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深入推进“十五五”时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背景与形势(一)“十四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十四五”以来,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建设行动为载体,以碧水、蓝天、净土、清废四大战役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建设、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
2、量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In类的比例从11.1%提升至77.8%,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11.1%提升至88.9%,全面剿灭劣V类水,荣获治水领域最高荣誉“大禹鼎”。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l)优良率从87.1%提升至93.2%,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42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2025年,区被评定为“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先试,完成农用地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区无属于11I类严格管控类的耕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1%;全区污染地块安
3、全利用率为100%o服务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落实简政放权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做好政府数字化转型各项指标提升工作,实现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最多跑一次”、“3.0”政务系统要求,及时退出问题项目。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工作,完成区绿色药都小镇环评编制并通过审批。推进清单式管理,完善所有企业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优化完善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推行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总量创新,开展全区排污权质押贷款及竞拍工作,打造总量交易先行区。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创新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一对一”现场登记服务、发证企业分批
4、培训等工作,共完成排污登记4370家,发证78家,整改39家。实施审批代办服务方案,率先实行“妈妈式”一条龙代办服务,出台实施区建设项目实行审批代办服务方案。加强第三方机构考核监管,出台区环保第三方机构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形成公开公平、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碧水保卫战”纵深推进。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创建,完成5个镇(街道)、5个工业园区和25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和提标改造,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1.2万吨的再生水回用工程及日处理能力3.8万吨的超滤系统;完成前所污水厂一期提标改造、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全省率先实现全区污
5、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推进河(湖)综合整治,完成永宁河洪家段生态湿地、鲍浦下陈段生态湿地及三条河岩头闸湿地建设,应用一体化净水设备+人工湿地模式,岩头闸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全省首个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完成江城河绿道工程建设,五条河和七条河中水生态补水已投入使用。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和合湖入选市首批“美丽河湖”名单,“葭泄泾一高闸浦”、“梓林西大河一梓林东大河”分别获得省、市美丽河湖命名。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提升改造,稳步推进美丽牧场建设,确定一个美丽牧场创建主体。“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力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全面完成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15家天然气锅炉全部实现低氮燃烧改造,完成发电厂4个机组和热电有限公
6、司“两炉一机”超低排放改造和煤场全封闭改造,完成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工程。着力推动风能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陈镇风力发电站建设。持续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工作,先后完成塑料回收生产区域、岩头外沙医化区域、机电和汽摩配涂装区域和前所眼镜区域等重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销号工作,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完成所有医化企业LDAR检测工作,达到VOCs减排目标。常态化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清洁交通工程,淘汰黄标车,年度新增或更新的公共汽车中清洁能源汽车占比100虬积极提升燃油品质,区所有加油站油品质量均满足国V标准。全面开展柴油货车
7、污染专项治理,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柴油车路检路查纳入日常工作,“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56辆柴油货车C)BD安装任务,联网147辆。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出台并实施区扬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区”扬尘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不断规范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有效落实“七个100%”。先后对外沙路、S325开展道路扬尘整治。“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5578万亩。完成农用地详查工作,实施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全区共有1448亩农用地划为安全利用类地块,占比为0.6%,在此基础上,
8、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调查,制定市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建立适种农产品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示范区,形成较完善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调查工作,完成区内92家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梳理形成区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并督促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区三甲街道一块约5亩的疑似污染场地为对象,开展土壤风险管控试点修复。“清废攻坚战”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核查,完成区产废企业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制定区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方案,完成企业清理整顿。建设一般工业固废收集体系,成功投运一般固废统一收运试点单
9、位,减轻固废收集处置压力。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完成辖区内产废单位危废规范化整治提升考核,达标率为100%。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运体系,印发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方案,并设立3个收集点,实现危险废物应纳尽纳、应收尽收。全面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立污泥协同处置项目进度周报制度,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2025年年底发电厂污泥协同处置项目主体施工基本完成。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成立区垃圾革命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积极探索“街道+分类”的垃圾分类新模式。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创建工作。海洋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全面实施开展“湾(滩)长”制。开展海洋
10、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及产卵场保护区宣传,扎实推进“一打三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核实、建库立档等工作,并开展入海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实施部分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以及非法入海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强化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推进大陈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完成大陈岛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重点加强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红线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区的监管。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加强。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深化医化园区综合整治,邀请专家问诊把脉存在问题,对20家企业实行“五色”分类整治。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化工废水污水厂和配套
11、的公共管廊项目,实施园区医化企业的“一厂一管”建设。开展两岸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深入开展两岸海岸线排摸。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应急演练,提升企业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对辖区内企业开展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行动,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实施清单式管理。推进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医化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初步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和风险管控。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性历史基础情况调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强化生态创建,编制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30),明确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2、全区8个街道1个乡镇均已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美丽建设全面展开,有效保障了全区生态安全。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工作及美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为争创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环保能力建设持续强化。全区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能力不断加强,拓展智慧环保平台应用,完成外沙岩头重点园区空气自动站建设,实现VOCs自动监测。基本建成医化园区土壤污染(地下水)在线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和重点工业园区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推进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开展“环保天眼”工程建设,结合砂洗、水产冷冻行业整治,扩大环保天眼监管范围。2025年,投资L6亿元建设“
