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3).docx
《“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6年9月目录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6(一)“十四五”期间气象发展成就6(二)“十五五”期间气象发展形势10(三)“十五五”期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2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4三、主要任务16(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16(二)强化重大发展战略的气象保障19(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20(四)提升立体精密的气象观测能力22(五)提升智能精准的气象预报能力24(六)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气象文化软实力25四、重点工程26(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26(二)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工程2
2、7(三)生态气象保障工程28五、保障措施30(一)强化落实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统筹部署规划建设.30(二)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机制30(三)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30(四)推进多部门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开拓发展空间.31“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开启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是县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干”新征程,着力打造成为全面展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做好“十五五”时期县气象防灾减灾、公
3、共气象服务、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因此,编制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增强气象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根据省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及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气象
4、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一)“十四五”期间气象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气象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L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强化。新增区域站点24个,目前共有区域站44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平均站间距从“十四五”初期的7.5公里缩小到6.5公里。新增了1台降水现象观测仪,2个积雪自动观测站,1个称重降水传感器,4套大气电场仪,1套星光级台站视频监控系统,1台光电式数字日照计,2套负氧离子监测仪,1套应急观测系统,1套套国家站温雨多传感器观测设备等。继续推进综合观测自动化,升格建设20个骨干区域气象站,优化调整站址5个。共享水利80%以上雨
5、量站,共享电力、环保、林业等部门统筹共建气象观测设施。全市统一建成“气象预报业务市县一体化系统”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通过集约化建设,实现了市县两级气象台站监测、预报、预警、决策、质量检验等全流程的业务信息化改造和平台部署。03天短时、短期预报产品时间精度达13小时,空间精度达35km,精细到乡镇,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达77.3%,最低气温预报平均准确率达67.6%,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达67.l%o2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重新修订了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全县共有气象协理员19名,气象信息员200余名。建成94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职责纳入乡镇三定方案,气象信息传播和灾情上
6、报纳入网格管理。制定出台了县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试行)。制定完善突发重大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流程和制度,发布各类预警信息45万条次。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推进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新增农田小气候站1套,实现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加强部门合作,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作物适宜度预报和精细化灾害评估服务。开展精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完成了甜桔柚、茶叶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发了短信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农业气象APP本地化应用。在各乡镇、行政村布设了共计85块气象电子显示屏,同时依托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实时插播系统,并共享了农村大喇叭等
7、传播设施,有效解决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气象信息第一时间进村入户。4 .生态气象工作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十二五建设的基础上,新增2个负氧离子、1个灰霾自动站,正建设实景监测网,构建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观测。共建风塔2座,布设梯度观测设备,开展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提供科学合理的气候能源开发依据。开展百山祖国家公园气候环境分析评价等工作。建成了龙头山气象景观体验营地和百山祖气候养生示范点。开展了气象万千摄影比赛。2018年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县成为全国第三批36个“中
8、国天然氧吧”之一。5 .气象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气象标准的执行,对照最新的省气象标准执行清单进行标准应用反馈,提高公布标准的应用率和与实际工作的适宜度。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防雷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落实乡镇属地防雷监管责任。6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满足功能、适度超前、留有空间”的要求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思路,将气象科普融入台站业务办公用房、观测场地和台站园区建设,打造气象科普台站,建成了县气象主题公园。在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防雷科普宣传周、“
9、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期间,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等科普宣传活动。台站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表1: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十四五具体目标2025完成情况1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6.5公里左右6.5公里2观测自动化率100%93.3%3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1个1个4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0%以上80%5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73%75.5%6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时间30分钟以上25分钟7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60公里以内70公里81-7天晴雨预报准确率77%以上77.3%91-7天气温预报准确率67%以上67.
