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oc
《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3卷第5期土 壤学报Vol 43, Nd 52006年 9 月ACTA PEDCLOGCA SINICASep., 2006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张桃林李忠佩王兴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要集约化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的以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为主 要表现形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退化,给生态系统本身与环境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重威胁。在长期保 持高强度利用和过量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情况下 ,以非线性响应为特征的土壤生态系统特
2、性有可能岀现突变状 态,并引起更大的环境风险。目前,应当高度重视集约农业利 用下土壤退化的形成与演变机理、时空分异规律、以及土壤退化的控制和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措施的研究。关键词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S15811文献标识码 A第43卷第5期土 壤学报Vol 43, Nd 52006年 9 月ACTA PEDCLOGCA SINICASep., 2006第43卷第5期土 壤学报Vol 43, Nd 52006年 9 月ACTA PEDCLOGCA SINICASep., 2006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 求,现代农业以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增加 农
3、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量来获得作物的高水平单产。 但是,随之而来的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 范围和程度明显增长,日益严重地危及土地和食物的 安全及人类的健康。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承担着既要不断增产增 收,又要控制土壤退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双重任 务。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 要,同时又要克服现代集约农业的某些生态弊端和经 济上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不同条件下农业资源的潜力 和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集约化程度日益 增长的条件下,如何缓解并阻止土壤及农业资源基础 和环境加速恶化的趋势,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及生命支持系统的良好状态,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
4、究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因此,深入认识集约农业利用条件下土壤退化的机 制,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合理的调控措施,为 国家制订农业和环境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阐述以高 强度和高投入为特点的集约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 负面影响入手,在系统分析土壤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 及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应当重视和深入研究 的科学问题。1中国集约农业生产活动的 特点与问题我国的农业已经走过了5 000余年的历史。传统中,农民的种植业和饲养业紧密结合,通过施用有 机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遵循了生态系统过程的自 然运行规律,保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
5、来,日益增长的人口迫切需要化肥、农药投入以及新品种改良等农业新技术的使用以生产更 多的粮食满足需求,这推动了农 业集约化的发 展。 过去50余年来,我国的化肥施用总量从1949年的016万t(纯养分)增加到2003年的4 412万t,单位面 积的化肥施用量从1952年的01 75 kg hm- 2增加到22003年的33913 kg hm-,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接 近700 kg hm- 2。此外,2003年的农药 使用量13215 万 t(1012 kg hm ),农膜 15912万 t( 1212 kg hm ), 农机总动力 60 4461 6万kW(416 kW hm- 2),复种指
6、 数11819(亚热带地区140 200)。正是通过这些 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改进,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17)资助作者简介:张桃林(1961),男,江苏姜堰市,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资源和土壤退化研究。Email: zhpli(1)数据来源于历年5中国农业统计年鉴6收稿日期:2005- 11- 29;收到修改稿日期:2006- 04- 20 1994-2013 Thina Acadeinic Jtiuoial Ekctronk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lit s reserved. Irttp: ,Lvmv,c
7、nkirnet大促进了粮食产量 的提高,2003年粮食作物单产 4 332 kg hm- 2,稻谷单产6 061 kg hm- 2。大致而言, 化肥在提高粮食产量上的作用占到50%左右1。 综合起来看,高投入和高强度利用是我国集约农业 845土 壤 学 报43卷生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目前,我国化肥、农药的总 用量居世界之首,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农膜的年平均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0%2。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在未来一段 时间内,为保障食物安全,土壤的高强度利用和大量 农用化学品的投入仍然不可避免。但是,以集约利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取得了 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所带来的资源
8、环境问题及对人 类生存的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大量研究表明3,集约农业模式在外部投入下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 但生态系统组成单一,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持续 需要巨大代价才能得以保持。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 加养分增产效率明显下降,每千克化肥施用增产的 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kg下降到21 世纪初的8 10 kg。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集 约化利用程度高,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速效养 分过量积累和养分失衡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并且这 种状况仍将持续下去;大量使用农药、除草剂也使农 田土壤中这些化学品的残留量日益增加 ;由于乡镇 工业竞争劳动力,大型机械的使用日益频繁等等。 所有这些集约农业