13、企业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平台,做到从企业立项、审批、投产、验收、污染设施运行(包括电量、风量、水流量等监控数据)以及末端排放口在线数据等全过程监管。同时,将VOCs厂界在线监测和异味溯源数据以及各街道的空气监测站数据等进行联网,实现点面数据全面呈现,强化在线数据智慧管控。推行“环保管家”新模式,首创试点推行“环保管家+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的综合改革新模式,促进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提升。加强部门联动执法,联合查处多家企业偷排行为。发布有奖举报制度,运用无人机、冲锋舟、阵列式雷达挖掘机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沿江7.5公里重点水域和所有医化企业进行反复探测排查。区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设置的指标
14、中,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具体见表1。表1“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标别号指标十四五”目标2025年值4成情况标i质境质量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III类的比例(%)2277.8成幺束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488.9成期性地表水劣基本0于量控制V类水质断面比例(%)消除成期性近岸海域二类以上海水比例(%)25/计口径变化期性细颗粒物(PM2.5)浓度(ugm3)3826成2束性全区环境空气AQl优良率(%)9093.2成于期性全区降水年酸雨率(%)93/于期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7099.4*成于期性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21.2)30.99i成2束
15、性O氨氮排放量削减率(%)20.3)35.90成2束性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17)26.97成2束性2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1723.13)成2束性3VOCs排放量削减率(%)20)/成幺束性4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政府卜达目标/做评价2束性备注:O为累计数,*为2019年数据。(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区域性、结构性和行业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合布局现象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低小散”现象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变;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仍占一定比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仍然较大;小微型民营企业装备自动
16、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仍然存在。能源清洁低碳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与深化经济发展、能源改革和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发展水平不高,低碳生活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尚不稳定。部分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老鼠屿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压力大。污水处理厂已满负荷运行,当前污水处理能力将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辖区内雨污分流难度大,雨天泵站、溢流口等污水溢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河道自净能力尚未恢复,水下“荒漠化”现象较为普遍,水生态修复能力有待加强。空气质量改善潜力空间逐步收窄,大气臭氧(O3)复合性污染问题凸显,成为大气环境首要污染物。VOCs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7、主城区化工恶臭问题依然存在。开发大道、325省道复线、内环东路辅路等特定区域扬尘污染较为严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任务较为艰巨。土壤污染底数有待进一步摸清。医药化工园区以及园区外其他重点企业成为历史遗留污染的重地,区域环境风险亟待解决,在产企业风险管控和管理模式尚不健全,管控压力较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共存,协同防控和治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固废、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危险废物市外转移受运输、政策等制约,导致区域涉危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危险废物贮存,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固废分类和收运体系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综合利用率较难提高。三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不
18、够。近岸海域处于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状态,且陆源污染物居高不下,影响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入海污染物总量较大,海水养殖尾水尚未纳入监管,船舶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不佳。围填海工程破坏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堪忧、服务功能退化,鱼、虾、蟹类涧游、栖息和产卵育幼的天然场所遭到破坏,海洋灾害环境风险压力较大。四是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生态空间遭受挤占,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尚不全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区域,保护力度不够。区域医化等重污染行业企业作为风险源企业,沿分布,数量较多,且涉
19、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生态环境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五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短板。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有待健全,环境治理能力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监测网络有待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有待健全。环境质量领域数字化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体系有待健全。(三)“十五五”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重大机遇和
20、挑战。“重要窗口”建设赋予新目标。“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十方面重要窗口、形成十三项标志性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建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市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全力构建美丽升级版,全域融入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打造重要窗口样板区。区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为目标,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中的魅力窗口。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动力。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
21、略的深入实施,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带来更多的优质资源,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动力,形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管、环境科技研究等领域实现更大范围合作。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模式。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能源双控政策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十五五”时期,进入污染防治和低碳减排双轮共驱新模式,推动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全面实现绿色转型。数字科技创新赋予新动能。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数字经济全面推进,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22、赋予新动能,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数字经济势头强劲,区获评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经过多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质量改善显著,基本已经达到历史最优,改善潜力逐步缩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变大。“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逐个攻破难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突破。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十四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领域建设“重要窗口”的精髓要义,坚定不移
23、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维护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治水、治气、治土、清废和生态保护水平,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和陆海协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美丽。(二)规划原则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愿景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