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
《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方剂与中成药方剂与中成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掌握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熟悉方剂与中成药的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发展简史内 容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中成药的概念方剂与治法学习要点1、明确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与关系。2、掌握方药发展史上的主要方书。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4、熟悉八法的含义、适应证。5、掌握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任务任务方剂的概念方:药方、处 剂:调配、调和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
2、妥善配伍而成。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中草药为原料按照法定的处方和工艺标准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质量规格的中药制剂成品。方剂是中成药制作的依据,中成药是方剂的主要体现。第二节:方剂与中成药的发展简史第二节:方剂与中成药的发展简史一、秦汉时期(初期)1.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战国后期)我国现存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载有丸、散、膏等剂型。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先秦)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理论的书籍 提出方剂配伍原理中“君、臣、使”的概念“七方”方剂分类法,均为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其中绝大多数方剂
3、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流传久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之祖”。剂型有膏、丹、丸、散、栓剂、灌肠剂、洗剂、薰剂等,奠定了中成药制药的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葛洪-东晋)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首次将中成药列专章论述,第一次使用“成剂药”这一名词术语三、隋唐时期1.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唐代)第一次提出丸剂宜采用蜡密封包裹防潮2.外台秘要(王焘-唐代)使用了进口药材 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学的宝贵资料 四、宋元金时期(高峰时期)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临床实用的方书,收方1
4、6834首2.圣济总录 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收方20000首3.伤寒明理论(成无已)首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五、明清时期1.普济方普济方(明)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 一部方书2.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清)按方剂功效分类、实用性强;便于记诵方剂六、近现代时期1.中医方剂大辞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中国药典)第二章第二章 方剂的基础知识方剂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辨明病机、证候之后,针对病症的病因病
5、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方从法出,以法统方”“从方见法,以方验法”“法随证立”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理、法、方、药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四诊四诊 望望舌尖红,苔薄黄舌尖红,苔薄黄 闻闻声音重浊,咳嗽声音重浊,咳嗽 问问微发热、咽喉疼痛微发热、咽喉疼痛 切切脉浮数脉浮数 病因:风、热邪病因:风、热邪 病位:表证病位:表证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 病性:热证病性:热证 发散风热兼以止咳发散风热兼以止咳 桑叶、菊花等桑叶、菊花等桑菊饮桑菊饮辨证论治“法随证立”(正治)“方从法出”二、
6、常用治法 程钟龄医学心悟:“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1)汗法 是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初起,水肿中的风水等。注意:注意:汗法不以出汗为目的,主要通过出汗以祛邪汗法不以出汗为目的,主要通过出汗以祛邪外出。外出。举例:张某,男,19岁,学生。3天前因天气突变而受寒,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2),无汗,身痛,咳痰清稀等症。属风寒表实证,治疗宜发散风寒,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桂枝等药物组方治疗,病邪外驱则症状缓解。(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7、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尚在胃中等。注意: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注意: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易损胃气,凡,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由于刺激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由于刺激咽喉,胃脘,引起呕吐易损正气,且较痛苦,现咽喉,胃脘,引起呕吐易损正气,且较痛苦,现已极少应用已极少应用(3)下法 是通过泻下的方法,使停留在胃肠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适用于各种积滞为病。如燥屎内结、冷积、食积、痰积、瘀血等。举例 某,女,65岁,常发便秘,三四日一行,感觉燥结不下,下腹胀满,舌淡红苔少。攻下药:大黄、芒硝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
8、水药:芫花、甘遂(4)和法 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表里、阴阳不和的病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等病证。举例 某,女,32岁。常见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白或腻,脉弦。肝失疏泄与脾失健运互相影响,肝脾失却正常的协调关系而成的肝脾不和证。治疗应疏肝健脾。(5)温法 是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寒证和阳虚证。举例 某,女,63岁。症见畏寒怕冷,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平时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苔白。属于脾胃虚寒证,治疗宜温脾散寒。可用附子、干姜一类温里药。(6)清法 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
9、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举例 某,男,38岁。近月许工作压力较大,需要连续熬夜加班,近一周出现明显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疼痛剧烈,口臭咽喉红肿,舌红苔黄。芦根、天花粉龙胆、黄柏青蒿、地骨皮 明显的上焦肺胃热盛,治疗宜清热泻火。(7)消法 是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必须急下,并且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 中成药 第一章 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