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docx
《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 2018/09/10 摘要:五禽戏作为重要的传统养生保健功法,今人对其研究颇多、综观现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养生功法讨论,缺乏对五禽戏阴阳相关理论研究。从阴阳学说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五禽戏”的阴阳相反、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时间观、经络观等中医养生原理,以期挖掘其理论内涵,更好地指导功法养生。关键词:五禽戏;阴阳;养生;传统文化相传“五禽戏”是由东汉名医华佗创编,其在导引术发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代表性动作及其神态,由此总结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五”是一个约数,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
2、戏”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由此得名“五禽戏”。五禽戏凭借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养生内涵,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对五禽戏的研究并非十分完善,其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诚如李氏在2012年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华佗五禽戏基础理论的存在,不少的专家学者认为只要练好五禽戏的招式动作就足够了,是否研究其理论无关大局;有的专家虽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但也仅是对华佗五禽戏的动作进行分析,而未研究华佗五禽戏的基础理论。”1之后,吕氏2、梁氏3、卢氏4等学者多集中于五禽戏对疾病或机体功能障碍的积极影响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较广,但每个研究方向的数量较少。正是由于以往五
3、禽戏研究太过单一、局限,笔者试图重新整理相关文献,以阴阳哲理作为切入点,对五禽戏及其养生原理进行深入发掘,以期更好地指导养生。一、五禽戏的历史渊源据历史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仿效动物来治愈人疾病的先例。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文中“熊经鸟伸”是为模仿熊和鸟的动作而创编的传统保健功法,后世称其“二禽戏”,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代仿生学启示下产生的养生术。西汉时期,刘安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导引图中44式导引术中的6式为启迪,创编了“六禽戏”,被记载于淮南子精神训:“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
4、在“熊经鸟伸”的基础之上作了进一步发挥,由单一的二禽戏变为灵活多变的“多禽戏”。东汉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并参照当时流传的导引动作、功法创编了“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时的五禽戏才真正被确立,并在诸多中华传统养生功法中有着突出地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更有详细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
5、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该书不仅对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五禽戏的锻炼原则为“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二、五禽戏与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
6、域后,影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1。唯有从阴阳哲理视角,方能深入探究五禽戏的养生原理。(一)阴阳相反在五禽戏中的体现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相反相成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所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平和是人体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阴阳制约是保持平调阴阳的基本原理。笔者从自身长期练习五禽戏的体会认为,五禽戏是一项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的养生功法,其蕴含着丰富的阴阳相反思想。一方面,五禽戏属于动功,以模仿动物姿态,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能够疏经通络,
7、充盈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抗御外邪,助阳生长;另一方面,五禽戏又属于静功,即在遵循五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用心来模仿此五种动物的神态并体会五种动物的神韵,以达到专心致志、心平气和、心无妄念的状态,从而达到养阴保精的目的。例如五禽戏中猿戏,其讲究外动内静,欲静则似静月凌空,万籁无声,欲动则快若惊鸿,迅捷有力,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恰恰体现了阴阳相反的思想2。在习练五禽戏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三调”。即运用意念来调和阴阳,调整呼吸来把握阴阳,引诸肢体来协调阴阳,实现阴阳平和的养生功效1。(二)阴阳互根在五禽戏中的体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砭阴阳论)。阴阳二气虽然是相反制约的,但
8、又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阴阳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五禽戏正是借此以潜阳滋阴,养阴壮阳,阴阳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五禽戏中最具阴阳互根理论特点的是“刚举柔张”,其“刚举”是指虎举运动,其主要运动形式是生发阳刚之气。下握拳时通过手指、手掌屈伸抓握,意入提挈地之气,上托到顶时又一次由掌变拳,则意入衔接天之气。双手运行到胸肩前,由拳变掌上托下按则是刚举柔张的融合点,或者说虎举动作中的调身、调心、调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平和状态。因此虎举作为五禽戏中虎戏的第一个动作,它在“戏”中以刚柔相济、刚举柔张的运动形式,展示出人的生命律动与天地共同运转的自然法则,也是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的阴阳互根、阳升阴长的运动过程。
9、一动一静分阴阳,阴之极复生阳、阳之极又复生阴,这是自然之道。动静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动根于静,静根于动,每一方都以其相反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而五禽戏恰好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阴阳互根、动静相宜,以此促进其养生作用的充分发挥。以阴阳哲理视角来探究五禽戏,其显然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动中静,静中动”的传统养生功法。“动中静”需要在运动时保持精神宁静,全神贯注。“静中动”,即在保持呼吸自然和谐,神情专注若一的同时,动作须刚劲有力,刚柔并济。唯有如此,意、气、体三者才能紧密配合,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习练五禽戏时的“动”,并不是盲目的动,其一招一式均遵循五种动物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阴阳 学说 五禽戏 养生 原理 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