9、生产活动都对土壤生态系统本身 产生了强烈的干扰和巨大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构成 了严重的威胁。2 土壤退化的形成与表现集约化农业是以土地的高强度利用及农用化学 品的大量投入为主要特征,高强度和高频度的人为 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本身带来了强烈干扰和巨大压 力,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板结、土壤酸化、有害物 质积累、微生物种群和功能多样性衰退等,严重影响 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的发挥。211养分失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 农田的养 分供给主 要依靠有机肥,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和劳 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农家肥的使用量快速减少。70年代中期化学 氮肥的用 量超过有 机肥供 氮量, 80年代初期化
10、学 磷肥的用 量超过有 机肥供磷量, 但农田钾素至今 仍然主要依靠 有机肥1。从养分 元素的平衡上看,70年代后 至今,我国大部分地 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农田氮素大量盈余,磷素也已从亏缺转向 少量盈 余(部分蔬菜地 磷素出 现大量 盈余),而农田钾素仍然处于亏缺状态4。而且,我衡,农民过量使用氮肥的现象十分严重,据国际钾磷研究所测算,我国农田氮肥施用量已是北美的2117倍。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过量使用氮肥的现象更 为严重,如太湖地区每年氮肥的最高使用量已达到 540 600 kg hm- 22。此外,我国农田所施用的化肥 中养分比例也不合理,中国农田施用化肥的NBP2O5BK2O比例为100B3
11、6B19,而北 美地 区农 田 NBP2O5BK2O的比例为100B39B45;同时氮肥品种中 碳酸氢铵比例较大,复合肥比例较小1。土壤中速 效氮磷钾的比例也有明显变化,以湖南为例5,该比例由1986年的1 B01065B 0157变为2003年的 1B01 070B0131,出现了明显的养分失衡现象。另一方面,长期大量施用化肥还明显地改变了 土壤的养分形态分布,使速效养分含量显著升高。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6 8,每季施用氮肥的处理耕层 土壤中全氮的变化并不明显,但速效氮含量多数表现为显著升高;连续施用磷肥10年,土壤的全磷含 量提高2 3倍,而速效磷含量则提高了10倍以上。我国南方典型地区水稻
12、土速效磷含量超过-130 mg kg 、达到极丰富水平的比例已近50%,而蔬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几乎全部达到极丰 富水平(未发表资料)。土壤中过量的速效养分会延 长作物生育期,并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某种养分元素 的大量吸收还会引起其他营养元素的缺乏和营养失 调;甚至由于植物体内养分含量过高而招致病虫害 和降低抗性3。212污染物质积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快速,工业和城镇/三废0污染源多,工业/三 废0和城镇垃圾、污水排放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农药、 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积累 日益明显。据湖南省的监测和调查分析5,全省 2518%的农田灌溉水
13、2614%的耕地和 1813%的农 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苏南部地区和江西省 余江县的调查分析表明9, 10,大田作物的土壤中重 金属含量并未超标,但大棚蔬菜地土壤的部分重金 属元素(如Cu, Cr)随利用年限延长有升高趋势。研 究还表明11,随磷肥施用导致的溶液磷浓度的提高 将会减少土壤对砷的吸持能力,并增加砷从土壤中的解吸量。施用磷肥过多,还会因肥料带入而使土 壤含镉量升高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另外,饲料工业和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激素类 物质也迅速地在土壤中积累。这些都表明 ,集约农国农业氮磷钾肥料结构上不尽合理、地区间也不平业利用下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土壤中污染物
14、5期张桃林等: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847的积累现象亦不应忽视。213 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各种化肥中都含有不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这些阳离子和阴离子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同。 研究表明12, 13,施用硫酸钾、硫酸铵、尿素、硝酸钾、 硝酸铵和氯化铵等,都会使土壤的酸度有不同程度 的增大。偏施化肥加剧土壤酸化程度。而含氯化肥 降低土壤pH的效果更明显。长江三角洲和红壤地 区水稻土的大量研究均显示 ,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 来, 土壤酸化的现象非常明显,pH普遍下降015,部分样点的土壤pH甚至下降1个单位以上。而集约 化程度更高的蔬菜地,一般利用8 10年,土壤pH 即可降低1
15、个单位以上。土壤酸化会活化有害重金 属元素如铝、锰等,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使之毒性 增强,对土壤生物造成危害12。土壤酸化还能溶解 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如钾、钙、镁等,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淋失造成损失。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保护地施肥量大且施肥 次数频繁。由于温室大棚内土壤水分蒸发快,土壤返盐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大量施用化肥,容易使保护地NO3离子大量剩余与迅速累积,加速了土壤盐 积和次生盐渍化。对黑龙江省4个中心城市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的研究表明14,过量施用无机肥料,致使一些保护地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过高,部分土壤含盐量高达 517 g kg- 1,出现盐渍化现 象。在江苏洪泽部
16、分蔬菜保护地土壤NC3-N含量最高已经超过200 mg kg- 1 o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 量施用有机肥,也会造成养分和盐分的积累,产生不 良的养分环境和盐渍化。江苏省吴江市一个连续4年施用商品 有机肥(饼肥)的蔬菜 大棚,表层土壤-1(0 20 cm)硝态氮含量高达 400 mg kg ,盐分总量 614 g kg- 1,均为邻近水稻田土壤的 10余倍,为邻近 施用化肥的露天菜地土壤的5 8倍(未发表资料)o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有机肥施用具有良好的保土培肥 作用,其副作用往往被忽视,因此,更应引起高度重 视。随着盐渍化的发展,阴离子中S&-和HCO3离 子所占比例下降,CL-和NC3离子比例上升
