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格式要求.doc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格式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格式要求.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 子 科 技 大 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学 士 学 位 论 文BACHELO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年 月 日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拟题单位_ 审题人(签名)_题目及副标题_题目来源: 1.科研 2.生产 3.教学(含实验) 4.其它 (选择其中一种)主要任务:预期成果或目标:预期成果形式:1.硬件 2.硬件软件 3.软件4.纯论文 (选择其中一种) 指导教师签名: _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学生
2、姓名_ 专业 _ 学号_ 指导单位_指导教师姓名、职称_设计地点_ 年 月 日备注:1.此任务书应由指导教师填写,签名处须由教师亲笔签名。2. 此任务书必须在学生毕业设计开始前下达给学生。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学号: 姓名: 学院:专业:学位论文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来源: 1.科研 2.生产 3.教学(含实验) 4.其它(在选项上打勾选择)学位论文成果形式: 1.硬件 2.硬件+软件 3.软件 4.纯论文(在选项上打勾选择)学位论文研究内容1500-2000字,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参考毕业论文正文格式:宋体小4号,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e
3、行间距固定20磅,可另加页): 1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2选题依据及意义3课题研究内容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最终目标,以及拟采取的主要理论、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等5论文特色或创新点导师审查意见 签名:日期: 年月 日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 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学院名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论文题目(含副标题)学 号周 次主要工作计划(内容)完成情况指导教师签字备 注第7学期 13-14周(正常学生从这个时间开始写)第7学期 15-16周第7学期 17-18周第7学期 19-20周第8学期 1-2周(考研延期同学从这个时间开始写)第8学期 3-4周第8学期 5-6周第8学期
4、7-8周第8学期 9-10周第8学期 11-12周第8学期 13-15周说明: 1.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并与毕业设计任务书同时下达给学生; 2.该表作为专家组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检查的参考依据。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初期检查表学院名称:填表日期:年月日以下内容由学生本人填写学生姓名学号毕业设计题目名称(含副标题)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以下内容由检查教师填写对课题的基本评价(在备选项后面划勾)课题工作量饱满适中不够课题难度大适中不够涉及知识点丰富比较丰富较少课题价值很有价值价值一般价值不大检查评语(学生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及对设计任务的认识)检 查 教 师签 名教务科
5、科长签字盖章 说明:1、本表内容应如实填写;2、本表应妥善保管,以便装订在毕业论文中;3、学院教务科对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后,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 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学院名称: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以下内容由学生本人填写学生姓名题目名称学 号题目性质科研 生产 教学(含实验) 其他指导教师工作地点校内:校外:设计时间20 年 月 日至 20 年 月 日以下内容由专家填写课题核心课题进展情况存在困难解决办法或建议 检查教师签名:当期完成情况成绩优 秀良 好中 等及 格不及格说明:1、本表内容应如实填写;2、本表应妥善保管,以便装订在毕业论文中;3、学
6、院教务科对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后,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提问记录表学生姓名_ 学号_学院_ 专业_ 回答问题情况记录: 答辩组提问一: 学生回答情况(请打勾): 1.好() 2.较好() 3.一般() 4.差()答辩组提问二: 学生回答情况(请打勾): 1.好() 2.较好() 3.一般() 4.差()答辩组提问三: 学生回答情况(请打勾): 1.好() 2.较好() 3.一般() 4.差()答辩组提问四: 学生回答情况(请打勾): 1.好() 2.较好() 3.一般() 4.差()答辩组提问五: 学生回答情况(请打勾): 1.好() 2.
