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学府”品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一、开启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一)“十四五”教育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提品质、促均衡、强内涵三大重点,出重拳、用实招,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上取得巨大突破,创造了更加崭新的成绩,主城区教育优势更加凸显,“学府”品牌进一步擦亮,创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教育基
2、本现代化区”。1 .教育品质迈上新台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78.82亿元,是“十二五”的1.46倍。增加教育用地960亩。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增加学位2万余个。新建公办幼儿园32所,增加学位8820个,占比从14%增长至52.4%。中小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从85%提升至97%,省一级幼儿园数量全市第一。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教育获得感、幸福感。2 .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教育“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丰硕,高标准完成22项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事项即办率达100%;全省率先实行“报备员额制”,编制使用空间有效拓展。全市首创校内托管新模式,实
3、现中小学全覆盖、网上办理全流程。各类教育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学前教育推广游戏教学,培育3所安吉游戏实践园。义务教育推行”组团课程改革”“素质提升计划”和“研学实践”。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与百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3 .教师队伍展现新风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共643人,引育省特级教师5人、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13人、省市教坛新秀28人、区拔尖人才2人。教师专业攀升行动全面实施,梯级培养体系初具规模,建成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4家,教师梯队呈现“长链式”发展态势。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开展教师入职宣誓仪式、荣休仪式,评选最美教师、最美校长等活动,持续提高教师待遇并向
4、一线倾斜,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4 .教育治理呈现新样态。持续推进“平安校园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建设,专业安保服务实现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全市率先开通校际公交,35条线路覆盖城乡12所学校;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开通全省首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痕迹化管理系统”,阳光厨房覆盖率、使用率达100%,智慧阳光厨房覆盖面达76%,居全市前列;全省率先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基金制度”,全市率先开发“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轻负高质生态不断巩固,实施区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治校治教水平持续增强,教育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5 .教育发展
5、增添新动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重大突破,华东师大附属学校、镇海中学分校先后落户;“教育共同体”走向深入,“强校带弱校,名园扶新园”模式推动优质资源扩面增效;教育信息化领跑全市,先后创成“省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示范区”“省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试点区”“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大引擎、大联盟、大数据引领教育驶入现代化发展“快车道”。“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各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面临资源、布局、融合等新问题,与主城区教育地位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亟需在“十五五”期间予以破解。一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程度不足。教育现
6、代化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中后水平,为省内教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较弱的地区。二是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充裕。原开发区和焦北区域教育设施相对不足,中小学存在超额办学现象;老城区学校配套教育设施相对薄弱,民办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不符合标准化学校要求。三是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学校、乡村地区小规模学校较为分散,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快;公民办学校之间和民办学校内部的校际发展失衡,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比例过高、规模过大,公办学校优质生源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民办学校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效等方面差距悬殊。四是终身教育发展较慢。成人学校独立校区建设、师资配
7、备、管理办学等方面较为滞后,现代化成校建设、学习型城市、成人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机遇与挑战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及高端商贸中心,也是市域规划中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十五五”期间,区将积极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协同共同富裕建设目标,加快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历史机遇。L“学府”的战略定位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主城区的发展及定位给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要与城市发展相匹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现代化湾区建设的前沿阵地,需走在教育前列,抓住时机、提前布局,在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区在全市率
8、先构建涵盖城乡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展现了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大格局,需要继续补齐短板促均衡、强化改革提质量、规范管理助发展。“学府”的战略定位承载了全区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为全区凝聚力量办教育提供了强大合力,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佳窗口期。2 .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省及市相继召开教育大
9、会,制定了及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对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3 .增进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成为新挑战。从全球来看,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从区域发展上看,当前省、市、区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人享有教育权利等现代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目前,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需要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前瞻的意识作出教育谋划设计,推动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
10、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以公平公正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树立“幸福教育”理念,着力推进“学府”品牌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努力打造教育高地,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
11、量发展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二)基本理念L坚持优化教育格局。加快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主动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谋划农村学校校网撤并和改造提升计划,完成超规模办学整治,全力推动现代化学校及公办随迁子女学校建设,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精准帮扶弱势群体,使教育发展格局更加优质均衡。2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恪守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
