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傩蜡文化视野下的关索戏.docx
《关于傩蜡文化视野下的关索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傩蜡文化视野下的关索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傩蜡文化视野下的关索戏摘要:遗存于澄江小屯村的关索戏,渊源于原始巫术、民俗宗教及傩蜡文化。关索戏属于军傩,仪式与崇祭戏剧保护神“乐王”有关。关索戏产生遗存是在澄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经不断增饰神话传说而成,同时关索戏在当地承载着调和阴阳、增进健康、祈愿丰收平安的功能和意愿。关键词:关索戏;傩蜡文化;意蕴遗存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的关索戏,其演出剧目、角色、面具都很简单。现存的剧目仅“取长沙”、“古城会”、“三战吕布”、“刘备点将”、“三请孔明”、“收周仓”、“收姜维”、“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花关索”等。关索戏四十多出剧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只以三国时代蜀汉君臣将帅
2、的勇武智谋为题材。角色主要为关索、刘备、孔明、关羽、张飞、甘糜二夫人、魏延、赵云、马超、黄忠、鲍三娘、周仓、吕布等,演出人员加上马童、龙套、锣鼓手等,共约40余人。这些角色都由小屯村村民担任,且每个角色的演出者固定,世代传袭。关索戏演出时无需化妆,只需要将事先专门制作好的面具戴上即可。演唱关索戏时,无琴弦伴奏,只配以锣鼓,说中有唱,唱中有白,且唱白都用澄江本地方言。关索戏发展演进及历史与滇剧相互影响,至今二者的面具和服饰均相似。目前专家研究指出关索戏渊源可能与贵州傩戏相关,二者都应属于军傩系列。一、关索戏的傩蜡文化思想渊源傩蜡(zha,四声)文化,包括傩仪、蜡典、傩戏及其相关事项作为一种原生态
3、或原始性民俗宗教艺术,以活化石的状态遗存于长江流域,成为影响西南民族日常生活和心理的节庆仪式性文化和艺术力量。同时“云南关索戏演出前的仪式手续证明着它原来与巫术、宗教的联系我们知道原始宗教或原始性民俗宗教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主体运用神力,即主要通过巫术等特殊的方式以求获得超自然力量。巫最初是女性,它的主要特征便是以舞娱神,舞是手段,娱神是目的。巫者,“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典籍商书伊训记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疏日:“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观之风俗也。”“巫风”之所以表现为“恒舞、“酣歌”的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巫术的本质决定“巫”相信,使用“象
4、征性模拟”的行为就能达到行术者所预期的目的。巫术就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对鬼神等神秘的力量表达情感以寻求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它包括占卜、祈禳、驱疫等。巫舞与傩舞关系密切,在周礼夏官方相氏中日“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人好,以戈击四隅,殴方良。”这段关于方相傩仪较早的记载说明两点,一是从大方相归属于夏官司马(武官)来看,时傩属于武事;二是定期举行的傩舞傩仪的基本功能是驱逐鬼疫,具体包括索室而殴逐疫鬼;在重k丧葬仪式队列里走在灵柩之前,以免凶邪恶鬼危害棺材里的死者;在墓坑或墓室里,驱逐危害死者的鬼怪。巫舞和
5、时傩在娱神的同时重心慢慢转为娱人,进而发展成为戏剧,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略指出“盖以涂面狂歌,借以驱疫,虽非演戏,而戏即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元明时期,傩舞傩仪又吸收杂剧的文化元素,如池州府志言傩舞“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关索戏简单的以三国时期蜀汉历史英雄人物为角色,在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混沌交错状态中遗存至今,实质则蕴含着傩蜡文化思想,对此,刘锡诚先生指出傩文化“共同特点是在保留着傩戏功能的基础上,把诗、神话传说、歌(包括音乐,主要是打击乐)、舞结合在一起,借助面具的象征力量,以表现人希图控制现实、主宰命运的强烈愿望J在原始民族宗教信仰里,巫术与宗教常常交融在一起,但巫术与宗教还是
