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反对资本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习题,简要的说就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 马克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深刻性,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
2、政治立场)的统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没有了存在的的意义。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理想是实现
3、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是共同理想的目标7.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以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和物质(本体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认识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其他问题(状态问题):辩证法
4、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世界万物都是静止、彼此孤立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源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源4.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和空间(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6.
5、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7.实践的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8.实践的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9.实践的特点:客观性(区别于唯心主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社会历史性10.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客观性、普遍性
6、多样性 发展的观点: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相对)和斗争性(绝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4.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15.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重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
7、遍性,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1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7.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8.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原理2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源,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关于本体论的讨论,对
8、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重要意义: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能被意识所反映的观点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答
9、1.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 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 2.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坚持了一元论,反对二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构成世界的物质是运动的,复杂多样的,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纳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四.论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
10、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运动,甚至认为人也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因而也被成为机械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性:它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发展的, 3.直观性: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缺乏实践的观点 4.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上,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五.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的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呈现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11、统一六.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七.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答: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广延性和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
12、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和有限性中,无数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之和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实践一.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 答:1.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自然客体:包括天然自然物和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 社会客体:人类社会 精神客体:包括主观精神和客体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有感觉、想象表现出来的表情、姿态和语言,客体化精神是指有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产物二.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性
13、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三.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四.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1.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联系与发展一.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事
14、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也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孤立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联系的方式是复杂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对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事物,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本末倒置三.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
15、旧事物的原因 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有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符合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拥护,必然战胜旧事物矛盾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孤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是认识其他规律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
16、认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三.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发
17、展中起的作用: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对方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的作用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为质变做准备在质变的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孤立的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四.论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8、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胡的建设步伐五.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矛盾特殊性的含义: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是正确处理矛盾的关键六.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19、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的,一般包含着特殊性个别的内容,但是没有包含个别的全部内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具体、更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七.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
20、义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八.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1.关系: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主要
21、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九.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
22、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清主流和直流,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一.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本身的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