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2024年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发言8篇.docx
《党员干部2024年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发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员干部2024年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发言8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研讨发言:当好“三种角色”,用好调查研究“法宝”研讨发言:求真务实广调研深查实改解难题研讨发言: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交流研讨发言:用好“三力”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主题教育交流发言: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交流发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大调研促进工作大提升研讨发言:在深刻把握基本要求中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工作研讨发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调查研究工作水平研讨发言:当好“三种角色”,用好调查研究“法宝”调查研究是我们党重要的传家宝,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
2、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基层,解决办法也在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深入基层,要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党员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需要把握角色定位,做群众呼声的倾听者,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做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者。听民声,做群众呼声的倾听者。听民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3、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视听取人民群众呼声,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1925年,毛泽东入户走访,在掌握了农村生产生活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此前的调查研究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1927年初,毛泽东来到湖南进行实地考察,与广大农民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访谈,听取了农村的汇报情况,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61年4月7日,邓小平在顺义进行了15天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对推动当时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后来,1978年9月的“北方谈话”以后,邓小平在1980年对如何实现小康这一问题,又到江苏、广东、
4、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调查,描绘了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下基层听民声,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每年春节前夕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味渐浓之时深入群众当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甘肃、内蒙、陕西、江西、山西、贵州、云南、四川到处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老百姓的冷暖,总书记念兹在兹。听民声的目的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之处、现实需求、意见建议,找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听民声,要注意鼓励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真实有效开展的前提;听民声,要注意问题导向,奔着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去,用心倾听民声,听群众工作、生
5、活中的痛点、困点、堵点、热点问题,找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听民声,要注意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做到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察民情,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察民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我们开展工作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客观实际情况为准绳,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体察民情。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深入农村开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基层调查工作。在寻乌进行调查时,他对当地的47
6、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进行了实地考察,同地方的干部人员进行谈话沟通,详细调查了解了寻乌的发展状况、人口数量以及构成、土地关系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深入多地开展调研,从地方和国家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习近平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一直重视察民情。在陕北梁家河,习近平在大队上一干就是7年。在河北正定,习近平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扛着锄头,大步走在田壤上。在浙江到任后的一年多时间,习近平深入全省90个县市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在上海工作时,他跑遍了全市19个区
7、县,下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做出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决策,最终取得了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全面胜利。察民情的目的是要为治国理政提供决策依据,不能走马观花、粗略马虎地简单转转,也不能坐在车里隔着玻璃看一看,更不能挑肥拣瘦、回避问题,搞调查研究形式主义。察民情,需要到工作困难大、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开展调研;察民情,需要提前做好调研对象、调研路线、调研提纲、调研问卷等准备,使调研更具有针对性;察民情,还需要注意不滋扰地方,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
8、待,少一些摆谱,少一些“被安排”。解民忧,做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者。解民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J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J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
9、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邓小平曾指出:“每一天都要出现新问题,新问题不能拿老办法来解决,只能拿新办法来解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急愁难盼的真问题,寻求真办法解决真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解民忧,要做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精准发力。解民忧,要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眼,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做好“绣花”功夫;解民忧,
10、要有勇闯“干旱区”的勇气,将“安排做”变为“愿意做”“乐于做”;解民忧,还要始终怀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持续接力,持续发力。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俯下身子、大胆迈开步子。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特点。听民声,强调站在群众角度听取百姓的呼声,做群众呼声的倾听者;察民情,强调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解民忧,要
11、求我们要始终心怀问题意识,在调查研究中善于发现问题、寻求办法解决问题,做群众美好生活的推动者,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守护好群众的心。研讨发言:求真务实广调研深查实改解难题调查研究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J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这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调查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调查了解客观情况、分析研究问题根源,深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有效办法的过程。调查研究为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服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围绕发现问题、