6、有区别的。二者本质上“都是在对外在世界不可把握的情况下的一种接近神秘世界的尝试巫术是宗教产生的基础,宗教是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宗教包含着巫术的内容。”“巫术可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活动的打猎、捕鱼、放牧等紧密联系的仪式。”“人类学家都清楚,许多原始社会当中,土人们都谈到了人类最基本和最神圣的仪式,即通常所说的宗教性仪式,他们说如果不举行仪式,食物收获就靠不住。”在西南地区,虽然各地对“傩”的称呼各异,但基本标志或符号,如面具和法器以及傩文化的功能却大体相似。时傩的目的不外乎消灾祓魔,驱鬼辟邪,祈愿福祉、保佑平安等等。关索戏演出前的农历腊月双数吉日,在小屯村五显庙中正殿神位上,贴上“敕封有感风乐王”字
7、样,神位右旁书“声音童子,左旁书“鼓板先师”。演出之前和演毕之后,都要朝拜乐王。演员在演出之前三天就要斋戒沐浴,单身独宿。在腊月吉日这一天,全体演员以虔诚的态度祭拜乐王,整个傩仪隆重神秘。全体演员跪拜,念领牲词:“关索乐王关索经,传与世上众生听。刘备关羽张翼德,桃园结义万古名。东奔西逃无亲谊,三请孔明佐圣君。四川I成都兴王室,五虎上将保朝廷。只因刘家天下满,忠臣义士狂费心。忠臣逝世归天界,上帝封为三圣君。十八大将封成神,保护人民得安宁。哪处顶戴保哪处,善男信女要齐心。若有不信冒犯者,当时灾星降来临。善男信女齐定信,保佑人畜得清平。”完毕献祭鸡猪,并将鸡血淋在纸钱上,然后再烧钱化纸,顶礼膜拜。仪
8、式过后,就开始“练武”,其实是排演剧目,并培训新演员。一直排练到除夕前,演员再次在寺庙里用大锅烧水净身三次,净身后,演员集中住宿于寺内,从正月初一正式开演,一直到十六正式演出结束后方可回家。正月初一这天,吃过早保,所有演员穿上戏装,戴上面具,在两面飞虎方旗指引下,张飞、关索在阵前,刘备、孔明压阵后,在村中挨家挨户祝贺,称“踩家二到附近集镇、村落去踩,又称“踩村”、“踩街”,以示消灾祓魔,驱鬼辟邪,并保佑村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踩完村落后,就在村中广场演出。正月十六演出结束后,再次以鸡献祭乐王,并焚香捧送“敕封有感风乐王”神位至村旁南潭泉口,伴以纸钱祭拜烧掉。整个过程庄重神秘,充满对未知力量的敬
9、畏和崇拜。二、关索戏的傩蜡文化思想成因“一切东西都既是古老的也是新颖的。一切艺术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过去弥漫于今天,今天艺术的结构与主题、媒介与技巧、造型与形式,都是过去的继续对意义的理解只能来自相关事物的联系之中,来自人们共同生活的洪流中各种事物的相关性,从这种相关性中,每一特定时刻和特定事物才能获得意义。”对关索戏而言,其傩蜡文化思想成因首先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郑志明先生指出“高温多湿的华南地区,昔为蛮荒瘴病之城,瘟疫一旦流行,死者一枕籍,颇多折磨。在医药不甚发达的传统社会,人们转向特殊的信仰经验,经由各种神奇传说与灵异事迹,趋向于尚鬼信巫的宗教活动,形成驱瘟禳灾的生活习俗,也就不
10、足为奇。”。关索戏所在的澄江地区生产水平低下,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据说,道光时期(18251847年)就有大约15起灾情,或地震地质灾害。在灾情面前,人们自然想到巫术蜡祭,于是演出关索戏,以求平安丰产。而在云南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中,也盛行类似的戴面具的、以歌舞形式祭祀神灵的习俗活动,可见特殊的自然环境是产生傩蜡文化的根本土壤。弗雷泽曾指出除个人巫术之外,“在野蛮社会中,还有另一类常见的可称之为公众巫术的事例,即一些为了整个部落里的公共利益而施行的巫术关索戏的傩蜡文化思想渊源应与此类公众巫术有关,小屯村为汉族聚居的农业村落,世界各地稻作文明里,巫术性农业祭典和狂欢性的蜡舞历来都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文化 视野 关索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