10、4%1024小时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1公里3-5公里11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70%70%12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95%以上93.8%1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5%以上94%14气象科技知识普及率85%85%15标准化人影作业队伍“1+1”1支16气象景观体验营地龙头山、巾子峰龙头山气象景观体验营地17气候养生示范点百山祖避暑乐氧小镇百山祖气候养生示范点18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村(社区)15%46%(二)“十五五”期间气象发展形势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五五”时期,肩负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奋力打造美丽、美丽中国“最生态窗口”。
11、站在新时代,面对新起点,县“十五五”时期气象发展进程必须从更大格局上谋划,在更高基础上发展。1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围绕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并作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2 .气象事业总体发展和重大目标对气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2、到2030年,实现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走在全国前列,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气象现代化标志性成果,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面对这一目标,气象需要直面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努力攻坚破难,为实现目标贡献气象力量。3 .所处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位对气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未来五年,将按照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市委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工作总要求,创新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坚决践行“嘱托”,建设美
13、丽大花园,勇争最美“花骨朵”,全力打造“国家公园、康养”,努力建设成为美丽美丽中国的“最生态窗口”。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把握全县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气象“趋利避害”,奋力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十五五”期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L精准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提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精度和时效等方面仍有差距;智能网格预报、服务“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2 .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生态气象服
14、务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在部门联动和社会公众响应等方面仍需深化;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3 .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基层综合型人才紧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4 .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建+业务”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改革、气象社会治理和气象发展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要与时俱进、更新优化。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五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必须以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气象事业发展等为攻坚任务,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为建设成为美丽美丽中国的“最生态窗口”贡献气象智慧、气象力量。(二)基本原则L坚持服务人民,保障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气象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定位,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系统谋划气象高质量发展,谱写利民、惠民美好篇章。2 .坚持生态优
16、先,守护美丽家园。按照县委县政府“绿色发展”之路,谋划气象服务高质量绿色发展主要工作,不断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扩大气候优势知名度,推动生态气候产品价值转化。3 .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全面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力做好生态“+气象”文章,促进气象全面发展。4 .坚持系统布局,提升整体效能。坚持市县协同发展理念,树立气象各项工作“一盘棋”思想,构建事业发展大格局。充分运用整体与部门辩证逻辑思维,切实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坚决克服“低小散”乱象,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谋
17、划。(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县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更有成效,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初步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到2035年,建成服务保障水平更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水平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成为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全国样板。表2县气象“十五五”规划发展指标序号目标主要指标2025年基值2030年目标1监测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6.5公里5.0公里2精密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0%90%3预报精准网格预报
18、水平空间分辨率3-5公里1公里4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3小时(1天内);6小时(2-3天内)1小时(3天内)5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25分钟50分钟以上6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70公里左右60公里左右7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77.3%86%8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67.4%83%9服务精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4%95%10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12%80%11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46%60%12人工影响天气高水平作业保障区域覆盖率40%60%13气象科普场馆(含社会和部门)覆盖率70%100%14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30%80%15生态气象类标准(指南)1种16生态气象景观基
19、地(营地)1个三、主要任务(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L优化面向气象灾害决策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台风、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加强普查成果应用,应用省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部署应用省市县一体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工作,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案例库,提高数字化产品加工能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云平台应用,重点增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灾害性天气实况服务和分灾种模块化服务等功能。2 .构建面向社会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加强气象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城市运行和生产活动等多领域的
20、深度融合,在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发展气象风险预警技术,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内涝等灾害以及交通、旅游等行业的自然灾害防御部门联动。建立台风、强对流、高温热浪、低温冰冻等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库。进一步优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对接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科学、高效的气象服务支撑。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气象行动,做好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提高大气环境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3 .增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调动全媒体社会资源共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体系,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监控和管理,面向敏感地区
21、行业和特定人群探索基于通讯基站、5G、“个推”、“闪信”等平台技术的精准靶向发布服务。将预警发布系统融入应急指挥平台,建立预警服务效益评价业务,提供预警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服务。全面推进“网格+气象”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从气象台站到网格“一键直达、随时处置、即时反馈”机制,推动落实“预警信息发布要到村到户到人”。4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组织体系。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覆盖。与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融合衔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建设提标升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规范化监督管理。发挥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
22、灾减灾责任人队伍作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发布制度,在教育、旅游、建设、交通等领域进一步推动落实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5 .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持续打造“智慧气象服务品牌,推进“天气罗盘本地化并融入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健全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开展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规范化建设,完善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系统,提升气象应急保障快速响应、精细服务能力。提高城市运行及智慧城市气象保障,开展城市运行、灾害影响等感知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与气象数据资料深度融合的综合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开展面向未来生活场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气象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