7、较好() 3.一般() 4.差() 答辩组组长签名:_ 年 月 日电 子 科 技 大 学20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题目全称指导单位指导教师 一、指导教师评语课题工作量、难度及软、硬件等方面能力锻炼学生工作态度、进度执行及毕业设计任务完成等情况论文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撰写及外文资料翻译情况指导教师签名:_ 年 月 日二、论文评阅教师评语:论文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及译文等内容的文法及逻辑思路论文内容所反映出的学生本人的工作量、难度及任务完成等情况对论文全文的总体评价(注明是否达到答辩要求) 评阅教师签名:_年 月 日三、毕业答辩专家组评语
8、答辩报告的逻辑思路、学生本人的工作量、难度及任务完成等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逻辑思维、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面等情况 答辩专家签名:_ 年 月 日四、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形式认定:1.硬件 2.硬件+软件 3.软件 4.纯论文(请选择其中一种) 答辩专家签名:_ 年 月 日五、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设计过程(30分)毕业论文(45分)毕业答辩(25分)总分 年 月 日注:成绩考核表要求如实填写,填写内容必须由教师亲笔手写。摘 要 基于索引调制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是传统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一种改进技术。基于索引调制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在传输性能上优于传统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可以更
9、好的对抗载波频率偏移对传输造成的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分析基于索引调制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在有载波频率偏移情况下的误码率情况,推导出误码率的理论公式,并与传统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进行比较,验证基于索引调制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优越性,这些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关键词:子载波索引调制,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载波频率偏移,误码率,信道间干扰AbstractSubcarrier-Index Modulatio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IM-OFDM) is a new and imporving form of the traditio
10、nal OFDM.The transmitting performance of SIM-OFDM is superior to OFDMs.Also,SIM-OFDM can confront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OFDM systems.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bit error rate(BER) of the SIM-OFDM with CFO, deducing the theoritical expression,and compare it with the
11、 BER of the traditional OFDM systems to prove tha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IM-OFDM systems,and this work havent done by others.Keywords:Subcarrier-Index Modulation(SIM),OFDM,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 bit error rate(BER),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ICI)目 录第一章 引言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论文结构及安排1第二章 多载波系统传
12、输方案22.1 多载波系统概述22.1.1 单载波传输系统22.1.2 多载波传输系统22.2 OFDM系统的介绍和分析32.2.1 OFDM技术介绍32.2.2 OFDM系统的原理和基本模型32.2.3 OFDM系统的优缺点42.2.4 OFDM系统中的同步要求42.3 SIM-OFDM系统的介绍和分析42.3.1 SIM-OFDM 技术介绍42.3.2 SIM-OFDM 原理和基本模型42.3.3 SIM-OFDM的优缺点42.4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42.4.1 有效性42.4.2 可靠性52.4.3 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系52.4.4 误码率分析52.5 本章小结5第三章SIM-OFDM系统
13、中的误码率分析63.1 SIM-OFDM系统误码率分析63.1.1 能量判决方法63.1.2 联合界方法63.1.3 UPPER BOUND 方法63.1.4 基于最大似然检测的误码率分析73.2 仿真结果及分析73.2.1 能量判决方法仿真73.2.2 联合界方法仿真83.2.3 UPPER BOUND 方法仿真93.2.4 基于最大似然算法的误码率分析仿真93.3 本章小结9第四章 SIM-OFDM系统的载波频率偏移的概念及分析104.1 载波频率偏移下的OFDM系统104.1.1 OFDM系统的频偏模型104.1.2 OFDM系统有频偏的误码率分析104.2 载波频率偏移下的SIM-OF
14、DM系统104.2.1 SIM-OFDM系统的频偏模型104.2.2 频偏对SIM-OFDM系统的误码率分析114.3 仿真结果及分析114.3.1 频偏下的OFDM系统114.3.2 频偏下的SIM-OFDM系统114.3.3频偏下的SIM-OFDM与OFDM系统对比114.4 本章小结11第五章 结束语125.1本文内容125.2下一步学习工作方向12参考文献13致谢15外文资料原文16外文资料译文17第一章 引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通信技术,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竭力研究现代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特别是作为现代通信中非常重要的移动通信1更是成为研究的焦点。1.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代移动通信技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开始我们一般认为是在1978年,贝尔实验室研发出先进移动电话系统,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随后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被各个国家广泛应用,这是由于蜂窝网通过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1.2 论文结构及安排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和分析基于索引调制的OFDM技术,即SIM-OFDM技术,在理论上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SIM-OFDM系统在AWGN信道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表达式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并在加入子载波频率偏移的情况下将两种技术的各自性能进行对比。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SIM-OFDM作为OFDM系统的一个改进技术,具有
16、比传统OFDM具有更好的性能,尤其是在对抗频率偏移方面。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章 多载波系统传输方案2.1 多载波系统概述 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单载波系统和多载波系统,我们目前主要使用的都是多载波传输系统,因为其相较于单载波系统具有明显优势,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具体介绍。2.1.1 单载波传输系统信道g(t)g*(-t)图2-1 单载波系统基本结构图2-1显示的是一个最基础的单载波系统模型。2.1.2 多载波传输系统多载波传输把一连串数据比特流进行类似于串并转换的行为之后变成了若干个子比特流,。图2-2为多载波系统基本结构模型。 图2-2 多载波系统基本结构多载波技术有多种提法2,如正交频
17、分复用(OFDM)2、离散多音调制(DMT)和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K)。2.2 OFDM系统的介绍和分析2.2.1 OFDM技术介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2(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技术,由于它的特性可以将其视为复用技术的一种。2.2.2 OFDM系统的原理和基本模型OFDM的运行过程是这样:首先将高速传输的一串数据比特流经过串并转换之后变成了若干个并行的子比特流,串并转换的目的在于使总体传输速率不变而每一路子数据流的速率降低。从开始,OFDM的符号可以写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科技大学 本科 论文格式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