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濯水镇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申遗申报书.doc
《非物质遗产濯水镇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申遗申报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遗产濯水镇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申遗申报书.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 1项目代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主管部门:传统技艺濯水石鸡砣土陶制作工艺黔江区濯水镇政府黔江区文化委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印制二一五年月日一、项目简介濯水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位于濯水镇到冯家镇分界的阿蓬江石鸡沱边,始于宋朝末年,距今有近 1000 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兄弟在继续制作土陶器,已经传承 29 代,现传承至刘氏 4 兄弟(目前老大刘沛良和老幺刘丁卫在继续烧制) 。相传,三门石鸡砣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
2、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30 多家制陶作坊。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衰败的,改革开放后,外地的陶瓷产品涌进黔江市场,让当地土陶失去了竞争力,外地客商也不再来石鸡坨购销土陶产品了。二十几年来,石鸡坨的三十多家土陶作坊相继倒闭,目前只剩他和他三弟的作坊了。刘氏土陶采用纯手工艺、土法制作,其制作的土陶具有壁薄体庆(这是检验土陶制作工艺的重要标准之一) ,造型古朴但不乏美观、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特点,其土陶器物最薄的只有毫米,最厚的也不过 1 厘米。采用 12 孔民窑烧制,土陶原材料采用的濯水特有
3、的砂泥(现在也称紫砂泥,有红、 黄、白、黑等几种颜色),是重庆地区少见的一种岩土,其特点是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其烧制出的土陶制品在腌制蔬菜时具有清脆可口,不变质的特点,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盛放酒醋可使酒醋更加醇香。刘氏土陶主要以烧制民用生活用品(酒缸、菜缸、水缸、盆、碗、舂钵、茶具)为主,此外,应客人要求定制一些工艺品。虽然刘氏土陶多以民用生活用品为主,但是因其工艺绝伦,无化学材料,土法烧制等原因,使其产品闻名国内外,其中刘沛良作品 公鸡酒壶 评为黔江区首届乡村文化节民族工艺展 “二等奖”,刘氏产品多次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展览,一些产品并出口至外国。中央电视台 4 套、 9 套、 7
4、套,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专门到此拍过专题纪录片给予报道,捏业协会主要领导及一些知名高校学者、教授到此来进行专题调研学习。此外,刘氏兄弟还是重庆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的特聘授课老师,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是该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更是渝东南少数几个土陶制作作坊之一。目前土陶制品每年产值10 万元左右,其产品主要远销贵州、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工艺材料及工艺流程:1、泥:本地泥(不是土),采于距窑罐厂 1 公里左右的窑上山(当地地名) ,窑土始于冯家猫坪,转至三门石鸡沱,又弯转至冯家寨子,约有15 公里长,纵深 3 公里;制作工艺:1、粉粹、采回来的泥先用工具粉粹,暴晒于地坝;2
5、 、搅拌、在大的粗缸充分搅拌均匀(粗土碗、菜缸等粗瓷可用)3 、沉淀、把粗缸搅拌均匀的转自细缸再充分搅拌更细,时间更长,并且沉淀去水(这个细泥用于烧白瓷、茶杯等)毛坯:用拉坯机(民间叫:车子)拉坯造型(无磨具、纯手工、凭工艺大师的大脑、熟练手法可以制作近千种产品) ,但基本是圆形器皿;室内(通风场地)风干7 天以上。上釉:采用当地纯天然无化学成分釉土做原料,自己独特配方,要求犹如生漆(土漆)黑而亮,烧制后由于温度不同会产生黑釉、茶釉、白釉、红釉等不同颜色。釉的制作:当地红土淘制,在粗缸里采用当地红土加水搅拌 30 分钟以上均匀,到转动的水不动方为好,把浑水转细缸沉淀 3-6 个月,去清水用沉淀