17、而阳离 子中C尹和Mg2*比例下降,Na+和K+比例上升。 可见,由于大量施用肥料和塑料覆盖减少淋洗,盐分总量升高;同时,盐分离子的组成 也发生了明显变 化。设施栽培条件下,次生盐渍化还通常是造成连 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区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N随化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田间常规施肥量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 量C、N为对照处理(不施肥)的78%和51%,而3倍 田间常规施肥量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仅为对照处理的60%和7%。大量添加作物秸秆会增 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量,但大量添加猪粪的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没有明显提高。田间采样 分析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相邻近的田块 ,土
18、壤有机 碳和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改种蔬菜5年后,与 长期稻-麦轮作或稻-休闲轮作的田块相比,土壤的呼吸强度、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微生物群落功 能多样性均显著降低,其中,土壤呼吸强度下降 5113%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下降53%和41%, 用Biolog生态板平板培养的 72 h的Shanno旨数从 3123下降到3116,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利用 碳源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田间采样分析的结果还 表明16,利用7年的大棚菜地,土壤转化酶和脲酶 活性仅为利用1年的51%和19%;并且随着作为大 棚蔬菜地利用年限的延长,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还 呈下降趋势。此外,农药大量使用通过直接
19、杀死土壤生物而 降低生物多样性。大量的化肥投入引起NO3-N积累提高了孢子成活率而致蔬菜易发生病害,当土壤中NO3-N 超过260 mg kg- 1时,辣椒疫病显著增 加17。在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养分形态的明显改变极大地扰乱了土壤微生物生长的养分环 境,由于不同微生物种群对养分组成适应性的差异,将会导致某些种群的爆发性生长,另一些种群则因不能适应而死亡。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过高并不 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某些物种由于环境变 化而不能存活18。农用化学品的严重累积还会改 变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的序列组成,引起DNA变 异、断裂等,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的多样性19。可见,在
20、高度集约农业利用下,随着化肥的长期 超量施用,导致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降低、生物种群 和功能多样性衰减、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强度减弱,有机碳转化和养分供应的速率下降,土壤支撑作物生长的能力减退,反过来又使作物生产系统对化肥 施用的依赖性增加。这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高强 度利用所导致的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衰减,是集约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最重要表现。5期张桃林等: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14 土壤生物功能衰减室内培育试验的结果表明15,高肥力的太湖地总之,集约农业利用下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 和土地的高强度利用导致了土壤养分富余和失衡、5期张桃林等: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
21、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851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以及有害物质积累和土壤的生 物功能衰减等退化现象,这些退化的表现方式完全 不同于粗放经营管理利用下的水土流失、养分贫瘠化等,可能是生态系统在超负荷运行下的疲劳状态 (土壤疲劳),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恢复,将会对土 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3 土壤生态系统对环境压力的非线性响应生态系统对外部条件及环境压力的响应常常是 以非线性变化过程为特征,在明显事件的诱发下,生 态系统有可能从一种状态不可逆地突然转变为另一 种形成强烈对比的稳定状态2023。这是由系统本 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承 受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范围(忍耐区间),在这个范围 以
22、内,生态系统也会偏离初始状态,但当外部干扰消 除后,生态系统的状态能够得到逐步恢复;否则,如果外部干扰超出了它所能耐受的极限(或称阈值),则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并且难以得到恢复。土壤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响应外界压 力上也遵循非线性特征。虽然,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但随着大量外源物质投入以及利用强度 的升高,土壤生态系统的各单一因子或过程,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形态、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的生产 力等会呈现突变的现象在许多试验研究中都可以见到。化肥施用与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含量之间并不总 是呈直线关系,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当超过土壤 保蓄养分的能力时,可溶性养分含量将呈指数级快 速增加。H
23、eckrath等发现土壤中的速效磷(OlseiP)含量存在一 /转折点0( Changepoint),土壤速效磷水 平低于此值时,磷的淋溶量很少,仅接近于检出限。 而土壤速效磷水平高于此值时,磷的淋溶量随土壤 磷含量的增加而急剧上升,最高可达2 mg L- 1以 上24。Hesketh等也有类似的发 现,他们认为虽然 土壤的固磷能力较强,但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达到一 定水平时,土壤中的较强吸附位都已被占据 ,土壤对 磷的吸持能力接近饱和,此时,磷的流失量即随着土 壤磷素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增加25。酸度对金属元素铝、锰形态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26 , pH低于41 5, Al3+占单核铝的百分数以及M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度 集约 农业 利用 导致 土壤退化 及其 生态环境 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