12、梳理问题、剖析问题、化解问题做文章,以“调”为起点明确调研主题,以“查”为支点掌握真实情况、以“研”为落点分析研判问题、以“究”为终点提出化解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分析研判、找准症结、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一、以“调”为起点明确调研主题,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一些调研之所以只能“车上看一看、随地转一转、表面谈一谈”、流于形式、浅尝辄止、难以深入,究其原因就在于主题不聚焦、问题不明确。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跟着主题走、奔着问题去,找准调研工作的“风向标”和“发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定好主题、明确选题,只有对调
13、研的方向“心中有数”,才能把稳调研航向,保证调研不偏航。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选题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古时打仗之前都要到庙里烧个香,算一算,看看吉利不吉利,这是纯迷信的,但我们在调研之前也要算一算,评估一下题选得好不好,不能胡乱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在调研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研选题不仅要“上接天线”,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中寻找调研方向、拟定调研选题,做到与大局同向、与全局共振;也要“下接地气”,紧盯群众最关心、基层反映最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的领域和行业,做到关心群众
14、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二、以“查”为支点掌握真实情况,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心中有谱”是因为“脚下有土工调查研究不到“深水区”去“潜一潜”,不进农户家里“坐一坐”,就难以掌握到基层真实的情况。如果调研过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那么调研结果必然虚于应付、浮于表面。因此,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反对“蜻蜓点水”、“造盆景、搞作秀”式调研。要想探查基层实情就要注重改进工作作风,迈开步子、深入一线、沉到基层、求真务实。只有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打开调研对象的“话匣子”,进而看到实情、听到实话、掌握实际、办成实事。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对于调查研究
15、过程中如何了解到真情实况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他曾指出:“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J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因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开展调查研究、探查基层实情既要做到“身入”基层,也要做到“心到”基层。“身入”基层就是要“脚下沾泥土”,扑下身子接近人民群众,走入田间地头、工厂一线,多看关涉群众生活的实绩实效、少看痕迹资料,多到“办事大厅”,常访“音晃角落”,看遍基层“百态”,实实在在走访调查。“心到”基层就是要“俯身
16、听民意”,坚持“开门”听实话、“推门”察实情,少听千篇一律的汇报,多与群众“拉家常”,多听群众意见,多向民众问计、问策、问需,做到与人民同心、与群众同力。三、以“研”为落点分析研判问题,做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思路决定出路。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案例、做法、经验、矛盾只是为分析症结、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素材,且通常具有迷惑性和复杂性。毛泽东同志曾讲:“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事物的现象多种多样、真伪并存,仅靠我们的直觉和眼力是远远不够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鼻子,一事当前,抓住的是现象还是本质、表层还是根本,效果大不一样。因此,要想得出高价值的结论,就必须对这些
17、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把零散认识系统化、粗浅认知深刻化,直至透过现象发现规律,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然而,信息情况分析研究精不精准、细不细致、深不深入,是满足于从细枝末节上处理现状,还是追求从大本大源上解决问题,是对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检验,更是对其能力智慧的考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能从政治高度上把握全局、分析问题,也需要党员干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综合研讨、反复推敲,力求全面理清思路,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规律和本质,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真正做到跳出问题看问题、拨开表象看里子、透过现
18、象分析本质。四、以“究”为终点提出化解方案,做到立足当下放眼长远道不虚谈,学求实效。调查研究不是纸上谈兵,其成果不仅要见于文章,更要施于事业。问题调研出来了、分析透彻了、钻研清楚了,关键还要“究”出长效。因此,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
19、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推动调查研究从“发现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既要立足当下,也要放眼长远。所谓立足当下,是指要运用好调研成果,将已经考虑成熟的对策建议上升为决策部署,及时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三张清单”,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责任人和考核标准,并建立销号提醒制度,加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回访。所谓放眼长远,是指要巩固好调研成果,一方面积极总结问题化解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做法;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做法进一步进行提炼,并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问题化解的长效机制。此外,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优化调研结论,在“实践一认
20、识一实践一认识”的往复循环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研讨发言: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践行宗旨意识、群众观点,不断转变工作作风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抓手。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饮水思源,重温毛泽东与调查研究结缘的历史脉络,对于目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了三次“左”的错误,其根源是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神圣
21、化的错误倾向,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在党内最早懂得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为了反对“左”的错误,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论断。1931年4月,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他进一步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两句话深刻剖析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起到指示性和纲领性的作用。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研究,都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毛泽东一定会不辞辛劳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通过调
22、查研究系统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湖南做了32天的实地考察后写就的,他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随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的极为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工农群众从失败中转向土地革命战争。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宁冈调查、永新调查,总结了农民群众土地革命的新鲜经验,但他对自身反思后发现“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偏于农村而不注意城市,因此他开展寻乌调查,详细了解了寻乌县城的情况。兴国调查是寻乌
23、调查的延续,毛泽东对中农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对贫农与雇农之间的差别有了具体的了解。长冈乡调查中就总结了苏区乡苏维埃工作的经验,要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喊了三十多个部门的同志谈话,写出了论十大关系。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上这些问题的辨明、研判和解决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的,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目
24、的,开展好调查研究,必须善于“抓问题”。调查研究需要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在著作中总结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第一是群众路线法,就是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第二是开调查会,“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毛泽东在如何提出问题、确定调查人数、列纲目细目、选取调查的典型、让调查对象说真话、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见解。第三是下马看花,做调查研究不是轻描淡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员干部 2024 调查研究 专题研讨 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