6、物(即釉)上釉,将沉淀了釉用毛笔均匀涂抹到器皿上,厚薄标准由工艺大师自行把握。烧制:目前采用石鸡沱12 孔土窑(为梯形窑,长22 米,上宽 3 米,下宽米,高米,坡度 20 度,容积约有 500 立方米,窑温控制在1500-1600 度。该窑于 1994 年在原址翻修,现在每年维修1 次左右,现在该窑价值近200 万元,每次维修投入5 万元左右)烧制的材料为毛松料(即松树) ,1 孔为主燃烧孔全部装松柴,其他11 孔装土坯和松柴,每次用松柴8000 余斤, 20 个工装 1 天,烧 30 个小时,均匀冷却3 天左右即可出窑(夏天冷却需要5-7 天)顾客:目前销售客源以贵州、湖北、四川、重庆为主
7、产品:以民用为主近千种,以水缸、酒缸、糖缸、泡菜缸、碗、盘、舂钵等为主,工艺品为铺(也近百种)二、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类别申报地区传统工艺黔江区濯水镇项目名称涉及民族濯水石鸡沱土陶器制作工艺土家族濯水石鸡沱土陶器手工作坊位于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6 组(小地名:石鸡坨),与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接壤。石鸡坨因阿蓬江边的一块酷似鸡头的岩石而得名。黔江区濯水镇三门居委位于濯水镇东北部,紧邻濯水集镇和冯家街道,所国道 319 线、渝湘高速、渝怀铁路、阿蓬江穿境而过,距黔江主城区18 公在里。区在三门 6 组石鸡坨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保留一处宋代土陶遗址,这是域在阿蓬江流域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宋代土陶遗址。该遗址
8、是一个台地,东面是高山,南北为浅丘台地,四周为粘土和高岭土,面积约2000 平方米,距及阿蓬江约 300 米。考古时,在该遗址地表发现了大量陶片,外底平内底尖、其鼓腹、身布粗弦纹,施半青釉和未施釉的内、外底平的高腹罐残片等,具地有宋代陶器特征。当地人称陶片为“瓦渣滓地”。在遗址的附近发现了该理地区仅有的陶土。环境分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冯家街道寨子、犁弯草桂塘。90 年代初,布冯家街道寨子、犁弯草桂塘逐渐没落消失,现仅存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区石鸡坨域濯水石鸡坨土陶器始宋朝末年,距今有近 1000 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土陶器在制作,目前刘氏陶器传承 29 代,传承 4 兄弟。相传,三门石
9、鸡砣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刘氏祖先刘家强一支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并把绝艺传给子孙后代。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并带动周围人们开始制陶,三门石鸡砣土陶业也开始兴起并繁荣起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由于地处阿蓬江江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刘氏制陶技艺和刘氏土陶器便名扬远外。到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 30 多家制陶作坊,成为当地制陶的鼎盛时期。历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 70 年代,由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当地制陶史业全部实行公有制,
10、形成了国营厂、社办企业、村办企业等3个制陶厂,渊从事烧制陶器和相关产业的人达300 余人,刘氏制陶人便在厂子里指导制源陶。此时,制陶厂由二轻系统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调拨,一年可以烧制四千万陶器,陶器制品销售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70 年代末,由于二轻系统下放权力,允许私营,一部分制陶人开始自己建造作坊。80 年代国营厂、社办企业、村办企业经营不善而相继破产,制陶设备转卖给私人,私营制陶作坊进一步扩大。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外地的陶瓷产品涌进黔江市场,另外,铁质、塑料制品的出现让当地土陶失去了竞争力,外地客商也不再来石鸡坨购销土陶产品了,人们纷纷专业三门石鸡砣制陶业逐渐衰落,石鸡
11、坨土陶作坊相继倒闭,目前只剩刘沛良兄弟的作坊了。土陶器制作工艺: 1、粉粹:采回来的泥先粉粹、暴晒; 2、搅拌,在大的粗缸充分搅拌均匀; 3、沉淀:把粗缸搅拌均匀的转自细缸再充分搅拌更细,时间更长,并且沉淀去水(这个细泥用于烧白瓷、茶杯等)4、毛坯:用拉坯机拉坯造型(无磨具、纯手工凭工艺大师的大脑、熟练手法可以制作近千种产品);室内(通风场地)风干 7 天以上。 5、上釉:采用特有配基 方制作釉、上釉,将沉淀了釉用毛笔均匀涂抹到器皿上。釉的制作:纯天本然无化学成分的红釉,采用当地红土淘制,在粗缸里采用当地红土加水搅拌 30 分钟以上均匀, 到转动的水不动方为好, 把浑水转细缸沉淀3-6 个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遗产 濯水镇石鸡坨土 陶制 技艺 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