12、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全面实践“五育并举”。理直气壮开好学校思政课,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 .坚持教育质量优先。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水平,不断提升普惠普及率。推动义务教育各学段无缝对接,全力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适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校内教育、校外学习、居家学习深度融合,构建学为中心的支持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示范引领全区教育品质提升,构建更加和谐、优质
13、的教育生态圈。4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持续落实依法治教,加快教育体制创新,发挥区位优势。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改革和健全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监测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促进教育交流合作。培育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强化教育现代化的多元性、本土化,在改革中形成气质、风骨的教育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范式。(三)发展目标积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全面建成资源充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具体项目指数见下表:表1“十五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及预期A域主要目标2025年2030年指标属性2段与规模1.幼儿园
14、在园人数(万人)1.92.1预期性2.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7.878.1预期性3.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万人)0.750.82预期性4平与均衡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9090预期性5.校际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2750.271预期性初中0.2540.248预期性6.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学前教育9797约束性义务教育100100约束性职业教育9494约束性7.学前/义务教育学生公办学校就读率(%)47.12/6960/95约束性8.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教师条件差异系数0.4/0.4/84预期性及与质量11.学前三年入园率(%)9999预期性12.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999预期
15、性13.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515.5预期性14.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初中48预期性1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中职8992预期性16.21-1中小98.399预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8期性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8.7053.70约束性三、主要任务(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适合各阶段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大陈岛垦荒精神。L探究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推动中小幼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16、形态教育协同发展。俄续红色根脉,积极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开展立德树人特色教育活动,新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2-3个,将大陈实验学校“大陈垦荒精神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10个省级德育品牌项目。(1)完善德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不同方面、不同主体的“微课堂”,全面打造全区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交流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推进全区各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每月主题,每校品牌”。推进红色文化课程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德育品牌项目建设,鼓励中小学建成“一校一品”德育品牌。大力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挥垦荒志少年梦和地方教材大陈岛垦荒精神作用
17、纳入教学计划,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入脑入心。(2)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幼德育教师共建机制,鼓励各学校与跨学段学校携手共进。引进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进行示范教学,中小学德育教师到高校进修、访学及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分层实施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等专业培训,把德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3)强化思政教育实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
18、动,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因地制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到2030年,力争全区中小学全部创建成市级文明校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完善校园阅读场所,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完善思政系统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微思政”教育,积极推进青少年“真善美”种子工程。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建立“五育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对劳动观念的引导,提升学生体质体能,推动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教育。(1)强化学生智育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19、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打造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减轻学生学业过重负担。强化教科研工作,推动教科研高质量发展。(2)全面实施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足开好美育课程,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建设特色艺术学校,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探索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制度。优化艺术课程评价。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开展书法等级考试,每位学生
20、至少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3)高度关注体育健康。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行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0%以上。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建立物联网学生近视防控系统,总体近视率下降幅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强化与区域足球俱乐部、高校的合作,引入足球教育人才,全力打造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高标准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积极创建省心理健康示范点。(4)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大陈岛教育实践基地为核心,积极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扩大“垦荒+劳动教育
21、格局,建设陆岛联动、城乡互补的劳动教育生态。全力深化“5+X”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的金名片。表2综合素质提升发展任务表项目名称项目内容1.中小学幼儿园STEAM教育推进工程深化中小学幼儿园STEAM教育,通过1+X模式,以学院路小学为龙头,发展更多的种子学校和培育学校,打造省STEA
22、M教育先进区。2.“大陈岛”劳动教育创建工程继续建设“一岛5+X基地”,以大陈岛教育实践基地为核心,建设好前所中国科学院实践基地、下陈米丘林基地、学院路小学都市田园、云健小学实践教育、人民章安校区种植园等研学旅行教育基地。3.校园足球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大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经费投入,大力建设足球基础设施,确保每个街道有一个以上的足球场或足球公园。加强与区域足球俱乐部的合作,引进高校足球教育资源,打通幼儿到大学的足球求学渠道,加快开发幼儿足球教材,提升区域青少年足球普及水平和竞技水平,擦亮足球金名片,打造足球示范城。4.“光明行动”工程建立物联网化的近视防控体系,培养防控队伍,建设爱眼小屋和近视防控科
23、技馆,建立科学的筛查和康复体系,实现每年卜.降1个百分点的近视防控任务,打造全省近视防控的先进区、经验区。3 .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1)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谋划家庭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制度,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准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鼓励教师学习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范畴,鼓励各街道(镇)社区学校挂牌“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动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