。近年来热等离子体炬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诊断等领域都有所发展。热等离子体炬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电弧、气流、磁场及其相互作用等,各国的等离子体实验室基本
4、都基于自行研制的炬开展电弧及电极现象的研究。V. Valincius等人2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线性组合式直流等离子体炬,在大气压空气条件下测量并分析了其运行情况、热特性以及等离子体射流的热焓和速度分布,研究了弧电流、气流量和阳极直径对伏安特性和热效率的影响。H. Min 等人3设计制造了一个中空电极的等离子体炬,利用空气作为工作气体,基于输入电流、气体流量和电极直径研究了它的热特性及运行状况。热等离子体的模拟大致包括热力学特性、输运特性以及等离子体射流的模拟。在完全热力学平衡时,其热力学特性的计算比较容易;对于输运特性而言就很复杂了。许多计算使用电子温度高于重粒子温度的双温等离子体模型,近年来的
5、计算还计入了动力学系数,但由此使得计算时间大了3个数量级。双温等离子体模型的输运计算现在已经明确了,由于电子质量小,因而忽略了电子与重粒子的耦合,但对于扩散系数的计算就不适用了4。对等离子体射流的计算由于其中心温度很高,处于层流状态,而边缘的温度低,处于湍流状态就显得相当复杂,一般使用标准的k-湍流模型计算射流区域,而射流中心及尾部采用低雷诺k-模型。等离子体诊断对于等离子体射流来说,一般是测量等离子体温度、成分浓度或密度、气体速度及热流通量。对于等离子体射流中的飞行粒子则是测量其温度、粒子尺寸和速度等。探针和光谱测量是较常规的技术,激光扫描和CCD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诊断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压
6、波形分析以及射流声学分析等手段为在线控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混沌理论也开始尝试应用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国在热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许多研究所和高校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中,中科院力学所和清华大学等在电极现象和弧根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复旦大学等则在数值模拟和诊断技术上发展较快。3 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现状目前,热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在传统的应用领域,热等离子体技术已趋向成熟,并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又扩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等离子体切割及焊接技术可以说比较成熟,应用也比较稳定。在涂镀、材料合成、化工以及废物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异常活跃。等离子体涂镀包括喷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等离子体 技术 及其 应用 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