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话剧在话剧本土化进程中的当代意义.docx
《方言话剧在话剧本土化进程中的当代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话剧在话剧本土化进程中的当代意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方言话剧在话剧本土化进程中的当代意义摘要:方言话剧是指除普通话之外,运用各地方言演绎的话剧,在我国的话剧本土化进程中具有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价值。方言话剧可以通过方言的语言形式、日常的生活内容以及深刻的文化精神,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目前,方言话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和喜爱。但与此同时,方言话剧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使命,既要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审美水准,也要从方言的内涵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来丰富作品的整体文化内涵。关键词:方言话剧;话剧民族化;当代意义近年来,我国方言话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平稳阶段,然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方言话剧也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与挑战
2、一方面,方言话剧的受众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还较为有限;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话剧这一表演形式的消费需求不足。这一发展趋势使方言话剧要在民族化的进程中寻找更多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在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认可。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本土文化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创作者要挖掘各地区的文化特点,将日常俗语俚语、民俗传统以及生活习惯融入方言话剧,使方言话剧不仅在语言上存在不同,还能够在内容和精神文化层面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一、方言话剧的兴起及艺术魅力(一)方言话剧源于广泛的群众基础话剧这一舞台表演形式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为了能够更广泛地适应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以及精神需求,这种外来的艺术
3、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本土化、大众化。尤其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很多地方成立了当地的话剧团,使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多群众的认同与喜爱。然而话剧舞台上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是普通话,虽然在大部分大中城市中,普通话的普及范围较广,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以方言为主。语言的限制使话剧的开展范围大部分局限在大中城市,能够走进剧院欣赏话剧的也多是一些知识分子,这使话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一种小众艺术。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戏剧界学者展开了多次的研究与探讨,如何使话剧更加地方化、大众化,如何使话剧为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体所接受,成为方言话剧产生的主要推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方言话剧开
4、始盛行,这也真正推动了话剧下乡的进程,使话剧能够深入到广大农村腹地,更好地发挥话剧在最初兴起时所承担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作用O从方言话剧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各地的方言话剧会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但对于各个地方而言,方言话剧自身的亲和性和亲切感使其更容易被当地群众接受,从这一现象中也能看到方言话剧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广大的观成而言,在话剧中听到自己熟悉的方言俚语会产生亲切感,从而真正与这一艺术形式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使方言话剧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受众面,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二)方言话剧的地域艺术魅力目前方言话剧的推广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肯定,专家学者与普通观众不再纠结于方言话剧与普通话
5、推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然而方言话剧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些人简单地将方言话剧与“庸俗”挂钩,认为方言话剧相较于其他话剧更为低俗,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水准都比较低,这无疑是一种偏见。事实上,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体现,方言承载着一个地区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而不只是交流的工具Uo方言话剧也并不是简单地将普通话改为方言的语言翻译过程,其无论是从话剧内容、语言形式,还是从舞台表现方面来看,都要进行一定的地方化艺术加工,使方言话剧具有很强的地域魅力。有学者指出,方言是“舌头上的文化遗迹”,方言中的一腔一调,都凝聚和表达着历史长河中民间最为朴素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对于方言话剧
6、而言,与其说是“庸俗”,不如称之为“通俗”。方言话剧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紧密相连,所以其更接地气、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广泛认可2o尤其是对于当地的观众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方言话剧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再加之乡音所带来的天生的亲近感,让观众很容易进入话剧所营造的情景,形成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及剧场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方言话剧的成熟,近些年我国也不断出现一些优秀的方言话剧。例如河南方言话剧老汤宣和画院、湖北方言话剧杠上开花、重庆方言话剧三峡人家以及陕西方言话剧白鹿原等,都是非常出色的方言话剧,不仅在当地得到了很高的关注,而且还被邀请到外地进行话剧巡演,均获得了不俗的
7、口碑。四川人艺用四川方言排演了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自1957年该剧本问世以来,除了北京人艺,还没有其他剧院排演过该剧。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精华本就相互融会贯通,用四川话重新演绎这一作品则有种自然为之的适配感,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语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二者的有机结合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四川文化和北京文化之间的对比和补充,引领着观众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基于当今时代背景进行重新审视。事实上,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使用方言,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也会对各地的方言感到好奇。方言这种带有不同声调、不同抑扬顿挫之感的语言形式,使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也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
8、渠道。二、方言话剧在本土化进程中的意义(一)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民俗文化“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不同地方,源于生活的民间习俗呈现出各自的魅力,这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民俗文化看起来是“下里巴人但其实对于“俗”的认识应是“俗到极致便是雅”。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在固定的范围内有着较广的流传以及较深的影响力,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准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会给人以寓教于乐的文化感受。地方民俗在话剧中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贴近日常生活的话剧内容,而且可以成为一个生动、灵活的亮点,使话剧的氛围更加轻松,将观众带入戏剧情节中进行二度创作,带来酸甜苦辣的多重体验。通过挖掘地方民俗的方式
9、地方话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土民俗文化的窗口,使人们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湖北方言话剧杠上开花中的武汉人身上处处流露着当地的一些民间习俗。该剧选取了打麻将的生活细节,而杠上开花这一话剧的名称,本身也是麻将中的一种说法,整个剧中有很多麻将元素。武汉人长久以来都非常喜欢打麻将,而且武汉的麻将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打晃晃”是武汉麻将中的一种玩法,即麻将桌旁会有一个机动的替补人员;武汉麻将又称“开口翻”,即无论是“吃”还是“碰”,都需要在最后计算结果时翻一番。故事的起因是快活里小区里出现了一个打麻将输了牌要跳楼的人,为此居民自发制定了打麻将的规矩,不准在晚上十点之后打麻将,否则
10、将罚款。演员利用打麻将习俗中的各种技法,将人生道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所谓杠上开花就是一种意外之喜的体现。“麻将打得好,说明有头脑;麻将打得精,说明很专心”,这一经典台词也将打麻将与人的心理、个人品质、心理素质等相关联。这些民俗文化的加入使整部剧的地域性更加浓郁,生动地展现出武汉当地的风土人情。(二)有利于对方言俚语的多维理解中国幅员广阔,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各个地区的方言在音调、节奏、表达等多方面都有所区别。由于话剧的受众较广,因此这种视听语言必须具有共赏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特征。在所有的文学语言中,戏剧是最注重口语化、通俗化的,方言的使用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方言词汇的运用已成为话剧艺术
11、塑造人物形象的必然手段和发展趋势3。方言的使用可能在表面上看并不文雅,甚至还会有些粗糙,但方言俚语非常生动和生活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以被称为“八年蒸出的一个馍”的河南方言话剧宣和画院为例,全剧从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河南方言独特的语言形式。例如从字词的发音来看,通常被北方方言读作“hei1.6。”的“黑捞”一词,在宣和画院中被开封话读成了he1.don,其中“1G。”的读音是一个向下顿的四声,意思是捣鼓出来。而在普通话中读作“zhdng”的“张”,在话剧中也被用开封话读作了“zng”,意思是吹牛皮。这些字词的发音都完全贴合尾音向下沉的河南话的特点。此外,在词语的使用上,宣和画院中也多次使用了像“眼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言 话剧 本土化 进程 中的 当代 意义
