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1.doc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1.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 录一、设计目的2二、设计要求2三、设计任务2四、设计原理概述2五、设计方法与步骤51、校正函数的设计52、函数特征根63、函数动态性能84、根轨迹图和Nyquist图125、Bode图17设计总结21参考文献22一、设计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2、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2、能用MATLAB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2、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三、设计任务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系统的相角裕度,校正后的剪切频率。四、设计原理概述校正方式的选择。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方式,这种方式经济,且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这种校正方式。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与受控对象进行串联连接的。本设计按照要求将采用串联校正方式进行校。校正方法的选择。根据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方式可以进行校正方法的确定。本设计要
3、求以频域指标的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基于Bode图的频域法进行校正。 几种串联校正简述。串联校正可分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等。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在系统静态性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加入超前校正环节,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改变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环节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新的穿越频率点。滞后校正通过加入滞后校正环节,使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时又使校正后的系统动态指标保持原系统的良好状态。它利用滞后校正环节的低通滤波特性,在不影响校正后系统低频特性的情况下,使校正后系统中高频段增益降低,从而使其穿越
4、频率前移,达到增加系统相位裕度的目的。滞后超前校正适用于对校正后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有更多更高要求的场合。施加滞后超前校正环节,主要是利用其超前部分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利用其滞后部分改善系统的静态性能。以上3种不同的校正方法的一般性设计步骤如下:1)根据静态性能指标,计算开环系统的增益。之后求取校正前系统的频率特性指标,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2)确定校正后期望的穿越频率,具体值的选取与所选择的校正方式相适应。3)根据待设计的校正环节的形式和转折频率,计算相关参数,进而确定校正环节。4)得出校正后系统。检验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如不满足则从第二步重新开始。在MATLAB中基于B
5、ode图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较校正前后的频率特性,尝试选定合适的校正环节,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确定校正环节参数。最后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检验,并反复设计直至满足要求。五、设计方法与步骤1、基于MATLAB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其满足给定的频域性能指标。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等的值。T=36.4889 =0.1121 校正函数Gc=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Gs=2、利用MATLAB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校正前: 系统不稳定,因为有两个右半平面的根。校正后:系统稳定,因为所有的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课程设计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